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收集我院接受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共156例患者,分别为老院工作流程优化前(A组)79例、新院工作流程优化后(B组)77例。发现B组术中麻醉维持丙泊酚平均用量明显低于A组,B组术中、术毕血氧饱和度(SpO2)均高于A组,B组患者发生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和低氧血症的比例低于A组,B组大多数患者术中完全不知晓,整体不适、疼痛程度更低,更愿意再次接受支气管镜检查并且整体满意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痛支气管镜实施工作流程优化后,患者术中、术后生命体征更加平稳,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对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整体满意度提高。因此,无痛支气管镜的实施流程的优化非常必要。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支气管镜冷冻切除术治疗气管阻塞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总结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0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应用支气管镜冷冻切除技术作为首选方法治疗气管阻塞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病变性质、阻塞程度、长度、类型、形态、位置、麻醉及通气方式、联用器械、手术时长、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67例,均为广基底的内生型或混合型阻塞,主要病因为恶性(43例,64.2%)和肉芽组织增生(18例,26.9%)。声门下气管阻塞28例(41.8%)。术前气管阻塞程度80.0%(20.0%),阻塞长度为(29.04±14.71) mm。术毕气管再通率100.0%,术后呼吸困难缓解率100.0%。术中出血均为轻中度,无严重出血,严重并发症1例(1.5%),无术中、术后死亡。结论冷冻切除治疗内生型或混合型气管阻塞安全、高效,可用于抢救肉芽组织、多种类型肿瘤引起的严重气管阻塞。对于宽基底、阻塞长度长、病变组织多以及声门下的阻塞有优势。
简介:摘要机器人支气管镜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外周支气管镜检查的引导工具。与传统细支气管镜相比,机器人支气管镜在灵活性上具有优势,能够进入更远端气道,并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提高肺外周病变的诊断率。目前,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已在国外上市,并且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国产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也正在加紧研发过程中。为了使国内呼吸介入医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技术,本文就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的发展历程、系统构成、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儿童气管支气管软化是临床比较罕见且棘手的儿童呼吸道疾病,植入气道支架则可有效地缓解病情进展。目前硅酮、金属材质的气道支架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成人气道狭窄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近些年3D打印技术和组织工程学相结合,个性化设计的可降解支架也逐步进入人们视野,成为更有发展潜力的气道支架。但是儿童气道口径小,随着年龄逐渐增大,解剖和生理特性与成人不同,因此儿童气道支架的选择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点。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在儿童体内植入气道支架经验认识也尚且不足。本综述就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儿童气管支气管软化的支架优缺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2018年由Chang等首先提出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的概念,并依据这类肿瘤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特征将细支气管腺瘤分为近端型和远端型两型。经典型细支气管腺瘤是由腔面细胞层和基底细胞层共同构成,同时也是与肺腺癌鉴别的要点。随着临床诊断病例数的不断增加,作者发现存在非经典型细支气管腺瘤病例(表现为肿瘤局部区域缺乏基底细胞层,有些甚至完全缺乏基底细胞层),致使细支气管腺瘤在临床病理诊断实践中遇见一些问题和困难。该文将作者在诊断这类肿瘤遇到的问题及诊断体会提出讨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不同病因导致的气管切开术的并发症及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气管切开术患儿186例,其中男117例,女69例,男女比例1.7∶1。患儿年龄4 d至14岁,中位年龄31.5个月。除1例在急诊室床旁局部麻醉下手术,2例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床旁局部麻醉下手术,其余183例均在手术室全身麻醉下手术。将患儿按气管切开病因分为4组:A组90例,为神经肌肉病、重症感染;B组26例,为头颈肿瘤的前置或同期手术;C组57例,为先天畸形、上气道梗阻;D组13例,为意外伤害。记录并分析患儿基本信息、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转归。对所有患儿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时间1~4年,其中33例患儿失访,完成随访的153例患儿中46例死亡。186例患儿中紧急气管切开23例(12.4%),其中C组患儿急诊气管切开16例(28.1%),高于A组(1例,1.1%)、B组(2例,7.7%)、D组(4例,30.8%)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8,P<0.05)。C组患儿气管切开时的平均年龄为25.3个月,低于其他组(F=33.76,P<0.05),平均住院日亦低于其他组(F=14.95,P<0.05)。4组患儿中,术后切口出血11例,颈部皮下气肿6例,意外脱管10例(其中2周内脱管4例,2周后脱管6例)。6例患儿于拔管后0.5~1年行气管皮肤瘘修补手术,其余拔管患儿的颈部造口均自行愈合。2例因意外脱管行二次气管切开术,3例因拔除气切管后再次呼吸困难,行二次气管切开术。