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丙泊酚对小鼠眶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兴奋影响及其离子通道机制。方法健康雄性C57小鼠,8~12周龄,制备400 μm厚脑片。实验Ⅰ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片分为2组(n=7):对照组(C组)细胞外灌流丙泊酚溶剂2 min;丙泊酚组(P组)细胞外灌流10 μmol/L丙泊酚。实验Ⅱ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片分为5组(n=8):丙泊酚组(P组)细胞外灌流10 μmol/L丙泊酚2 min;超极化激活非选择阳离子通道阻断剂ZD7288+丙泊酚组(Z+P组)、内向整流钾通道阻断剂托肽品+丙泊酚组(T+P组)、瞬时激活电压门控钾通道阻断剂4AP+丙泊酚组(A+P组)和延迟激活电压门控钾通道阻断剂TEA+丙泊酚组(TEA+P组)细胞外分别灌流5 μmol/L ZD7288和10 μmol/L丙泊酚2 min、5 μmol/L托肽品和10 μmol/L丙泊酚2 min、10 μmol/L 4AP和10 μmol/L丙泊酚2 min、10 μmol/L TEA和10 μmol/L丙泊酚2 min。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法检测眶额叶锥体神经元全细胞电流、膜电位和放电频率。结果实验Ⅰ 与C组比较,P组全细胞电流升高,膜电位和放电频率降低(P<0.01)。实验Ⅱ 与P组比较,Z+P组、T+P组和A+P组全细胞电流、膜电位和放电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A+P组全细胞电流和膜电位降低,放电频率升高(P<0.01)。结论丙泊酚可抑制小鼠眶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兴奋,其机制与激活延迟激活电压门控钾通道有关。

  • 标签: 二异丙酚 额叶 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总结分析肺部孤立空洞病变螺旋CT表现,为临床诊断和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本院经病理或临床资料确诊30例肺部孤立空洞病变患者,对其病变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例肺部孤立空洞病变中肺结核空洞15例,肺脓肿7例,肺癌5例,肺曲霉菌感染2例,韦格肉芽肿1例。CT诊断准确率86.67%(26/30),其中2例肺结核、1例肺癌、1例韦格肉芽肿未做出正确诊断。结论螺旋CT扫描对肺部孤立空洞病变多数可以作出正确诊断,对于不典型病变应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

  • 标签: 肺空洞 孤立性 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男性不育患者心理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于2011年1月-2014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我站收治80例男性不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妊娠率、平均受孕时间。结果观察组妊娠率为85%,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受孕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男性不育患者临床治疗中,实施心理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使患者配偶成功受孕。

