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稀释法在重度脂血凝血样本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1年5月本院20例重度脂血样本,分别采用高速离心法及稀释法测定PT、APTT两项结果,同时用20例对照组数据所得到的线性回归方程将重度脂血样本的稀释后结果换算出稀释前结果,并将换算的稀释前结果与高速离心后未稀释检测结果作t检验分析。结果 重度脂血样本稀释前后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稀释法测定PT、APTT可应用于临床重度脂血样本。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与特异性蛋白100β(S100β)联合和肽素(Copeptin)在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ASCM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衡水市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256例,根据中毒程度分为轻度30例、中度40例和重度186例。其中,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以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预后不良组(20例)和预后良好组(166例)。测定中毒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BIS、S100β、Copeptin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对ASCMP患者的意义。结果与轻中度组比较,重度组中毒患者CK-MB、NT-proBNP、S100β、Copeptin升高,BIS值降低(P<0.05)。入院后24 h,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CK-MB、NT-proBNP、S100β、Copeptin升高,BIS值降低(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后72 h的CK-MB、NT-proBNP、S100β、Copeptin均低于入院后24 h,BIS值高于入院后24 h(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100β、Copeptin升高,以及BIS值降低的ASCMP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性增加(P<0.05)。ROC曲线显示,BIS、S100β、Copeptin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为0.859,对ASCM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较大。结论BIS与S100β联合Copeptin检测对早期评判ASCMP病情及预后预测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与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ASCMP)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于2021年3月,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的106例ASCMP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行24 h BIS监测,根据患者60 d后神经功能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n=75)和预后不良组(n=31)。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24 h BIS均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患者24 h BIS均值与入院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及昏迷时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4 h BIS均值、入院GCS评分、APACHEⅡ评分以及昏迷时间对ASCMP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昏迷时间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入院GCS评分和24 h BIS均值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24 h BIS均值与入院GCS评分呈正相关性,与APACHEⅡ评分、昏迷时间呈负相关(r=0.675、-0.700、-0.565,P<0.001)。24 h BIS均值对ASCMP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最高,截断值为74,曲线下面积为0.883(95%CI:0.814~0.951,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3%和87.1%。结论24 h BIS均值与ASCMP患者急性脑神经损伤、病情严重程度及昏迷时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对ASCMP患者不良结局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人工智能(AI)骨髓细胞识别技术在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检测上的诊断价值及问题。方法收集陆军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2020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间经流式细胞术检查确认的白血病MRD患者65例,调取其骨髓瑞氏染色涂片,通过基于AI平台的分析系统对所有骨髓涂片进行无人工干预的全自动扫描及细胞分类。将AI细胞分类中原始细胞比例>3%者诊断为AI-MRD。按AI自动识别细胞数量,将病例分为识别细胞数少于500组(L500组)18例、识别细胞数500~1 900组(B1900组)35例、识别细胞数大于1 900组(M1900组)12例,组间病例无重合、遗漏。以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MRD结果为标准绘制每组患者人工智能检测结果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各组曲线下面积(AUC)值和AI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按AI自动识别细胞数量分组后,L500组检测结果MFC-MRD+/AI-MRD+7例、MFC-MRD+/AI-MFC-2例、MFC-MRD-/AI-MRD+6例、MFC-MRD-/AI-MRD-3例;B1900组检测结果MFC-MRD+/AI-MRD+13例、MFC-MRD+/AI-MFC-6例、MFC-MRD-/AI-MRD+6例、MFC-MRD-/AI-MRD-10例;M1900组检测结果MFC-MRD+/AI-MRD+5例、MFC-MRD+/AI-MFC-0例、MFC-MRD-/AI-MRD+1例、MFC-MRD-/AI-MRD-6例。以MFC-MRD为确定标准,L500组、B1900组、M1900组AI-MRD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53.8%、68.4%、83.3%,特异度分别为60.0%、62.5%、100%,准确度分别为55.6%、65.7%、91.7%,AUC值分别为0.568(P=0.654)、0.678(P=0.069)、1.000(P<0.001)。结论初步探索了AI骨髓细胞识别在白血病MRD检测中的诊断价值及问题,证实当将AI细胞分类中原始细胞比例>3%设为AI-MRD阳性阈值时,随着AI识别细胞数量的增多,AI与MFC-MRD检测的一致性随之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2型(MODY2)患者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西安市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近2年诊断的5例MODY2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所有先证者行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筛选出的变异位点在各家系中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5个先证者中除先证者4有多饮多尿表现外,其余患儿的高血糖均为意外发现。所有先证者尿常规、尿蛋白五项及血脂均无异常,HbA1C 5.96%~8.15%。不同于以往MODY2患者,本研究发现先证者5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基因检测证实5个家系均存在葡萄糖激酶(GCK)基因突变,共包含4种突变类型:c.146C>T(p.T49I)、c.1237T>G(p.Y413D)、c.683C>T(p.T228M)及c.952G>T(p.G318W)。c.1237T>G(p.Y413D)及c.952G>T(p.G318W)为尚未报道的新突变。给予所有先证者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相对平稳。结论MODY2可能合并胰岛素抵抗;该病治疗可仅给予生活方式干预,效果良好;本研究发现的GCK基因2个新的突变位点拓展了该病基因突变谱。
