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治疗脑神经疾患的首选外科方法。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神经内镜应用于MVD。本文将着重从神经内镜应用于MVD的概况、技术要点、优势、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
简介:摘要三叉神经痛(TN)为反复短暂发作的单侧电击样疼痛,位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域,突发突止,通常可由非伤害性刺激诱发。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已在TN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包括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神经根梳理术(IN)。但部分患者术后不能获得良好的长期疗效,同时影响患者长期疗效的相关因素仍不明确。本文就MVD、PSR及IN治疗TN的长期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提高术后长期疗效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高龄三叉神经痛患者通常病程较长、基础疾病多且复杂。选择此类患者的外科治疗方式时需考虑上述特点。目前尚无足够证据可证明哪一种外科治疗方式最为理想。经皮球囊压迫术、经皮半月神经节甘油破坏术、经皮射频热凝术均具有微创的优点,可反复进行,但其导致的感觉障碍难以避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为一种非侵入性、有效的治疗方法,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显微血管减压术虽为开放性手术,但随着手术技术和条件的成熟,高龄已不再被视为禁忌,对三叉神经不造成破坏为其显著优势。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作为可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术效果的方式之一,在高龄患者中放宽其适应证具有重要意义。各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简介:摘要高龄三叉神经痛患者通常病程较长、基础疾病多且复杂。选择此类患者的外科治疗方式时需考虑上述特点。目前尚无足够证据可证明哪一种外科治疗方式最为理想。经皮球囊压迫术、经皮半月神经节甘油破坏术、经皮射频热凝术均具有微创的优点,可反复进行,但其导致的感觉障碍难以避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为一种非侵入性、有效的治疗方法,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显微血管减压术虽为开放性手术,但随着手术技术和条件的成熟,高龄已不再被视为禁忌,对三叉神经不造成破坏为其显著优势。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作为可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术效果的方式之一,在高龄患者中放宽其适应证具有重要意义。各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上肢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DRP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上肢DRPN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共22侧患肢,其中对2侧患肢行单纯正中神经减压术,对20侧患肢行正中神经联合尺神经减压术。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查肌电图,询问患者患肢麻木、疼痛症状及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6处(6/42)切口出现愈合不良,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0±4.5)个月(6.0~20.0个月)。肌电图复查结果显示,正中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46.3±3.1)m/s]和动作电位波幅[(9.2±1.6)mV]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7.5±1.8)m/s、(7.7±1.1)mV,均P<0.05],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47.7±2.8)m/s]和动作电位波幅[(10.1±1.9)mV]也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7.8±2.4)m/s、(7.7±1.6)mV,均P<0.05]。尺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45.0±3.6)m/s]和动作电位波幅[(9.2±2.1)mV]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6.4±2.9)m/s、(6.9±1.2)mV,均P<0.05],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45.8±3.2)m/s]和动作电位波幅[(8.6±2.5)mV]也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40.1±1.6)m/s、(6.2±1.3)mV,均P<0.05]。至末次随访,15例患者22侧(22/22)患肢的疼痛症状均得到缓解,16侧(16/22)患肢的麻木症状得到缓解,18侧(18/18)患肢的运动功能障碍得到缓解。结论初步推测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上肢DRPN的有效方法;同时术前明确诊断和术中神经彻底减压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疼痛范围与神经血管压迫位置的关系。方法对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CPA)区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发现有明确血管压迫、临床资料完整的165例单支三叉神经痛患者(第Ⅰ支支配区域疼痛22例,第Ⅱ支支配区域疼痛84例,第Ⅲ支支配区域疼痛59例),统计其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三叉神经感觉根脑池段(CPA区池段)者分为头、尾、腹、背4侧,位于三叉神经感觉根入脑干区(REZ)者分为头腹、头背、尾腹、尾背4个象限]。结果(1)第Ⅰ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中,8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CPA区池段,其中头侧5例、腹侧2例、背侧1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7例),且主要从头侧压迫;14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REZ区,其中头腹象限11例、头背象限2例、尾腹象限1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11例),其中经头腹象限压迫8例。