  • 标签: 男性 不育 心理治疗
  • 简介:摘要纤维软骨间叶瘤(fibrocartilagenous mesenchymoma, FM)是一种罕见骨内原发性交界肿瘤。本文报道1例13岁男性,L3椎体肿物,组织形态学显示具有轻度不典型梭形细胞密集增生,软骨呈团巢状散在分布,部分似骺板样结构,局部有不规则新生骨形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平滑肌肌动蛋白、S-100蛋白、结蛋白、CD34、上皮细胞膜抗原、p16及p53等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2%。分子表型:GNAS、IDH1和IDH2基因无突变,MDM2基因无扩增。患者术后108个月无复发及转移。诊断时应着重与纤维软骨结构不良、去分化软骨肉瘤及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等鉴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肺心病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强化性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健康行为及预后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108例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常规护理+强化性综合护理干预,并对两组健康行为和预后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健康行为评分(遵医嘱服药、合理饮食、科学运动评分)、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常规护理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过程中融入强化性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促使患者养成健康行为,提高预后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强化性综合护理干预 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 健康行为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颅内黏液样间叶肿瘤是一种罕见肿瘤,分子遗传学伴EWSR1与CREB家族基因融合。本文报道1例9岁男性患儿,小脑占位性病变,肿瘤结节状生长,界限清楚,肿瘤细胞椭圆形、梭形或星芒状,疏密不等,大部分呈条索状或疏松网状分布于黏液间质中,间质内可见“石棉样”纤维,局灶细胞较丰富,呈片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波形蛋白阳性,结蛋白及CD68部分阳性,上皮细胞膜抗原及CD99弱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Olig2、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p63、CD34等均阴性,p53野生型表达,热点区Ki-67阳性指数约20%。分子表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到EWSR1基因分离,二代测序检测出EWSR1-CREB1及SELENOW-EWSR1融合基因。病理诊断为伴EWSR1-CREB1融合颅内黏液样间叶肿瘤。术后7个月,患者状态良好,无复发及转移。诊断时应与脑膜瘤、胶质瘤、伴EWSR1-CREB家族基因融合其他肿瘤及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等形态相似的肿瘤鉴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白内障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安全管理护理,对其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影响。方法:回顾方式进行本研究,病例选择时间控制在2021年7月-2022年5月,将我院5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视为本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其中对照组纳入23例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27例给予手术室安全管理护理,将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指标加以观察和对比。结果:(1)与对照组临床指标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耗时、住院时长较短,住院费用呈较低显示(P<0.05)。(2)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26.08%)相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呈较低显示(P<0.05)。结论:对白内障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安全管理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和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denosumab治疗前后组织学形态与分子表型改变。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10例经denosumab治疗骨巨细胞瘤病例,行光镜观察。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进行H3.3、RANK、RANKL表达检测,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H3F3A基因突变类型。结果10例患者包括女性6例,男性4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发病部位在骶骨有5例,在股骨、桡骨、胫骨、肩胛骨及髌骨各有1例。术前使用denosumab治疗3~6个月。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5、6、11、14个月复发,其余术后经随访4~24个月未见复发。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表现为巨细胞消失伴显著新骨形成。治疗后复发病例表现为经典巨细胞瘤结构复现并伴有denosumab治疗成骨形态。免疫组织化学H3.3染色10例均显示治疗前后一致瘤细胞核表达,RANK表达于多核巨细胞与单核细胞,RANKL表达于肿瘤细胞。Sanger测序显示所有病例均存在H3F3A G34W突变。结论通过对denosumab治疗前后骨巨细胞瘤组织形态及RANK、RANKL、H3.3免疫表型辅助分析,显示骨巨细胞瘤细胞组成,并能对denosumab治疗机制进行深入理解。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恶性转化及伴有H3F3A 突变骨巨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综合征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方法收集2例术前经denosumab治疗骨巨细胞瘤病例。例1为49岁女性,4年前患肱骨骨巨细胞瘤。3个月前发现骶骨及腰5椎体前方肿物,考虑骨巨细胞瘤转移。经denosumab 4次注射治疗后,切除该两处肿物。例2为22岁男性,左桡骨远端溶骨性病变,穿刺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经denosumab 3次注射治疗后,手术切除。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例1发现骶骨溶骨破坏呈现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常见表现,腰5椎体前方肿物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考虑为副神经节瘤,且两处肿瘤均显示H3F3A G34W突变蛋白阳性。例2经denosumab治疗后组织形态部分表现为纤维肉瘤形态。结论骨巨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同时存在且均伴有H3F3A G34W突变时,考虑为肿瘤综合征,副神经节瘤成分并非denosumab治疗后改变。经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可以发生恶性转化,应与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垂体相关激素、D-二聚体、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与急性颅脑损伤预后相关。方法:择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入院体检6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所有患者机体血清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n,ACTH)、D-二聚体、CRP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垂体相关激素、D-二聚体、CRP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不同预后情况中表达。结果:急性颅脑损伤组垂体相关激素、D-二聚体、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体相关激素、D-二聚体、CRP可作为反映急性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情况敏感性指标,其表达异常升高与急性颅脑损伤病理生理进展存在关联。

  • 标签: 生长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D-二聚体 C反应蛋白 急性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穿支蒂推进皮瓣修复面中部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及其与面中部皮韧带三维构筑相关。方法(1)选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12具(男7例,女5例,年龄54~87岁),尸体头部经丙酮脱水、脱脂后,以环氧树脂全透明超薄层进行塑化与切片,使用Leica MZ8立体显微镜和Leica DFC295数码相机观察、分析制备切片,观察面中部不同局部(面颊部、鼻部、眶睑部)皮韧带三维构筑特点差异。(2)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面中部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患者均采用局部穿支蒂推进皮瓣修复缺损。应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检验分析皮瓣推进距离、皮瓣切取面积、皮瓣长宽比、缺损面积间相关关系,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面中部不同部位皮瓣面积、皮瓣长宽比等差异性。计量资料以±s或M(Q1,Q3)表示。结果(1)解剖学研究显示,面部皮韧带走行方向与表情肌走行方向一致,其在上眼睑和上鼻翼鼻面角处三维构筑具有差异性,上眼睑皮韧带顺眼睑方向走行,而上鼻翼处皮韧带朝鼻翼下方走行。(2)临床研究纳入18例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64.6±23.4)岁。术后18例患者皮瓣均存活,皮瓣面积为10.6(8.0,18.0) cm2,推进距离为2.8(2.0,4.0) cm。统计学分析显示,皮瓣推进距离与皮瓣切取面积(r=-0.71,P=0.022)和皮瓣长宽比(r=-0.58,P=0.012)均存在相关,皮瓣长宽比与缺损面积无相关(r=-0.23,P=0.365);面颊部、鼻部、眶睑部皮瓣长宽比分别为2.1(1.9,2.3)、2.0(1.6,3.5)、3.5(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59,P=0.037)。结论局部穿支蒂推进皮瓣是修复面中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方法。面中部不同部位皮韧带构筑差异会影响各部位皮瓣推进难易程度等特性,可能是影响皮瓣设计时长宽比等原因。

