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激素替代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应用经皮雌二醇贴片与口服戊酸雌二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行激素替代冻融胚胎移植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63例。A组患者应用经皮雌二醇贴片,B组患者口服戊酸雌二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临床妊娠率A组为55.7%(113/203),B组为58.4%(87/14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阳性率[63.5%(129/203)比65.8%(98/149)]、早期流产率[10.6%(12/113)比9.2%(8/87)]、异位妊娠率[1.8%(2/113)比4.6%(4/87)]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孕激素内膜转化日血清雌二醇水平B组[(271.6±73.8) ng/L]显著高于A组[(209.5±65.9) ng/L, P=0.008]。结论激素替代冻融胚胎移植周期,经皮雌二醇贴片临床效果与口服戊酸雌二醇相同,推荐用于有慢性肝肾功能疾病、血栓高危因素、血脂异常等情况的患者。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护理团队合作思路在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糖尿病护理团队合作思路实施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记录两组遵医用药依从性、血糖控制效果、疾病知识知晓情况、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遵医用药依从率、血糖控制率、疾病知识知晓率及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护理团队合作思路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随机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及尿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200例,其中无并发症100例(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100例(DN组),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随机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BNⅡ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尿β2-微球蛋白。结果糖尿病肾病组患者尿β2-微球蛋白浓度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均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尿β2-微球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尿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尽早预防其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MMP-3)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不同活动状态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至2018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市中医医院以及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风湿科确诊为RA的患者130例(男24例,女106例),年龄(52.98±13.24)岁,中位数51岁。同期来自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对照者100名(男28名,女72名),年龄(45.04±11.55)岁,中位数44岁。分析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并用免疫比浊法对RA患者稳定期组、轻度活动期组、中度活动期组、重度活动期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MMP-3的测定,采用ROC曲线评判MMP-3对RA疾病活动评估的效能。结果RA稳定期的血清MMP-3[28.8(21.9~38.7)ng/mL]与健康对照组[28.0(21.7~36.1)n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9,P>0.05),而RA轻度活动期的血清MMP-3的值[51.8(41.8~73.1)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Z=2.942,P<0.01)。MMP-3诊断RA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7,敏感度为73.1%,特异度为93%。其中对于RA轻度活动期患者的AUC为0.906,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88%。另外,血清MMP-3与CRP、ESR相关(r分别为0.242和0.243),而与DAS 28相关性最强(r=0.361)。结论MMP-3水平随着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严重程度而上升。临床上RA患者保持较低水平的MMP-3可用来提示病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另外,血清MMP-3与DAS28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免疫荧光分析仪(i-CHROMAReader)与德灵BNP特定蛋白仪检测定量结果的可比性。方法先用德灵BNP特定蛋白仪测定40份C反应蛋白作为对照,然后用免疫荧光分析仪再次定量测定这40份样本,测得结果与之比较。结果不同浓度的40份C反应蛋白(<200mg/L)在免疫荧光分析仪与德灵BNP特定蛋白仪上所测结果比较,相关回归y=1.0042X+0.6678,R2=0.9962,P>0.05,说明两仪器的相关性好,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C反应蛋白在免疫荧光分析仪与德灵BNP特定蛋白仪定量结果的比较,相关性好。C反应蛋白用免疫荧光分析仪(i-CHROMAReader)测定是临床值得推广应用的快速定量CRP的方法。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在小儿重症烧伤早期创面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至2023年1月收治的儿童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烧伤面积15%-25%,年龄3-12岁。观察组10例,对照组10例,深度为深二度及浅三度;观察组早期创面清创磨、削痂后使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覆盖手术治疗,对照组常规包扎换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创面疼痛、渗液情况及创面愈合时间、皮肤瘢痕增生情况。结果:伤后第5、10天,观察组创面疼痛及渗液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小儿严重烧伤患者,尤其是创面深度为深二度及浅三度,早期使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 ,能明显减少创面体液的渗出和蒸发量,从而减少补液量,提高休克复苏的质量,减少休克的发生率,保持内环境稳定,大大减少了烧伤并发症的发生;更能避免创面加深,缩短了治疗周期,减轻患儿痛苦,预后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intubation,ETI)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及呼气末二氧化碳(end tidal CO2, ETCO2)的变化特点,探讨急诊ETI后监测MAP和ETCO2对早期预测严重循环崩溃(cardiovascular collapse, CVC)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顺序收集2015年3月至2020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行急诊ETI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ETI后5、10、30、60和120 min MAP和ETCO2的数值。根据患者急诊ETI后是否发生严重CVC分为严重CVC组和无严重CVC组。对两组MAP和ETCO2的数值进行组间相同时间点和组内相邻时间点的比较,并将ETI后MAP与ETCO2的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急诊ETI后5 min和10 min MAP及ETCO2对严重CVC的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研究患者116例,其中75(64.7%)例患者ETI后发生严重CVC,严重CVC组中以男性和高龄患者居多。严重CVC组急诊ETI后5、10、30、60、120 min MAP和ETCO2的数值明显低于无严重CVC组。两组MAP和ETCO2在急诊ETI后5~30 min表现为同步下降,在ETI后30 min达最低值,其后至ETI后120 min表现为同步回升。ETI后MAP和ETCO2两者的变化具有相关性(rs=0.653, P<0.01)。