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新技术在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中检测。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行CRT植入CHF患者20例,通过RT-3DE、STI、TDI对心脏收缩不同步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后,两组LVEDD、LVEF、Ts-SD-12、SPWMD、Tmsv16-SD指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患者采取心脏超声新技术进行筛查,左室不同步可经CRT获益。

  • 标签: 慢性心衰 超声新技术 心脏同步检测
  • 简介:目的:分析术前预测急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中转开腹可能性,以期找到客观、实用、准确率高预测LC手术难易度方法,并选择适当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5~2009年120例急症LC中38例中转开腹患者临床资料。从胆囊炎、胆囊结石疾病病理方面提取胆囊炎发作时间、胆囊三角解剖层次、胆囊壁厚度、胆囊结石是否嵌顿、是否为坏疽性胆囊炎等5种因素。用Stata10.0统计软件分析,单因素分析找出影响急症LC中转开腹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急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可能性预测,并评估预测效能。结果:120例患者行急症LC,其中38例中转开腹,中转率31.67%。单因素分析表明,胆囊炎发作〉72h,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胆囊壁厚度〉0.5cm,坏疽性胆囊炎均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胆囊炎发作〉72h,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胆囊壁厚度〉0.5cm,坏疽性胆囊炎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预测,预测效能0.9519。结论:胆囊炎发作〉72h,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胆囊壁厚度〉0.5cm,坏疽性胆囊炎是中转开腹危险因素。患者含有上述危险因素越多,手术难度越大,中转开腹可能性越大。因此,术前综合评估患者具有的危险因素对选择手术方案,降低中转开腹率有较高临床指导意义,可避免单纯追求LC带来严重并发症。

  • 标签: 胆囊炎 胆囊结石病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回顾性研究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物特异性IgG(sIgG)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表型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5家三级甲等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活动期CSU、皮肤划痕症(SD)、急性荨麻疹(AU)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90种食物抗原sIgG抗体和总IgE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20种变应原sIgE抗体,化学微粒子发光法检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IgG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IgG抗体。两组间和多组间正态分布计量数据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非正态分布计量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纳入CSU患者248例,SD患者22例,AU患者15例,健康对照13例。以sIgG ≥ 100 IU/ml(2+及以上)为阳性标准,CSU组、SD组和AU组食物sIgG阳性率(176/248,70.97%;15/22,68.18%;11/15)略高于健康对照组(7/13),但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80,P = 0.615)。248例CSU患者中,sIgG阳性组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比例(71/176,40.34%)显著高于sIgG阴性组(19/72,26.39%;χ2 = 4.30,P = 0.042),但两组1 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da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18,P = 0.859)。177例CSU患者完成12 ~ 40周治疗及随访且使用二代抗组胺药物可完全控制病情,sIgG阳性组(128例)与sIgG阴性组(49例)所需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06,P = 0.298)。结论食物sIgG阳性CSU患者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比例升高,但食物sIgG不能作为反映CSU疾病活动度和治疗反应指标。

  • 标签: 荨麻疹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皮肤划痕症 急性荨麻疹 食物特异性IgG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 甲状腺球蛋白 总IgE 变应原特异性IgE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泌外泌体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极化进而发挥对胰腺癌细胞调控作用。方法将小鼠胰腺癌细胞株(Pan02)分为3组:单纯细胞组:Pan02单独培养不做特殊处理;共培养组:Pan02与诱导后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外泌体组:Pan02与诱导后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加入外泌体。随后检测M1型以及M2型巨噬细胞活化标志物基因表达、胰腺癌细胞标志物B7-H4,CA199含量、细胞增殖能力以及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共培养细胞加入外泌体后,M1型活化标志物iNOS(6.5±2.1比13.6±4.2,P<0.05),CD68(4.5±1.6比15.3±4.9,P<0.05)表达增高,而M2型活化标志物Arginase(11.4±3.2比4.3±1.4,P<0.05),CD206(7.9±2.6比3.1±0.9,P<0.05))表达降低;同时,加入外泌体后,胰腺癌细胞标志物B7-H4(10.9±3.4比4.6±1.5,P<0.05),CA199(21.6±7.3比8.2±2.9,P<0.05)表达下降,癌细胞侵袭力(103.4±34.5比54.6±19.1,P<0.05)及迁移能力(104.6±34.9比59.3±19.8,P<0.05)减弱,而凋亡率增高(3.26%比24.3%,P<0.05)。结论BMSC分泌外泌体可抑制TAM向M2表型转化,并诱导其向M1表型转化,进而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达到抑癌作用。

  • 标签: 胰腺癌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和胆道镜双镜联合一期手术与经典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分期手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4月—2020年8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细径胆总管(直径≤0.8 cm)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121例,其中男80例、女41例,年龄18~84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ERCP+LC组59例,采用十二指肠镜胆总管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分期方案治疗;LC+LCBDE组62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途径取石术一期治疗。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肝功能指标、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ERCP+LC组和LC+LCBDE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及胆总管直径和结石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C+LCBDE组住院时间(9.32±5.20)d,少于ERCP+LC组(13.35±8.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0.002)。出院前1天:LC+LCBDE组丙氨酸转氨酶为(36.5±15.2)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36.3±11.2)U/L,明显低于ERCP+LC组丙氨酸转氨酶(73.1±53.7)U/L、天冬氨酸转氨酶(55.5±40.3)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6、3.61,P值均<0.001);而2组患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5、1.29,P值均>0.05)。ERCP+LC组有2例(3.3%)术后血淀粉酶水平升高,LC+LCBDE组有1例(1.6%)术后出现胆漏,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P=0.529)。结论与ERCP+LC组相比,LC+LCBDE方案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住院时间更短,肝功能恢复更快,避免了对乳头括约肌切开,LC+LCBDE方案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更好。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经胆囊管取石 胆道镜 十二指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