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胫前黏液性水肿(pretibial myxedema, PTM)是以真皮大量透明质酸(hyaluronan, HA)沉积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TSH receptor antibody, TRAb)升高为特征的一种局限性甲状腺相关皮肤病。本研究探讨TRAb及其两种亚型[刺激型抗体TSAb(M22)和抑制型抗体TBAb(K1-70)]对PTM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合成透明质酸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正常人及胫前黏液性水肿真皮成纤维细胞,用M22、K1-70及患者IgG分别刺激原代成纤维细胞,利用ELISA检测刺激原代成纤维细胞前后上清液中HA浓度,Western Blot检测细胞CEMIP、HAS2、PI3K-AKT通路蛋白及其磷酸化的变化。结果患者IgG(TRAb 8.4 IU/L)可显著刺激PTM患者原代成纤维细胞的透明质酸胞外累积。同样,M22、K1-70处理PTM患者原代成纤维细胞均可上调上清液透明质酸含量,还显示K1-70刺激作用显著高于M22。IgG、M22及K1-70处理后,原代成纤维细胞HAS2表达增加,CEMIP表达减少;同时,p-PI3K及p-AKT增加。其中,对K1-70进一步研究,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HA产生可被PI3K抑制剂(LY294002)抑制。结论TRAb尤其是TBAb,通过活化成纤维细胞PI3K-AKT信号途径,促进HA的酶(HAS2)增加,HA分解酶(CEMIP)减少,造成HA在成纤维细胞外聚集,从而导致PTM皮损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与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MI-CAD)患者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结局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成组病例分析,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50%,分为MINOCA组和MI-CAD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和住院期间心电图、心肌桥、住院天数、出院带药及院内结局相关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INOCA的相关因素并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结局的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 048例,年龄62(54,69)岁,女性741例(24.3%),其中MINOCA组165例(5.4%),MI-CAD组2 883例(94.6%)。与MI-CAD患者相比,MINOCA患者较年轻,女性占比较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有吸烟史和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心肌梗死史的比例较低,炎性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单核细胞计数/高密度脂蛋白(MHR)较低,肌酐、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超敏肌钙蛋白I、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水平较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高;心肌桥、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钙离子拮抗剂及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应用率较高(P均<0.05);住院天数及院内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龄、女性、无吸烟史或冠心病史、MHR较低更易发生MINOCA(P均<0.05);MINOCA与发生院内死亡无关(P>0.05),冠心病史、慢性肾衰竭病史、空腹血糖、NLR、D-二聚体较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易发生院内死亡(P均<0.05)。结论与MI-CAD相比,MINOCA患者呈现低龄、女性、无吸烟史或冠心病史、MHR较低的特征,MINOCA常伴发心肌桥及心房颤动。MINCOA患者院内死亡的发生率与MI-CAD患者无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前体质量指数(BMI)对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放疗、序贯放化疗或同步放化疗的711例不可手术局部晚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放疗均采用调强放疗(IMRT)或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技术,化疗方案为紫杉醇+卡铂、培美曲塞+顺铂或依托泊苷+顺铂。分析治疗前BMI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患者总生存(OS)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亚洲人BMI推荐分组方法,低BMI组(<18.5 kg/m2,23例)、正常BMI组(18.5~23.9 kg/m2,293例)、高BMI组(≥24.0 kg/m2,395例)中位OS时间分别为17个月(95% CI 11~29个月)、29个月(95% CI 22~36个月)、30个月(95% CI 27~34个月),低BMI组OS差于正常BMI组及高BMI组(χ2=11.20,P=0.004)。应用最大选择检验确定BMI预测生存的最佳临界值为21.31 kg/m2,据此将患者分为低BMI组(BMI<21.31 kg/m2,130例)和高BMI组(BMI≥21.31 kg/m2,581例),两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20个月(95% CI 17~27个月)和32个月(95% CI 28~35个月),低BMI组OS差于高BMI组(χ2=12.30,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男性、Karnofsky评分<80分、低BMI、吸烟、组织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治疗方式为单纯放疗均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接受放化疗的不可手术局部晚期NSCLC患者,治疗前BMI低者预后更差。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同步加量模式和常规分割模式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为同步加量放射治疗技术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提供证据。方法通过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非劣Ⅲ期研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入组经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配至同步加量组(PGTV 60.2 Gy分28次,2.15 Gy/次;PTV 50.4 Gy分28次,1.8 Gy/次)和常规分割组(PTV 60 Gy分30次,2 Gy/次)。主要终点为2年无进展生存(PFS),次要终点为2年局部区域控制,2年总生存(OS),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2017年2月—2019年7月入组患者231例,其中216例患者随访时间超过2年或已死亡,常规分割组106例,同步加量组110例。常规分割组对比同步加量组的2年PFS率为45.2%∶38.2%(HR=1.22,95%CI为0.87~1.72,P=0.2),2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为68.7%∶69.9%(HR=0.98,95%CI为0.62~1.56,P=1.0)。