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討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表面激素吸入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86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二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改善情况、血常规变化、气道高反应性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EV1、PEF、FVC、FEV1/FVC较对照组明显好转,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气道阻力(Raw)、气道传导率(Gaw)、气道高反应性(BHR)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表面激素吸入治疗有良好效果,能显著改善气道炎性反应,增强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阻力和高反应性,且不良反应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精准的肝储备功能评估对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生存时间、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和指导个体化综合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普遍应用的Child-Pugh(CP)分级和吲哚氰绿15 min储留率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白蛋白-胆红素(ALBI)分级,弥补了CP分级的不足,以期为HCC患者肝储备功能的精准评估提供一种客观、简便、精准和循证的方法,指导临床实践。现跟进国内外该领域研究进展,对ALBI分级在HCC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20年2月至3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并使用磷酸氯喹进行治疗的COVID-19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AE)实施主动监测,对AE与磷酸氯喹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价。结果共有33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6例,女性17例,年龄(43±13)岁;COVID-19临床分型为轻型者26例(78.8%),普通型者7例(21.2%);7例患者(21.2%)有基础疾病,6例为高血压病,1例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磷酸氯喹疗程为(8±3)d。3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有24例(72.7%)发生很可能或可能与磷酸氯喹有关的AE共28例次。AE的临床表现包括肝功能异常(8/33,24.2%)、胃肠道反应(8/33,24.2%)、神经精神系统反应(8/33,24.2%)、心血管系统反应(5/33,15.2%)、眼和视力异常(2/33,6.1%)及皮肤损伤(1/33,3.0%)。AE的严重程度均为1级或2级,所有患者在停药或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结论磷酸氯喹治疗COVID-19的不良反应较轻,但仍需要加强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异丙托溴铵气雾剂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明确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异丙托溴铵气雾剂)、观察组40例(异丙托溴铵气雾剂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对比两组患者的肺部功能情况血气指标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肺部功能指标以及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上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在肺部功能指标和血气分析指标比较上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比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异丙托溴铵气雾剂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与探讨老年人群上消化道急性穿孔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用以提高老年性上消化道急性穿孔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9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名老年性上消化道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名老年性上消化道急性穿孔患者中,胃溃疡穿孔8例,胃癌穿孔1例,良性病变者穿孔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3例.行单纯穿孔修补术11例,胃大部分切除术1例,良性病变者行穿孔修补术1例.结论手术方式应根据病情及患者耐受程度而定,对病情轻、无严重合并症、腹内污染较轻的患者,可行病灶切除或根治性手术,对一般状况差、腹腔污染重或伴有中毒性休克和其他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则以挽救生命为主,手术力求简单,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待患者度过危险期后,再行彻底的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检测在肝细胞肝癌(HCC)早期诊断和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215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72例,女性43例,年龄(59.0±9.3)岁(范围:34~86岁)。另纳入同期收治的85例非HCC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43例,年龄(54.2±11.3)岁(范围:22~80岁)。患者入院后第2天清晨6时,采用真空采血管,空腹采肘静脉血约3 ml,避光低温保存,当日送检。取甲胎蛋白(AFP)≥20 μg/L为阳性,PIVKA-Ⅱ≥32 AU/L为阳性。数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秩和检验。采用线性回归分析AFP和PIVKA-Ⅱ与肿瘤最大径的相关性。结果PIVKA-Ⅱ单独检测在HCC各期的灵敏度均高于或等于AFP,PIVKA-Ⅱ和AFP单独诊断HCC的总体灵敏度分别为85.1%和52.1%,但PIVKA-Ⅱ的特异度不及AFP高,分别为78.8%和96.5%。在HCC的早期(Ⅰa期),PIVKA-Ⅱ单独检测的灵敏度为64.5%,而AFP的灵敏度仅为26.3%。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HCC诊断的灵敏度至88.4%,特异度至76.5%。PIVKA-Ⅱ值与肿瘤最大径呈正相关(r2=0.587,P<0.05),而AFP水平与肿瘤最大径无相关性(r2=0.296,P>0.05),PIVKA-Ⅱ诊断伴有血管侵犯的HCC患者的阳性率亦高于AFP(P<0.01)。结论PIVKA-Ⅱ可作为HCC筛查和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在早期肝癌诊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AFP。PIVKA-Ⅱ和AFP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HCC各期检出率。PIVKA-Ⅱ的大幅度增高有助于协助判断HCC的侵袭性、是否存在血管侵犯及预后等。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使用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配合丝线结扎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 2017年 2月至 2018年 6月进行包皮环切术的 130例患者(不伴有感染、粘连及畸形)为观察对象,其中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配合丝线结扎手术 68例 (观察组 ),一次性包皮割缝合器未进行丝线结扎手术 62例 (对照组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包皮系带水肿,切口感染、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血肿、术后愈合时间及外观满意度等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 观察组在术后包皮系带水肿、切口感染、术后愈合时间及外观满意度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血肿等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配合丝线结扎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并发症少外观美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