(2)第Ⅱ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中,29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CPA区池段,其中腹侧16例、背侧10例、头侧2例、尾侧1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22例),主要从腹侧或背侧压迫;55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REZ区,其中头背象限26例、头腹象限20例、尾背象限6例、尾腹象限3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41例),其中经头背象限压迫23例、头腹象限压迫17例。(3)第Ⅲ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中,26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CPA区池段,其中背侧16例、尾侧10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7例),且主要从背侧压迫;33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REZ区,其中头背象限25例、尾背象限6例、尾腹象限2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22例),均经头背象限压迫。结论三叉神经第Ⅰ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在CPA池段以头侧为主,在REZ区以头腹象限为主;第Ⅱ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在CPA池段以腹侧和背侧为主,在REZ区以头背象限和头腹象限为主;第Ⅲ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在CPA池段只与尾侧和背侧有关,在REZ区以头背象限为主;小脑上动脉均是CPA池段和REZ区的主要责任血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枕大神经微创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源性顽固性偏头痛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成都三六三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1例顽固性偏头痛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枕大神经阻滞试验确定为枕大神经源性,均行枕大神经微创减压术治疗,并评定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预后等级及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疼痛严重程度、疼痛发作频率的差异。结果51例患者术后随访(12.02±3.3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治愈,31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效差,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80.40%(41/5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7.47±0.76)分降至(1.75±1.91)分,疼痛发作频率由术前(9.00±1.74)次/月降至(2.82±2.47)次/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例患者自述手术部位感觉麻木,但其中6例于术后3个月左右好转,只有1例患者自述麻木感持续。结论对于枕大神经源性顽固性偏头痛,枕大神经微创减压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
简介:切开胃结肠韧带,游离至脾脏下极,于根部离断胃网膜左血管,清扫第4组淋巴结,离断胃短血管直至脾上极。游离胃窦部,于胰腺上缘离断胃网膜右静脉,显露胃十二指肠动脉后,于根部离断胃网膜右动脉,并完成第六组淋巴结的清扫。显露胃窦后壁,离断胃右血管,清扫肝门部淋巴结。距幽门2cm离断十二指肠。沿胰腺上缘解剖脾动脉根部,于根部离断胃左静脉。显露腹腔干及胃左动脉,向右侧清扫第8组淋巴结,于根部离断胃左动脉后,向头侧清扫第1,2组淋巴结。游离食管腹段,解剖出迷走神经左右支后离断。悬吊肝左叶后,距贲门2cm离断食管,取上腹正中辅助切口3cm,移除胃标本及大网膜。重建气腹后,距TREIZ韧带20cm离断空肠,行食管左后壁与近端空肠侧侧吻合(OVERLAP法),手工缝合共同开口。距此吻合口40cm,借助辅助切口完成小肠侧侧吻合(ROUX\|Y)吻合。
简介:摘要三叉神经痛(TN)是最严重的神经性疼痛之一,目前,对于难治性TN的外科治疗仍以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为主。然而对于特发性TN、继发于多发性硬化的TN及MVD后无效或复发的TN患者,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仍为一种有效且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本文从PSR的手术指征、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定位导航系统)在颅骨或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精准切除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导航、定位并切除颅骨和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12例,术中均采用头皮Markers进行光学注册,记录注册误差,根据病灶的颅骨映射,由机械臂激光导航描记、设计头皮切口及骨瓣边界;术后行头颅CT和MRI扫描观察颅内出血、病灶切除情况;将术后影像与术前手术计划相融合,计算计划骨瓣中心与实际骨瓣中心的偏移误差。结果12例患者的注册误差为(0.90±0.12) mm(范围为0.6~1.5 mm),机械臂注册误差为0.09~0.12 mm。计划骨瓣中心与实际骨瓣中心的偏移误差为(1.9±1.1) mm(范围为1.4~4.5 mm)。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机器人机械臂导航下一次性精准找到病灶边界,对皮层及病灶周围组织破坏性小;术后复查头颅CT或MRI提示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可为颅骨或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切除术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功能,提高了手术效率,保障了手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腕管综合征(CTS)的显微减压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4例C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特发性CTS组患者20例(20侧)、糖尿病相关CTS组患者16例(26侧)、透析相关CTS组患者18例(22侧)。所有患者均行正中神经显微减压术。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2周时采用波士顿腕管问卷调查表(BCTQ)对3组患者症状及功能进行评分,同时检测3组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术中可见3组患者均存在神经卡压,但糖尿病相关CTS组患者相对特发性CTS组与透析相关CTS组患者神经病变范围更广泛。