多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中,早放疗在PFS、OS、LRFS均显著优于晚放疗(HR=1.69,95%CI为1.18~2.41,P=0.003;HR=1.72,95%CI为1.09~2.70,P=0.018;HR=1.66,95%CI为1.01~2.73,P=0.046)。肿瘤分期是OS的影响因素(Ⅲ期相比于Ⅰ-Ⅱ期,HR=3.64,95%CI为1.15~11.57,P=0.028)。两组患者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无统计差异:放射性肺炎4.7%∶2.7%(P=0.44),放射性食管炎3.8%∶1.8%(P=0.51),骨髓抑制21.7%∶15.4%(P=0.83)。结论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接受同步加量放疗的疗效不劣于常规分割放疗,其中早放疗可改善预后。两组的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两者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胸部放疗序贯联合PD-1/PD-L1抑制剂应用于诱导治疗后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前瞻性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项Ⅰ期临床试验和1项真实世界研究中的ES-SCLC患者,两项研究均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其中确诊时为广泛期、经系统治疗(化疗/化疗联合PD-1/PD-L1抑制剂)后、经胸部放疗和序贯PD-1/PD-L1抑制剂的患者入组。结果从2019年1月到2021年3月,共纳入11例ES-SCLC患者,全组年龄52~73岁,中位数62岁。5例患者先接受诱导化疗,6例先接受化疗联合PD-1/PD-L1抑制剂,经评价系统治疗疗效后均接受了胸部调强放疗。2例患者发生了治疗相关3-5级不良反应(1例肺炎和1例放射性食管炎)。常见轻度不良反应主要包括1-2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肺炎和食欲下降,仅1例患者因免疫性肺炎终止免疫治疗。中位随访时间12.5个月(3.5~16.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时间分别为7.4个月(95%CI为6.9~8.0个月)和14.6个月(95%CI为9.0~20.2个月)。结论诱导治疗的ES-SCLC患者胸部放疗后序贯PD-1/PD-L1抑制剂治疗安全可行。鉴于胸部放疗和免疫治疗在ES-SCLC治疗中均可带来获益,该综合治疗模式的有效性值得进一步探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在同步放化疗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根治性同步放化疗非EGFR突变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的19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以兔单克隆抗体SP263检测PD-L1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以肿瘤阳性细胞比例≥1%为PD-L1阳性表达,分别分析PD-L1表达≥1%和≥25%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9例NSCLC患者中,PD-L1阳性表达13例,其中PD-L1表达≥25%者4例。PD-L1表达≥1%和PD-L1表达<1%组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和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5例患者可进行疗效评价,其中部分缓解(PR)7例,疾病稳定(SD)7例,疾病进展(PD)1例。PD-L1表达<1%组患者客观缓解3例,疾病控制4例;PD-L1表达≥1%组患者客观缓解4例,疾病控制10例。PD-L1表达<25%组患者客观缓解6例,疾病控制11例;PD-L1表达≥25%组患者客观缓解1例,疾病控制3例。PD-L1表达≥1%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95%CI:12.7~57.3个月),PD-L1表达<1%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未达终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4);PD-L1≥25%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95%CI:0.0~34.5个月),PD-L1<25%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7.4~52.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结论PD-L1阳性接受同步放化疗非EGFR突变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有不良趋势,有必要扩大样本量探索PD-L1在局部晚期不可手术NSCLC患者中的预后意义,并探讨免疫治疗对不同PD-L1表达水平患者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A1(hnRNPA1)和白细胞分化抗原44(CD44)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PIA)数据库检索hnRNPA1和CD44 mRNA在CRC组织中的表达,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咸宁市中心医院联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55例CRC癌组织及50例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当中组织hnRNPA1和CD44蛋白表达,χ2检验分析两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的关系。结果GEPIA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hnRNPA1与CD44 mRNA在CRC癌组织中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nRNPA1、CD44蛋白在CR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癌旁组织(hnRNPA1: χ2=31.230,P<0.01;CD44: χ2=21.150,P<0.01)。hnRNPA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癌胚抗原(CEA)相关(χ2=9.913、7.958、11.932、22.627、25.981、22.670,P<0.05);与患者性别及年龄无关(χ2=0.284、0.164,P>0.05)。CD44蛋白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CEA相关(χ2=4.645、4.626、6.095、6.371、13.821,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χ2=0.251、0.103、2.524,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hnRNPA1与CD44在CR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72,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hnRNPA1、CD44高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均低于其低表达组(hnRNPA1:χ2=23.92,P<0.01;CD44: χ2=15.15,P<0.01)。Cox分析hnRNPA1[风险比(HR)=2.714,95%可信区间(CI)=1.305~5.646,P< 0.01]、CEA(HR=2.538,95%CI=1.599~4.030,P<0.01)及TNM分期(HR=3.978,95%CI=1.253~12.629,P<0.05)作为影响结直肠癌手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hnRNPA1可能协同CD44参与CRC发生发展过程,并作为CRC潜在预后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