ETI后5 min MAP可准确预测严重CVC(AUC=0.86, P<0.01),最佳截断值为MAP≤72 mmHg(灵敏度为78.7%,特异度为87.8%)。ETCO2也可准确预测严重CVC(AUC=0.85, P<0.01),最佳截断值为ETCO2≤35 mmHg(灵敏度为77.3%,特异度为85.4%)。ETI后10 min MAP可准确预测严重CVC(AUC=0.90, P<0.01),最佳截断值为MAP≤67 mmHg(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85.4%)。ETI后10 min ETCO2也可准确预测严重CVC(AUC=0.87, P<0.01),最佳截断值为ETCO2≤33 mmHg(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78.0%)。急诊ETI后5 min和10 min的MAP和ETCO2中任意两个指标的预测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ETI后严重CVC患者早期即有MAP和ETCO2下降表现,但识别滞后和干预不足可能与CVC的发生发展有关。ETI后早期MAP和ETCO2对预测严重CVC均有较高效能。插管后5 min MAP≤72 mmHg、ETCO2≤35 mmHg、插管后10 min MAP≤67 mmHg及ETCO2≤33 mmHg均提示患者发生严重CVC的可能性大。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检验工作中免疫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策略。 方法: 将我院检验科 2016 年 8 月 -2017 年 8 月抽取的 1000 份实施免疫检验的资料分析免疫检验的影响因素。然后再从中选取实施免疫检验的 86 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 43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免疫检验方式检验,实验组采取质量控制方式检验,比较分析两组检验结果。 结果: 检验工作中影响免疫检测结果的因素主要是标本、检测仪器设备与试剂、操作人员三个因素,因此应在免疫检验工作中增强这三方面因素的管理及控制;实验组患者免疫检验结果准确率是 93.02% ( 40/43 ),对照组是 53.49% ( 23/43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免疫检验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造成检验质量不合格等,对此应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策略,有效提升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和鼻导管氧疗(NCO)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无创通气(NIV)间歇期的治疗效果,探讨NIV联合HFNC治疗AECOPD的可行性。方法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ICU收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动脉血气pH<7.35,PaCO2 > 50 mmHg)并使用NIV的患者,按1:1随机(随机数字法)被分为HFNC组和NCO组。HFNC组在NIV间歇期接受HFNC治疗,NCO组在NIV间歇期接受低流量NCO治疗。主要观察终点为呼吸支持总时间。次要观察终点为住院期间气管插管率、NIV治疗期和间歇期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结果82例患者进入随机分组,经二次排除后HFNC组和NCO组分别有36例和37例纳入分析。HFNC组呼吸支持总时间为(74±18) h,显著低于NCO组(93±20) h(P=0.042)。HFNC组NIV治疗期总时间为(36±11) h,显著低于NCO组(51±13) h(P=0.014)。HFNC组平均单个NIV间歇期时间与NC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第三个NIV间歇期开始HFNC组显著长于NCO组(P<0.05)。HFNC组和NCO气管插管率分别为13.9%和18.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2)。HFNC组ICU住院时间为(4.3±1.7) d,低于NCO组的(5.8±2.1) d(P=0.045),而两组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V间歇期NCO组心率、呼吸频率、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及呼吸困难评分显著高于HFNC组,而舒适度评分亦低于HFNC组(P均<0.05)。结论对于接受NIV治疗的AECOPD患者,在NIV间歇期给予HFNC较NCO可以缩短呼吸支持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改善NIV间歇期二氧化碳潴留及呼吸困难。HFNC是AECOPD患者NIV治疗的理想补充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于2020年2月-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10患者展开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单独检验组(55例),联合检验组(55例);单独检验组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联合检验组行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两种检查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联合检验组红细胞(90.91%)、血红蛋白(89.09%)和血红蛋白(87.27%)均高于单独检验组红细胞(81.82%)、血红蛋白(56.90%)和白血红蛋白(76.36%),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验组的嗜酸性粒细胞、中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检出率均高于单独检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进行检验,诊断准确性、有效性较高,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CHANNEL流程的气道评估法对急诊困难气道的预测能力。方法从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选择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行气道管理的患者,若条件允许,对其同时应用基于CHANNEL流程和改良Mallampati分级(modified Mallampati test, MMT)进行气道评估,完成后予直接喉镜下显露声门继而进行Cormack-Lehane分级。以Cormack-Lehane分级Ⅲ级或Ⅳ级定义为困难气道。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评价应用MMT、CHANNEL流程进行气道评估时预测困难气道的能力。结果接受急诊气道管理的312例患者中有122例被纳入研究,基于CHANNEL流程的气道评估法预测困难气道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0.1%,曲线下面积(95%可信区间)为0.948(0.907~0.988)。与MMT比较,基于CHANNEL流程的气道评估法对困难气道的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更大(P<0.05)。结论基于CHANNEL流程的气道评估法可有效准确预测急诊患者的困难气道。
简介:摘要病理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人工智能正逐渐运用到病理专业,引起病理学的巨大变革。计算病理是数字病理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组合,它利用高性能计算设备对人类知识和经验进行量化建模,辅助病理医师实现更精准、更客观、可重复的诊断。此外,计算病理技术还将辅助医师超越诊断任务,实现疗效预测和预后等更复杂问题的解决,从而进一步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本文讨论计算病理在细胞、组织、切片层次的图像计算,以及基于领域知识启发的组织形态学描述,并讨论它们在实现疾病的辅助检测、诊断、预测和预后等目标及任务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计算病理领域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简介:摘要肺复张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干预措施,对改善氧合和降低病死率都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肺复张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但复张效果的评估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已有多种手段可用于评估肺复张效果和预测复张能力,包括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超声、电阻抗层析成像技术(EIT),以及呼吸力学参数。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CT和EIT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局部组织变化,但存在转运风险、量化过程复杂等缺点;肺部超声对复张效果的敏感性较高,但准确性不如CT;而各种呼吸力学参数可以用于总体肺功能的评估,但无法监测局部组织的变化。因此,为实现准确有效的肺复张评估,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