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术后心功能的支持方法及变化特点,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08例ALCAPA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时年龄分为<1岁组(65例)和>1岁组(43例)。采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期末期直径(LVEDD)Z值描述术后心功能变化情况;总结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点,采用血管药物评分(VIS)反映术后心功能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程度,间接反映心功能状况;总结术后启用和终止机械辅助以及停止机械通气的指征。结果ALCAPA术后早期心功能虽较术前有所改善,但仍未能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后第5天两组LVEF分别为0.42、0.45,LVEDD的Z值分别为3.47、2.74。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以同时兴奋α、β受体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为主。VIS评分较高。机械循环辅助18例。全组死亡12例(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低年龄和低LVEF水平是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ALCAPA术后早期心功能仍处于较低水平,依赖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和必要的机械辅助。我们推荐撤离呼吸机和机械辅助的指征分别为LVEF>0.40和LVEF>0.35,并结合其他临床指标。术前低年龄和低LVEF水平是影响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 血管活性药物 机械循环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针刺疗法对其肢体功能及预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运动疗法、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治疗等常规疗法,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予以免疫球蛋白联合针刺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系统体征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腱反射恢复时间),治疗前与治疗5 d后两组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D、E功能区,以及细胞因子[抗GM1抗体、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肌张力恢复时间、腱反射恢复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5 d后,两组患儿GMFM量表D区、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5 d后,两组患儿抗GM1抗体、IL-6、IL-8、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针刺疗法有助于其肢体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其免疫调节作用拮抗GM1抗体、IL-6、IL-8、TNF-α等细胞因子为其可能作用机制。

  • 标签: 手足口病 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 免疫球蛋白 针刺疗法 肢体功能 预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