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电子烟对小鼠角膜上皮组织结构及结膜杯状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18只雄性c57BL小鼠,8周龄,随机分为A、B、C组,每组6只。A组不做任何干预,B组采用0 mg尼古丁电子烟进行干预,C组采用12 mg尼古丁电子烟进行干预。每日2次,每次30 min。干预12周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角膜上皮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上皮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Mucin 5AC阳性表达的杯状细胞的改变。各组间结果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分析。结果:干预12周后,A组上皮细胞层数为5.0±0.7,而B、C组上皮细胞层数分别为7.0±0.7和7.0±0.6,A组与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0,P<0.001),而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相比,B、C组角膜上皮微绒毛明显减少(F=153.50,P<0.001),长度变短(F=29.54,P<0.001),排列紊乱。在结膜穹隆部的上皮中,B组和C组的Mucin 5AC阳性细胞数目比A组明显减少(F=420.10,P<0.001),但是B组和C组之间Mucin 5AC阳性细胞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子烟会损伤小鼠角膜上皮的组织结构,减少结膜杯状细胞的数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小儿哮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健康体检的小儿50名为健康对照组,哮喘小儿107例为病例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观察组根据临床症状及病史问询结果分为急性发作组(共44例)和持续发作组(共63例)。分析3组小儿在T细胞亚群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的差异。结果3组小儿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较,急性发作组和持续发作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且持续发作组低于急性发作组(P值均<0.05);3组小儿T淋巴细胞亚群CD8+比较,急性发作组和持续发作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持续发作组高于急性发作组(F=7.019,P值均<0.05)。结论与健康小儿比较,哮喘小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存在差异,且持续性哮喘小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差异更为显著,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小儿哮喘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在反复持续性小儿哮喘临床诊断中的效果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细胞自噬在瓦斯爆炸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中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于2018年2月,通过大型巷道爆炸实验系统模拟煤矿井下瓦斯爆炸,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6个距离组(40 m、80 m、120 m、160 m、200 m、240 m),每组18只。于爆炸前、爆炸后24 h检测各组大鼠呼吸功能,麻醉处死大鼠后,通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自噬标志蛋白B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原位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基因12(Atg12)、LC3B、P62、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amp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和Bcl-2相互作用蛋白(Beclin-1)的表达水平。结果瓦斯爆炸后,80 m距离组大鼠死亡率最高(13只,72.22%),肺组织损伤程度最严重,组织病理学评分为(4.00±0.00)分。瓦斯爆炸后,大鼠每分通气量(MVb)、最大吸气流速(PIFb)和最大呼气流速(PEFb)均低于爆炸前(P<0.05),80 m、200 m和240 m距离组大鼠呼吸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0 m、80 m、120 m、160 m和200 m距离组大鼠肺组织LC3B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距离组大鼠肺组织中Atg12和LC3BⅡ/Ⅰ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40 m、80 m、120 m和160 m距离组大鼠肺组织中Beclin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80 m、160 m和200 m距离组大鼠肺组织中P62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除240 m距离组外其余各距离组大鼠肺组织中Lamp2和Bcl-2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瓦斯爆炸致ALI大鼠肺组织中细胞自噬作用增强,细胞自噬及其信号调控通路参与了瓦斯爆炸致大鼠ALI的病理生理过程,且损伤越重,自噬程度越为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Luminex筛查法(LMX)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的检测性能,为器官移植实验室选择合理HLA抗体检测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124例连续送检的样本同时采用单抗原微珠法(single antigen-bead assay,SAB)、ELISA及LMX方法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的差异。以SAB检测为参考方法,分析两种筛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设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ELISA与LMX筛查方法检测HLA抗体的敏感性均较低,HLA Ⅰ类分别为34.4%和31.3%,HLA Ⅱ类分别为29.7%和51.3%,特异性均较高,HLA Ⅰ类均为98.9%,HLA Ⅱ类分别为100%和91.9%。在124例样本中,SAB(+)LMX(-)ELISA(-)的例数为17,而SAB(-)LMX(+)ELISA(+)的例数为0,提示有相当一部分筛查存在漏检的可能性。在SAB(+)ELISA(-)LMX(-)的情况中,SAB检测的中位荧光强度(MFI)值分布范围为750~7 000。结论由于两种筛查方法的敏感性均较低,对于先做筛查,检测为阳性后再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的方案存在较大抗体漏检的风险,应给予重视,尤其对于受者有致敏史的阴性结果,应考虑采用SAB或其他检测方法给与复核。而初检时直接采用敏感性和特异更高的SAB法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同时可以结合SAB检测的MFI值,确定是否再辅以其他检测方法来验证SAB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光损伤中自噬与凋亡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对光诱导下RPE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ARPE-19)随机分为12 h对照组、12 h模型组、12 h 3MA组以及24 h对照组、24 h模型组、24 h 3MA组。对照组采用锡纸包裹避光培养;模型组接受光照刺激;3MA组中加入3 mmol/ml 3MA后接受光照刺激,以自制三基色LED(发光二极管)冷光灯作为光源,在(16 500±500)lx光照强度下照射细胞12 h和24 h。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每组细胞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存活率,激光共聚焦结合倒置荧光显微镜定性、定量分析自噬-溶酶体形态及荧光强度,Western blot法检测Beclin 1、LC3和P62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量。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光照12 h后,ARPE-19细胞自噬水平可以抵抗光损伤,降低细胞凋亡率(F=931.53,P<0.001);光照24 h后细胞自噬水平超过其正常调节范围,细胞凋亡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6.67,P<0.001);使用3MA可抑制光诱导的ARPE-19细胞过度自噬,降低细胞凋亡率(F=2.856,P=0.027),进而保护细胞以应对光损伤。结论:ARPE-19自噬水平随光照时间而变化;随着光照时间延长,细胞凋亡率升高。抑制细胞的过度自噬可以保护ARPE-19细胞应对光损伤。
