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肩袖撕裂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预测效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9例肩袖撕裂患者(肩袖撕裂组)和51例志愿者及正常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其中男55 例,女65例;年龄34~77岁[(58.2±7.2)岁]。体重指数(BMI)19.5~32.4 kg/m2[(25.4±2.5)kg/m2]。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病史、糖尿病病史、BMI、肱骨大结节角及肱骨大结节切迹角与肩袖撕裂的相关性,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明确肩袖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分析两组间因素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肩袖撕裂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肱骨大结节角、肱骨大结节切迹角与肩袖撕裂有一定相关性(P均<0.05);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病史、糖尿病病史、BMI与肩袖撕裂不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肱骨大结节角、肱骨大结节切迹角与肩袖撕裂显著相关(P均<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肱骨大结节角和肱骨大结节切迹角不相关(r=0.09,0.13,P均>0.05),肱骨大结节角与肱骨大结节切迹角呈显著正相关(r=0.76,P<0.01)。当肱骨大结节角、肱骨大结节切迹角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0.05°和150.55°时,预测肩袖撕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95%CI 0.71~0.87,P<0.01),0.81(95%CI 0.74~0.89,P<0.01)。结论肱骨大结节角和肱骨大结节切迹角是肩袖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肱骨大结节角及肱骨大结节切迹角越大,越容易发生肩袖撕裂,且肱骨大结节切迹角的预测效能较高。
简介:摘要胫骨平台Hoffa骨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胫骨平台冠状面骨折,其中隐匿性骨折所占比例较高,容易漏诊、延误诊治。目前的研究均为个案报道,未能就其发病率、诊断要点、损伤特点、受伤机制等进行系统研究,且常用的分型如AO分型、Schatzker分型、三柱分型和胫骨平台综合分型等均不能涵盖此类型。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3 0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发现13例胫骨平台Hoffa骨折,其中隐匿性骨折占23%。该骨折的受伤机制:膝关节屈曲状态下,经股骨的暴力集中作用于胫骨平台的后半部,膝关节存在瞬间内翻内旋,导致后侧冠状位劈裂骨折。根据累及关节面的位置及骨折移位程度,将该骨折分为三型:Ⅰ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1/4,Ⅱ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1/4且<1/2,Ⅲ型骨折累及关节面≥1/2。每型骨折均分为三个亚型,其中A型是无移位骨折,B型骨折关节面移位<2 mm,C型骨折关节面移位≥2 mm。根据分型特点,笔者提出了治疗原则。笔者首次系统总结了胫骨平台Hoffa骨折损伤特点和骨折分型,有助于避免漏诊并提高治疗水平。
简介:摘要张力性水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不仅增加了术后伤口并发症的风险,也延长了骨折治疗的时间。但张力性水泡的出现可以降低筋膜室内的压力,缓解疑似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不必要的减张手术,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减压方式。近年来,筋膜、筋膜系统重新被人们认识并且加以研究,张力性水泡与筋膜系统自我减压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水泡出现及消退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师的临床决策,张力性水泡的处理成为骨折治疗的一部分。笔者就骨折相关张力性水泡的特征、发生机制、减压效果、预防、治疗及并发症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张力性水泡在骨科中的诊治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其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随后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疑似或确诊患者。中国已采取了空前严格的隔离和封闭管控措施来防止疫情蔓延。目前骨科门诊仅可收治已经排除COVID-19的患者,但创伤骨科仍收治需紧急手术的开放性骨折或合并严重创伤的COVID-19患者。因此,第一时间做好2019-nCoV感染的筛查和管理工作,并做好参与紧急救治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是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严峻挑战。笔者根据疫情防控期间此类患者的特点及相关诊治经验,编写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骨科手术患者的诊疗及感染防控策略。
简介: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创伤骨科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DVT甚至会影响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供血不足。若发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病死率较高。临床上下肢骨折患者DVT的治疗和康复策略均有其特殊性。创伤骨科患者并发DVT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与研究,预防和治疗DVT的最佳措施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更新了一系列血栓防治指南,但临床上对于不同创伤骨折患者DVT的防治方式仍有不少疑惑。因此,笔者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广大专家的临床经验基础上,针对创伤骨科患者DVT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案进行总结,就下肢DVT的诊断、评估、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制订本共识,为创伤骨科患者下肢DVT的处理提供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且简便易行的方案,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在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纳入2016年8月—2017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MRI室双侧大腿中下段MRI资料20例40侧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2~59岁,MRI均未见明显异常。