与术前比较,3组患者术后BCTQ症状及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患者术后BCTQ症状及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3组患者术后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运动传导速度均明显增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3组患者术后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运动传导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相关CTS组患者感觉传导速度及运动传导速度均明显低于特发性CTS组,透析相关CTS组患者感觉传导速度及运动传导速度均明显高于糖尿病相关C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均以切口愈合不良为主,其中特发性CTS组发生率为5%(1/20),糖尿病相关CTS组发生率为15.3%(4/26),透析相关CTS组发生率为18.1%(4/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55,P=0.416)。结论显微减压手术治疗透析相关CTS、糖尿病相关CTS与特发性CTS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对吞咽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3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3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且治疗后VFG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三叉神经痛(TN)常表现为单侧反复发作性电击样疼痛,其疼痛范围严格限制在三叉神经感觉根分布的范围内,其重要病因是责任血管对三叉神经感觉根的压迫,最常见的类型为经典型TN(CTN)。神经血管压迫(NVC)的位置可发生于颅内桥小脑角区(CPA)三叉神经感觉根的任何部位,而出脑干区(REZ)是最常见的压迫位置。造成压迫的责任血管的类型不一。三叉神经感觉根长轴与身体长轴的夹角度数、REZ长度、神经纤维发生的扭曲旋转及不同的责任血管压迫位置都可能会影响TN疼痛的范围。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CTN患者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治愈率和较少的并发症,但术后无效和复发仍占有一定比率,术中准确判断责任血管压迫位置并充分减压是术后疼痛有效缓解的重要保证,但是其中高达30%的细微压迫不能被发现,多重血管压迫也并不少见。NVC位置与责任血管类型是影响TN疼痛范围的主要因素,对NVC位置进行区域划分并进一步研究不同NVC位置中责任血管类型对TN疼痛范围的影响,为提高MVD治疗CTN的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我院肝胆外科诊断为小肝癌的患者50例,腹腔镜组25例,采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进行治疗,传统开腹组25例,采用传统开腹肝癌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相关指标。结果腹腔镜组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均少于传统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随访,腹腔镜组的术后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传统组,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低于传统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小肝癌,患者创口小、住院天数和费用明显降低,同时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发性早期胃癌(synchronous multiple early gastric cancer,SMEGC)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以期减少漏诊率。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或)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早期胃癌的227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其中单发早期胃癌(solitary early gastric cancer,SEGC)200例(SEGC组)、SMEGC 27例(SMEGC组),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并对SMEGC主、副病灶内镜病理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27例SMEGC共58个病灶,其中25例为术前同时发现的病灶,2例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6个月内复查发现的与前一病灶不同部位的病灶。2组对比分析发现,SMEGC组中男性占比[85.2%(23/27)比61.5%(123/200), χ2=5.815,P=0.016]、癌旁组织萎缩伴肠化占比[96.3%(26/27)比81.0%(162/200), χ2=3.912,P=0.048]均高于SEGC组,患者年龄大于SEGC组[(68.7±6.7)岁比(63.8±9.8)岁,t=-2.561,P=0.011]。SMEGC组内关联性分析发现:主、副病灶在癌灶大小(r=0.640,P<0.001)、垂直方向分布(r=0.518,P=0.006)、内镜大体形态(r=0.904,P<0.001)和浸润深度(r=0.470,P=0.013)方面均有明显相关性。结论SMEGC好发于有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背景的老年男性患者,当内镜检查发现1个早期癌灶时,需警惕多癌灶存在的可能,尤其是垂直方向同一分布范围内在大体形态和浸润深度方面与检出癌灶相同或相近的病灶。
简介:【摘要】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新型冰袋在颜面部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们在科室进行了一项对照研究,共选择科室40名颜面部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对照组接受传统冰袋治疗,观察组接受新型冰袋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肿胀情况、炎症程度以及愈合时间、患者满意度进行了评估、分析和记录。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程度、肿胀情况、炎症程度以及愈合时间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P < 0.05)。具体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肿胀情况和炎症程度较对照组减轻,愈合时间也显著缩短,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新型冰袋在颜面部手术患者护理中显示出明显的应用优势,能够有效减轻疼痛、减轻肿胀和炎症、促进愈合,提高患者满意度。这些结果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慢性泪囊炎围手术期的价值。方法:2020年12月-2021年4月本科接诊慢性泪囊炎病患92例,都接受手术治疗。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针对住院时间,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