107例存活患儿中,术后气管套管未拔除患儿42例,拔出气管套管患儿65例,平均带管时间8.8个月,4组患儿的气管套管拔管率分别为55.6%、45%、69%、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病因儿童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较少,且长期带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气管切开术后带管时间与原发病治疗情况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气管镜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与治疗成功率及治疗后再狭窄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6年12月,全国18家医院的301例接受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瘢痕性气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方式包括电刀切割、激光消融、球囊扩张、冷冻、局部用药和(或)支架置入。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治疗前后呼吸困难指数、气道狭窄的参数(狭窄部位、狭窄长度、狭窄程度、狭窄类型)、患者接受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方式、麻醉方法等,并记录第一次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气道通畅的维持时间(前两次介入治疗之间的间隔天数)及最终治疗效果。结果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平均临床有效率为67.8%(204/301)。狭窄部位(OR 1.548; 95% CI: 1.038~2.307,P=0.032)、呼吸困难指数(OR 2.140; 95% CI: 1.604~2.855,P<0.001)及介入治疗方式(OR 0.458; 95% CI: 0.267~0.787,P=0.005)是与气管镜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有效性相关的影响因素。狭窄部位(OR 1.508; 95% CI: 1.273~1.787,P<0.001)、狭窄程度(OR 1.581; 95% CI: 1.029~2.067,P=0.001)、麻醉方法(OR 1.581; 95% CI: 1.029~2.067,P<0.001)和是否局部用药(OR 1.304; 95% CI: 1.135~1.497,P<0.001)是与第一次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气道通畅维持时间有关的影响因子。结论气管镜介入治疗是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方式。介入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当重视与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ontgomery-T型管(简称T管)置入术治疗复杂声门下良性气管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接受T管置入术治疗的29例复杂声门下良性气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分别为气管置管后气管狭窄[27例(93.1%),其中气管切开后气管狭窄21例(72.4%),气管插管后气管狭窄6例(20.7%)],颈部外伤后气管狭窄(1例,3.4%),结核后气管狭窄(1例,3.4%)。术前采用气管CT三维重建及气管镜对狭窄程度进行Cotton-Myer分级,其中Cotton-Myer Ⅱ级7例(24.1%),Ⅲ级11例(37.9%),Ⅳ级11例(37.9%)。全部病例置入T管并持续随访。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29例患者共进行T管置入术39次。共成功放置T管24例(82.8%)。术中主要并发症为气管黏膜撕裂(6例,20.7%),均在2周内愈合。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分泌物潴留(27例,93.1%),其中26例经家庭雾化治疗后T管内分泌物潴留不影响正常通气;T管上缘肉芽增生(12例,41.4%),其中8例经气管镜下介入处理后肉芽消失。无T管移位病例。不同狭窄程度的复杂声门下气管狭窄患者T管置入成功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8~24个月后,9例患者尝试取出T管,4例失败,失败原因均为T管取出后气道塌陷。结论T管置入术治疗复杂声门下良性气管狭窄有效率高,并发症可治可控,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共8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参照组患者实施开腹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且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远低于参照组的18.6%(P<0.05)。结论针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还能够加速患者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采用 CT 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与腹腔镜手术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7 年 4 月 -2019 年 10 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疾病,并需要开展手术治疗。 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 计算机随机数字表 法,对 54 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观察组患者采用 CT 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 ,对照组则为 腹腔镜手术。 结果: 从患者复发率上看,对照组复发率为 44.4% ;对照组为 37.0% ;组间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意义( P> 0.05)。与此同时,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在 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认为观察组护理更佳。 结论: 采用 CT 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手术情况较好,患者恢复快,且效果与腹腔镜手术无明显差异,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在我国,燃气作为重要的能源之一,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了进一步扩大燃气的应用范围,众多城镇地区正积极推进燃气工程建设。然而,燃气因其易燃易爆的特性,以及外部因素对其运输过程可能产生的不同程度影响,使得燃气工程在施工中面临诸多挑战。此外,燃气工程规模庞大,施工内容纷繁复杂,任何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进而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并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对燃气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应深入剖析工程特点,精准把握影响施工安全有序进行的各项因素,并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以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本文主要针对燃气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提升现场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