扫描范围:自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起,至其上方18.5 cm;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15 mm,共10个扫描层面(Ⅰ~Ⅹ层面)。应用我院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各扫描层面上前内侧手术入路(预计手术的前进路线)与股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2)在1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置入过程,同时对该入路涉及解剖层次与结构进行应用解剖观察。结果(1)20例40侧受检者MRI测量:前内侧入路与股动脉之间最短距离测量值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合并统计。分析显示,该间距测量值在Ⅰ~Ⅹ层面的分布规律总体呈中间小两头大、上端小下端大的趋势,其最大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Ⅰ层面)为46.72~49.47(48.02±0.84)mm,其最小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上方10~10.50 cm范围内(Ⅵ层面)为23.34~25.05(24.35±0.52)mm,手术入路与股动脉间有足够的安全间距。(2)尸体标本模拟手术: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模拟置入过程顺利,手术操作未侵扰到股血管和股神经及其分支;应用解剖观察证实,该手术入路可沿肌间隙进入,周围解剖层次及结构显露清楚。结论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应用于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安全可行,这是对传统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良好补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骨头高度与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以2019年1至6月行标准全下肢负重位X线检查的无关节炎或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18例(618膝)为研究对象,男184例、女434例,年龄(61.12±10.98)岁。依据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评定膝关节是否有骨关节炎:0~Ⅰ级诊断为无骨关节炎,Ⅱ~Ⅳ级诊断为骨关节炎。于X线片上测量关节线会聚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及髋-膝-踝角,评估膝关节内翻畸形程度。测量腓骨头上缘至外侧胫骨平台的距离,定义为腓骨头高度。以Kellgren-Lawrence分级将患者分为0~Ⅳ级共5组,比较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腓骨头高度、内翻畸形程度(JLCA、MPTA及髋-膝-踝角)的差异。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腓骨头高度与Kellgren-Lawrence分级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腓骨头高度与JLCA、MPTA及髋-膝-踝角的相关性;进行因子分析降维提取JLCA、MPTA、髋-膝-踝角的主成分得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腓骨头高度与内翻畸形程度主成分得分的相关性。结果Kellgren-Lawrence分级0级68例、Ⅰ级66例、Ⅱ级97例、Ⅲ级98例、Ⅳ级289例,即无骨关节炎者134例,骨关节炎患者484例。随Kellgren-Lawrence分级升高,腓骨头高度和MPTA呈现减小趋势(F=129.076,24.875;P<0.001),而JLCA和髋-膝-踝角呈现增大趋势(F=414.346,105.996;P<0.001)。年龄、体质指数、腓骨头高度是Kellgren-Lawrence分级的影响因素,其OR(95%CI)分别为1.116(1.093,1.141)、1.363(1.060,1.754)、0.617(0.575,0.662)。腓骨头高度与JLCA、髋-膝-踝角均呈负相关(r=-0.641,-0.478;P<0.001),与MPTA呈正相关(r=0.320,P<0.001);年龄、腓骨头高度与内翻畸形程度主成分得分之间有相关性(β=0.274,-0.457;P<0.001)。结论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腓骨头高度小于非骨关节炎人群。除年龄、体质指数外,腓骨头高度是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因素;腓骨头高度越小,骨关节炎严重程度越重、内翻畸形程度越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合并同侧坐骨大切迹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单一腹直肌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9例髋臼骨折合并同侧坐骨大切迹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例;年龄(39.8±15.4)岁(范围25~54岁);坠落伤6例、车祸伤3例;合并骨盆骨折3例、颅脑损伤1例、胸部损伤3例、腹部闭合性损伤2例、四肢其他骨折3例。髋臼骨折依据Letournel-Judet分型均为双柱骨折;坐骨大切迹骨折均为骨折线自骶髂关节下方经坐骨大切迹顶至髋臼后柱且移位明显的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及坐骨大切迹骨折的复位质量,采用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手术时间(140.4±55.2)min(范围110~190 min),术中出血量(770.5±430.9)ml(范围540~1 260 ml)。术后Matta影像学骨折复位质量评价,解剖复位7例、满意复位2例。随访时间(24.8±8.8)个月(范围12~36个月)。髋臼骨折及坐骨大孔骨折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6~12周,无一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术后1年,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为(16.2±0.6)分(范围12~18分),其中优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89%。结论髋臼骨折合并坐骨大切迹骨折损伤严重,手术复位固定较为困难;腹直肌外侧入路能较好地完成骨折复位和固定,并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