简介:摘要在过去10年中,对30岁及以上妇女进行细胞学和HPV联合的子宫颈癌筛查的数量逐年增加,所以,存在一定数量的细胞学阴性、HPV阳性的妇女。世界范围内子宫颈细胞学阴性妇女的高危型HPV(HR-HPV)感染率为4%~14%,且与年龄相关。细胞学阴性、HR-HPV阳性妇女应行HPV分型检测,对HPV 16型、HPV 18和(或)45型(HPV18/45型)阳性者应转诊阴道镜检查。细胞学阴性、HR-HPV阳性妇女的随访间隔,依HPV型别不同而有所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活性检测细胞基质流感疫苗病毒滴度的新方法,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对NA活性检测使用底物的浓度和终止液类型、病毒感染靶细胞数目以及细胞裂解剂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建立的方法检测细胞基质培养的流感疫苗毒种的病毒滴度,并与传统的病毒滴定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NA活性检测法的最适底物浓度为25 μmol/L,最适终止液为0.2 mol/L Na2CO3。细胞数目为4×104个/孔,病毒感染48 h后,用0.5% TritonX-100裂解,检测细胞内复制病毒的NA活性,产生的相对荧光值最大。检测4批细胞基质培养的流感疫苗毒种病毒滴度,该方法与传统病毒滴定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NA活性检测细胞基质流感疫苗病毒滴度的新方法,可用于生产过程中细胞基质流感病毒毒种的检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性肠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8月收治的20例小儿白血病患者,患儿均出现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性肠炎,回顾性分析患儿的护理方法,总结有效的护理手段。结果20例患儿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肠炎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为13例,好转的患者为6例,无效的为1例,护理的有效率达到95.00%。结论对急性白血病患儿实施有效周全的护理,有利于患儿缺乏性肠炎症状的消失,有效缓解患儿病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495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肝癌MHCC-97H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保存的肝癌组织标本56例(肝癌组),同时选取正常肝脏组织标本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iR-495表达;选取肝癌MHCC-97H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白质粒组和转染组,其中空白质粒组转染空白质粒,转染组转染miR-495抑制剂,用qRT-PCR检测各组细胞miR-495表达,用CCK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多组间数据比较使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DS-t检验,两组比较使用t检验。结果肝癌组miR-495相对表达量为2.043±0.382,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临床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患者miR-495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65±0.284和2.290±0.355,高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染组miR-495相对表达量为0.653±0.102,低于对照组和空白质粒组(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染组培养24 h和48 h MHCC-97H细胞A值分别为0.404±0.106和0.604±0.136,低于对照组和空白质粒组(P < 0.05);转染组MHCC-97H细胞迁移数为(6.10±1.20)个,低于对照组和空白质粒组(P < 0.05)。结论miR-495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关系;miR-495对肝癌MHCC-97H细胞增殖以及迁移能力有一定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对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疼痛行为、软骨修复及背根神经节(DRG)中转录激活因子3(ATF-3)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外泌体治疗关节炎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外泌体组,每组1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2组均于左后肢膝关节腔注射4 mg/50 μl单碘乙酸钠(MIA)建立疼痛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关节腔注射50 μ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造模14天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左后肢膝关节腔注射50 μl生理盐水,外泌体组大鼠注射50 μl外泌体。于造模前1天、造模后第7、14天及给药后第7、14、28天对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进行测定;于测试后取出相应时间点DRG,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ATF-3及GAP-43表达情况;并取出相应时间点各组大鼠膝关节,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软骨修复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外泌体组在给药后第7天时,机械痛阈值及热痛阈值均明显增加,直到给药后第28天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RG水平ATF-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GAP-4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01);膝关节水平使用国际骨关节炎研究所(OARSI)软骨评分,在外泌体给药28天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泌体可减轻MIA诱导的关节炎疼痛,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减轻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及软骨修复有关,且神经修复早于软骨修复。
简介:摘要目的选取山西白求恩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肥厚性硬脊膜炎患者进行讨论,并复习相关文献。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背痛、肌肉疼痛,实验室检查抗髓过氧化酶抗体、核周型-ANCA抗体阳性,影像学提示硬脊膜肥厚,脊髓受压,相应水平疗效更佳。经激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治疗后复发,联合托珠单抗治疗后,患者症状迅速改善,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当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疗效较差时,可选用生物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