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婴儿型炎症性肠病(IO-IBD)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48例IO-IBD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目标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方法对43例患儿行基因测序分析,比较基因突变组和非基因突变组IO-IBD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48例IO-IBD患儿中,克罗恩病(CD)41例,溃疡性结肠炎(UC) 7例;起病中位年龄2.00(0.24~6.00)月龄,其中1月龄内起病患儿占45.8%(22/48例)。临床症状以腹泻(48/48例,100.0%)、发热(45/48例,93.8%)、便血(37/48例,77.1%)为主,肠外表现以肛周病变和皮疹最常见,均占43.8%(21/48例)。41例CD患儿病变部位以结肠(L2)型为主(30/41例,73.2%),疾病行为以非狭窄非穿透(B1)型为主(33/41例,80.5%);7例UC患儿病变范围以全结肠(E4)型为主(4/7例,57.1%)。48例IO-IBD患儿手术率12.5%(6/48例),临床缓解率50.0%(24/48例),病死率25.0%(12/48例)。43例IO-IBD患儿行基因检测,共有23例(53.5%)患儿存在有意义的基因突变,其中22例突变基因为白细胞介素-10受体A(IL-10RA),1例为TTC37。22例IL-10RA突变患儿中,共检测到11个突变位点,包括1例新发突变位点c.635G>C(p.R212P);c.301C>T(p.R101W)(19例)和c.537G>A(p.T179T)(8例)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与非基因突变组患儿相比,基因突变组患儿起病年龄更早[0.3(0.1~1.0)月龄比(6.27±5.64)月龄,P<0.001],营养不良[14例(60.9%)比5例(25.0%),P=0.018]、口腔溃疡[14例(60.9%)比3例(15.0%),P=0.006]及肛周病变[17例(73.9%)比3例(15.0%),P<0.001]更常见,临床缓解率低[7例(30.4%)比15例(75.0%),P=0.004]。结论IO-IBD患儿的单基因突变阳性率较高,IL-10RA基因突变最为常见。基因突变IO-IBD患儿具有起病年龄早,更易合并营养不良、口腔溃疡、肛周病变,有临床缓解率较低的特点。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婴儿型 白细胞介素-10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FPIE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确诊的5例FPIES患儿的病史及随访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5例FPIES患儿均为婴儿。其中女3例,男2例。确诊前曾在多科室就诊,平均就诊次数3次。5例患儿牛奶蛋白过敏4例,鸡蛋白过敏1例。具有典型急性呕吐[5例(100%)]、腹泻[4例(80%)]及早期休克表现[5例(100%)],伴一过性发热[2例(40%)],血白细胞升高[3例(60%)],C-反应蛋白升高[1例(20%)],大便白细胞(+)[2例(40%)]、潜血(+)[1例(20%)]。4例行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其中牛奶蛋白IgE(+)2例(40%)。予规避过敏原,3例(60%)静脉补液,2例(40%)口服补液治疗,病情恢复快。3例(60%)就诊过程中曾应用抗生素。4例(80%)一级亲属有明确过敏史。确诊前FPIES患儿家庭对此病认知度低,确诊后严格规避过敏原,未再发生类似过敏反应,并在医师指导下逐步添加辅食,2例存在多重食物过敏。监测生长发育,2例生长发育迟缓患儿体质量、身长均较前有所追赶。结论FPIES是临床上易误诊的、严重的食物过敏相关的消化道疾病,确诊需要综合家族及个人过敏史、饮食记录、疾病发作的特征性表现、饮食回避后效果并进行必要鉴别诊断,确诊后长期管理也非常重要。

  • 标签: 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 牛奶蛋白 鸡蛋白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