简介:摘要细胞溶解性阴道病(CV)是一种由阴道内乳杆菌过度繁殖、pH值过低、阴道鳞状上皮细胞溶解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阴道疾病。CV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且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及需氧菌性阴道炎(AV)相似,容易误诊、漏诊。CV缺乏典型的病原体,起因是正常的乳杆菌过度繁殖,其诊断主要是排他性诊断,镜检排除VVC、AV、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病,而可见大量乳杆菌、溶解的鳞状上皮细胞、破碎的细胞质碎片、完整的上皮细胞裸核,无或少见白细胞。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采用碱性液体改善阴道内过低的pH值。有关其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再生技术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糖尿病足溃疡中的应用体会。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浙江省长兴县中医院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再生技术结合VSD治疗的87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4例,女23例,年龄43 ~ 84(64.5 ± 8.4)岁,右足42例,左足45例。糖尿病病程(13.7 ± 6.2)年。溃疡面积2.2 cm × 3.0 cm ~ 7.5 cm × 5.7 cm,根据Wagner分级,Ⅱ级16例,Ⅲ 38例,Ⅳ 30例,Ⅴ级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抗感染、监控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前、术后测量踝肱指数(ABI)及密歇根神经体征评分(MNSI评分),评价周围血管和周围神经的恢复情况。术后复查血管造影或血管彩超。结果8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13.6个月,患足创面均愈合;术后3个月ABI由术前的0.59 ± 0.19升至0.89 ± 0.28,MNSI总分由术前的(5.81 ± 1.60)分降至(4.42 ± 1.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4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下肢血管彩超或血管造影,显示患足末梢血运再生满意。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再生技术结合VSD可以重建患足微循环网,促进溃疡创面愈合,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方法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脑氧利用率(O2UCc)与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监测对老年人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救医学部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老年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ASCMP)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预后分为DEACMP组25例和预后良好组65例,将两组患者早期不同时刻O2UCc、BIS进行比较,了解O2UCc、BIS与发生DEACMP的相关性,并分析两者单独及联合对发生DEACMP预测的临床意义。结果入院0、6、12、24 h DEACMP组O2UCc高于预后良好组、BIS低于预后良好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O2UCc与DEACMP呈负相关(r0 h=-0.482、r6 h=-0.534、r12 h=-0.587、r24 h=-0.514,均P<0.01);BIS与DEACMP呈正相关(r0 h=0.348、r6 h=0.583、r12 h=0.679、r24 h=0.489,均P<0.01),且12 h相关性最强;以12 h时O2UCc、BIS及两者联合为DEACMP的预测因子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O2UCc、BIS及两者联合对DEACMP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5、0.850和0.909,灵敏度分别为78.5%、90.8%、96.9%,特异度分别为80.0%、76.0%、84.0%。结论早期O2UCc、BIS对预测ASCMP发展为DEACMP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两者联合效果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个体优选的方式,分析研究抗精神病药的具体疗效以及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得出应用效率较高的抗精神病给提优化治疗用药方案。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每组50例。对四组患者分别采用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对所有患者采用为期两年的单盲法药物治疗,并对所有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全面的数据记录,结合检查结果,分析研究不同药物的适用计量、疗效几不良反应,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在本次实验中,通过对各种CYP2D6多态性敏感度分析发现,丁组(利培酮)的多态性敏感度最高,F值为7.223,甲组(阿立哌唑)次之,F值为6.402,其他两组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对于CYP1A2多态性仅对利培酮组平均血药浓度产生明显影响,各组TESS 得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综上所述,在本次实验中,所研究的四种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对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在不良反应中的差异性也比较小,但是整体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精神病药物治疗选择的时候,需要结合患者自身的基因情况,合理的调整所选择的药物种类,对于所使用的计量,要进行全面的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同时运用中医骨伤手法及中药内服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进行诊治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32例痊愈,占64%;15例好转,占30%;3例未愈,占6%;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15例痊愈,占30%;29例好转,占58%;6例未愈,占1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显著,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中药内服加上中医骨伤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比单纯服用中药的效果好,因此临床上主张应用前者进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儿童克罗恩病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瑞金医院儿科、上海瑞金医院北院区儿科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接受IFX治疗的86例克罗恩病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后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评估IFX疗效,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年龄、临床特征、疾病行为及合并用药等因素对IFX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结果86例克罗恩病患儿中男50例、女36例,首次IFX治疗年龄为12.0(7.1,13.6)岁,随访时间为94.1(47.8,185.5)周。疗效分析显示,诱导缓解期临床应答率为97%(79/81),缓解率为74%(60/81);维持缓解期临床应答率为75%(51/68),缓解率为68%(46/68)。患儿IFX治疗第34周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CDAI)[5(0,10)比36(26,45)分]、C反应蛋白[3(1,8)比8(3,31)mg/L]、红细胞沉降率[10(6,10)比35(20,50)mm/1 h]、血小板计数[(327±107)×109比(438±159)×109/L]、白蛋白[(37±6)比(30±6)g/L]、血红蛋白[(116±16)比(103±18)g/L]、体重Z值(-0.5±1.2比-1.0±0.9)、贫血比例[29%(20/68)比75%(51/68)]、肛周病变愈合比例(13/21比0)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IFX治疗至34周有25%(17/68)患儿发生继发性失应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DAI>30分与继发性失应答正相关(OR=3.823,95%CI 1.015~15.328,P=0.048),合并硫唑嘌呤有利于IFX持续有效(OR=0.440,95%CI 0.106~1.033,P=0.044)。IFX输液反应发生率为17%(15/86),治疗期间感染发生率为42%(36/86)。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岁是发生输液反应的高危因素(χ²=6.556,P=0.010),合并使用激素(χ²=5.230,P=0.022)可能会增加感染发生。结论IFX对儿童克罗恩病疗效显著且相对安全,减少继发性失应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治疗期间需警惕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