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3D HRMR-VWI)的影像组学方法鉴别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责任斑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因脑血管病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诊治的117例患者的139个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7∶3的比例将139个斑块分为训练集(97个斑块)和验证集(42个斑块)。根据MR图像和临床症状将斑块分为69个责任斑块和70个非责任斑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对责任斑块及非责任斑块的临床及影像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责任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训练集斑块在平扫3D HRMR-VWI、增强3D HRMR-VWI、平扫+增强3D HRMR-VWI上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模型。最后联合责任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及平扫+增强3D HRMR-VWI特征构建融合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的效能,以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效能的差异。结果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的斑块内出血、狭窄处管腔面积、狭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斑块负荷、强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斑块内出血是预测责任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7.045,95%CI 1.402~35.397,P=0.018)。验证集中,平扫3D HRMR-VWI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的AUC低于增强3D HRMR-VWI模型(Z=-2.01,P=0.044,),平扫+增强3D HRMR-VWI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的AUC与增强3D HRMR-V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9,P=0.427),融合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的AUC与平扫+增强3D HRMR-VWI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P>0.05);融合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效能最好,AUC为0.939,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24%、76.19%、85.71%。结论基于3D HRMR-VWI的影像组学方法对识别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责任斑块具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磁共振成像(MRI)多定量序列与临床疼痛及功能障碍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行腰椎MRI的腰痛患者12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66例,年龄18~42(32.18±3.24)岁。根据疼痛时长分为急性下腰痛组45例(疼痛时长≤12周)和慢性下腰痛组75例(疼痛时长>12周)。获取L1/2~L5/S1范围内椎间盘前纤维环、后纤维环、髓核及椎旁肌肉的T1、T2及PD定量值。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程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VAS评分、ODI评分的统计学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VAS评分、ODI评分与临床资料、前后纤维环、髓核及椎旁肌肉T1、T2及PD定量值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Pfirrmann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髓核处T1、T2值,前纤维环T1值及腰大肌处T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下腰痛组VAS评分、ODI评分与Pfirrmann分级呈明显正相关,VAS评分与多裂肌处T2值呈正相关,ODI评分与体质量指数、后纤维环的T2值呈明显正相关,与髓核的PD、T2、T1值呈明显负相关(均P<0.05);慢性下腰痛组中,VAS评分与后纤维环的PD、T1值呈正相关,ODI评分与后纤维环的T2值呈明显正相关(r=0.414、0.219、0.196,均P<0.05)。结论腰椎间盘及椎旁肌肉的PD、T2、T1值与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相关。PD、T2、T1值对评价腰椎间盘退变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阿司匹林在急诊治疗血栓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血栓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本院中选取,为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急诊收治,共3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这些患者均分至对照组和研究组,予以对照组常规急诊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急诊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对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凝血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期间,研究组有较少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则相对较多,计算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三项凝血指标数值均比对照组低,两组间上述指标数据均有较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在血栓性脑梗死治疗中,阿司匹林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凝血功能。与此同时,还能提高治疗的安全性,降低治疗期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以2023年5月-2024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选取66例。采用随机方式分组,将这些患者均分至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两组提供沙库巴曲缬沙坦和苯磺酸氨氯地平作为治疗药物,治疗3个月后随访,了解治疗效果,检测患者的血压值。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研究组治疗效果更佳,经计算,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6.97%,对照组这一指标结果则相对较低,为78.79%,两组数据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比较接近,经分析,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血压值均有下降,研究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至更低,和对照组的两项指标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效果更显著,临床可广泛推广应用这一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纳洛酮治疗急诊精神药物中毒昏迷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23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急诊精神药物中毒昏迷患者,共计50例被纳入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法将这些患者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记录两组意识清醒时间,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意识清醒时间为(35.25±6.16)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2.23±7.02)h(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结论 针对急诊精神药物中毒昏迷患者,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加快患者意识的清醒,建议临床对这一药物广泛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