简介:摘 要:近些年国家大力倡导低碳绿色战略发展,各地积极响应,打造“绿色经济”,大力推广应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有效降低污染,很好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燃气管道作为能源供给的重要载体,其能否安全稳定运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燃气管道巡查工作依旧以人工方式为主,导致工作人员无法实时掌控管道运行及周边实际情况,施工与巡查时间存在时间差,非常容易出现管控盲区,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研发燃气管道安全运行智能化监测系统,借助现代化智能手段实现对燃气管道运行的安全管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喉气管食管裂(laryngotracheoesophageal cleft,LTE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确诊Ⅱ~Ⅳ型LTEC的8例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8例患儿中,男7例,女1例,诊断时年龄5 d~12个月,中位年龄为3.75个月。根据2006年Sandu提出的改良Benjamin-Inglis 分型:Ⅱ型3例,Ⅲa型3例,Ⅲb型1例,Ⅳa型1例。所有患儿常规随访。结果6例患儿因反复支气管肺炎和喂养时呛咳症状就诊,首诊科室为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等,6例伴其他畸形。8例患儿的治疗:内镜下喉气管食管裂修复术6例(3例Ⅱ型,3例Ⅲa型),1例(Ⅲb型)经颈部正中入路LTEC修复术,1例(Ⅳa型)新生儿合并VACTERL[V:脊柱(vertebral),A:肛门(anal),C:心脏(cardiac),TE:气管和食管(tracheoesophaqeal),R:肾脏(renal),L:肢体(limb)]联合畸形行胸腔镜联合支撑喉镜下喉内镜修复手术。8例患儿中有7例行气管切开,2例行胃造瘘术。所有患儿均成功完成修补手术,随访时间为5个月至3年,其中4例存活(3例Ⅱ型患儿痊愈,1例Ⅲa型患儿术后5个月喂养有呛咳),4例(2例Ⅲa型、1例Ⅲb型、1例Ⅳa型)因严重反流、气管软化、呼吸衰竭死亡。结论先天性LTEC的临床表现特异性差、确诊困难,需要通过内镜确诊分型。患儿确诊后需要行喉气管食管裂修复手术,但重型(Ⅲ型和Ⅳ型)患儿预后较差,围手术期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完成气管切开术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NICU住院的入院<28 日龄、符合气管切开指征且最终完成该手术的14例患儿。收集患儿年龄、体重、呼吸支持时间、手术病因、住院时间等临床特征及预后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患儿气管切开术前后的自身体重增长速率和气管插管呼吸支持时间进行配对比较,配对t检验对患儿气管切开术前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患儿临床特征与住院结局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例患儿出生胎龄为(38±4)周,出生体重为(2 824±949)g,男9例,入院年龄为16(6,25)日龄,其中10例患儿经气管插管呼吸支持、4例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支持。最常见的病因为双侧声带麻痹(7例)。患儿接受气管切开手术的年龄为33(22,44)日龄,手术前后的呼吸支持时间和体重增长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00(10.50,34.00)比0.86(0.06,3.25)d,1.66(-0.16,5.54)比4.69(2.30,9.32)g/(kg·d),Z=3.01、-1.98,均P<0.05]。住院时间为(37±12)d,住院期间死亡1例。入院时存在肺部感染与住院总时长呈正相关(r=0.57,P=0.027),气管切开术前的体重增长速率与气管切开术后住院天数呈负相关(r=-0.73,P=0.020)。4例患儿已成功拔除气管套管(戴管时间为7~38个月),5例患儿仍未拔除气管套管(戴管时间已15~66个月),2例患儿出院后死亡,2例失访。所有患儿在拔除气管套管前均无法正常发音,拔除气管套管后的语言发育亦明显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结论双侧声带麻痹是新生儿最常见的气管切开病因。气管切开术对患儿脱离呼吸支持和体重增长是有利的,可能有助于改善患儿的总体预后。
简介:摘要55岁女性患者,因发作性胸痛入院。X线胸片检查示镜面右位心,胸腹腔脏器全反位;头颈部CTA检查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近闭塞;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三支血管严重病变。2022年2月在全麻下行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右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先患者先垫高右侧肩,行右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然后取平卧位,更换经口气管插管,正中开胸,行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手术共计用时5.5 h,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毕返心外ICU,术后第2天转出ICU,术后9天痊愈出院。目前随访5个月,患者恢复正常工作和一般体力活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予以成人腹股沟疝患者采取腹膜外疝修补术与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到研究中的患者一共是120例,划分成应用不同治疗模式的研究组以及参照组,前一组进行腹膜外疝修补术,后一组进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治疗的成效情况。结果:观察的内容包括并发症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天VAS评分几项,相较于参照组而言,研究组的优势更加明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