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PWHD)患者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的围手术期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3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术的PWHD患者306例,其中未行心脏病矫治术患者203例(未矫治组),同期已行心脏病矫治术患者103例(矫治组)。记录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药物使用,术中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液体量和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相关参数。分别采用单因素、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PWHD患者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的因素。结果(1)未矫治组的中位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为6 d(5~8 d)。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8个参数对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具有显著影响(P均<0.05),其中,术前15个、术中13个、术后10个。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个参数是未矫治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风险因素,其中术前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较未合并者延长3 d [分别为7 d(5~8 d)和4 d(4~5 d),β=0.195,P=0.001],术前血清肌酐值高于正常值者较正常值范围者延长3 d [分别为7 d(5~13 d)和4 d(4~5 d),β=0.145,P=0.015],采用全身麻醉者较椎管内麻醉者延长2 d [分别为6 d(4~8 d)和4 d(4~5 d),β=0.154,P=0.007],术后发生肺部感染者较未发生者延长4 d [分别为8 d(5~15 d)和4 d(4~5 d),β=0.269,P<0.01],术后入住ICU者较未入住者延长2 d [分别为6 d(5~8 d)和4 d(4~5 d),β=0.268,P<0.01]。(2)矫治组的中位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为4 d(4~5 d)。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8个参数对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具有显著影响(P均<0.05),其中,术前3个、术中5个。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个参数是矫治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风险因素,分别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β=0.198,P=0.028)和术中出血量(β=0.285,P=0.003)。结论术前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术前血清肌酐值升高、行全身麻醉、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术后入住ICU是未矫治PWHD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风险因素;ASA麻醉分级和术中出血量是已矫治PWHD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风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建立连云港地区20~79岁健康成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参考区间。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收治的2 436例健康志愿者,男1 395例,女1 041例,年龄范围为20~79岁。将志愿者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按照年龄分为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采用ACL TOP7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浆中PT、APTT、TT和FIB的水平,并依据CLSI C28-A3和WS/T 402-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推荐方法建立血浆凝血四项的参考区间。结果连云港地区健康成人血浆中PT、APTT、TT和FIB的结果分布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本研究建立血浆凝血四项的参考区间,PT为10.0~13.6 s,APTT为25.2~37.8 s,TT为11.9~17.7 s,FIB为2.13~4.56 g/L。结论连云港地区健康成人血浆PT、APTT、TT和FIB参考区间的建立,能够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监测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掌指关节侧副韧带并骨折的治疗中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掌指关节侧副韧带并骨折治疗的病患68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病患给予侧副韧带重建术进行治疗设为重建组,另一组病患给予单孔微型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设为微型组,每组各34例病患,对两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患在经过了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后,微型组病患的掌指弯曲程度明显优于重建组,且微型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4.1%,重建组的治疗优良率为85.3%,可见,微型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重建组。结论在掌指关节侧副韧带并骨折的治疗中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能有效改善病患掌指的弯曲程度,且有着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的推广实行。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断指再植术后改良治疗方案对再植指成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8年 10月到 2019年 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82例断指再植术患者,在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则在术后采取改良治疗方案。经过术后治疗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和血管危象情况记忆再植指成活率情况。结果 经治疗干预,观察组患者的再植指成活率为 39( 95.12%),并发症发生率为 9.76%,血管危象发生率为 4.87%,对照组患者的再植指成活率为 33( 80.48%),并发症发生率为 34.14%,血管危象发生率为 24.39%。结论 断指再植术后改良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增加再植术的成活率同时也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DACT1、β-catenin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3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以及35例健康体检的儿童临床资料,采用M276407肺功能仪检测FEV1、FEV1/FVC、FEF25%~75%、FEF50%、FEF75%,同时检测FeNO,记录IL-6和Eos水平。qRT-PCR检测DACT1、β-cateninmRNA的表达,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FEV1、FEV1/FVC、FEF25%~75%、FEF50%、FEF75%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eNO、Eos、IL-6等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ACT1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β-catenin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ACT1mRNA的表达与FEV1、FEV1/FVC、FEF25%~75%、FEF50%、FEF75%等指标呈现负相关(P<0.05),与FeNO、IL-6和Eos呈正相关(P<0.05)。β-cateninmRNA的表达与FEV1、FEV1/FVC、FEF25%~75%、FEF50%、FEF75%等指标呈现正相关(P<0.05),与FeNO、IL-6和Eos呈负相关。结论哮喘患儿DACT1表达上调,抑制β-catenin的表达和核转位,并促进IL-6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促进哮喘的发生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