  • 标签: 面部损伤 面部肿瘤 穿支皮瓣 推进皮瓣 皮韧带 相关性研究
  • 简介:摘要本研究共纳入35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患者,其中6例合并栓塞,同时纳入膜肾病、慢性肾炎及健康对照组各25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和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水平。结果发现AAV栓塞组EMP、PMP水平显著高于未栓塞组(均P<0.01),活动期AAV组EMP、PMP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组、膜肾病组、慢性肾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5),且缓解期AAV组EMP、PMP水平亦高于慢性肾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MP和PMP与伯明翰血管炎活动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D-二聚体均呈正相关(均P<0.05)。研究结果提示,EMP、PMP反映了免疫炎症介导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程度,可能与AAV疾病炎性反应和血栓形成有关。

  • 标签: 抗体,抗中性白细胞胞质 血管炎 血栓栓塞 内皮微粒 血小板微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风患者康复训练与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康复科收住106例中风患者,给予合理康复训练和护理。结果本组106例偏瘫患者中42例自行完成康复训练动作,达到“自我护理”,48例借助手杖行走,16例依赖人参扶行走,无1例发生并发症,106例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康复训练治疗和坚持不懈功能锻炼是降低该病致残关键。

  • 标签: 中风 康复训练 护理
  • 简介:摘要报道1例青少年伴多骨累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13岁,因全身多发骨痛伴发热2个月余就诊。影像学显示全身多发骨破坏伴多发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可见大免疫母细胞样细胞弥漫增生,并显示浆母细胞分化。骨内病变显示瘤细胞于骨小梁内弥漫生长。髂前上棘骨髓活检未见肿瘤累及。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并呈现典型细胞质内颗粒状表达;OCT2、BOB1、CD38、CD138、上皮细胞膜抗原、CD10、MUM1及cyclin D1均呈阳性表达。患者经依托泊苷+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方案治疗无效,6个月后死亡。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侧下丘脑与褪黑素降低大鼠觉醒水平关系及受体机制。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外侧下丘脑区微注射0.9% NaCl溶液0.5 μl;褪黑素组(M组)外侧下丘脑区微注射1 μmol/L褪黑素0.5 μl;1/2型褪黑素受体(MT1/2R)拮抗剂+褪黑素组(L+M组)外侧下丘脑区微注射1 μmol/L MT1/2R拮抗剂和1 μmol/L褪黑素,共0.5 μl;2型褪黑素受体(MT2R)拮抗剂+褪黑素组(P+M组)外侧下丘脑区微注射1 μmol/L MT2R拮抗剂和1 μmol/L褪黑素,共0.5 μl。微注射给药时间为19:30至20:00,微注射给药后通过脑电/肌电记录技术,检测小鼠睡眠-觉醒时长与脑电不同频段振荡能量。结果与C组比较,M组和P+M组觉醒时间百分比减少,非快速眼动睡眠以及快速眼动睡眠时间百分比增加,delta振荡能量增加,theta振荡能量减少(P<0.01),alpha振荡能量差异无统学意义,L+M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L+M组觉醒时间百分比增加,非快速眼动睡眠以及快速眼动睡眠时间百分比减少,delta振荡能量减少,theta振荡能量增加(P<0.01),P+M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下丘脑可能参与了褪黑素诱发大鼠觉醒水平降低,机制可能与褪黑素激活外侧下丘脑MT1R有关。

  • 标签: 下丘脑区,侧 褪黑激素 受体,褪黑激素 觉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心理护理在老年急性牙髓炎病人生活质量中作用。方法:将已接诊80例老年急性牙髓炎病人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划为观察和对照组,两组中各有40例老年急性牙髓炎病人,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分析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和护理依从。结果:相较两组,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包括情感功能、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护理依从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对提升老年急性牙髓炎病人生活质量以及护理依从具有非常明显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老年急性牙髓炎病人 生活质量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对应用健康教育模式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辖区内18岁以上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共计选入1000例人员参与本次研究,运用调查问卷形式对这1000例居民开展慢性病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而后对所有参与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最后对参与研究1000例居民再次进行慢性病问卷调查,对最后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将健康教育前后慢性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作为最后研究价值参考依据。结果: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后,居民对慢性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相较健康教育前具有大幅度提高,居民危险行为在进行健康教育后得到明显改善,其前后差异P<0.05。结论: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使居民不仅掌握了预防知识,同时加深了防控意识,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健康教育 慢性疾病 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