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训练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肌少症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CHF合并肌少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受体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个体化运动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包括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步速(GS)、手握力(HS)、简易体能状况量表(SPPB)评分、血清补体C1q含量等;同时记录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LVEDV、LVESV、血清补体C1q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LVEF、6MWT、GS、HS及SPPB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36.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训练可有效提高CHF合并肌少症老年患者临床疗效,进一步改善其心功能及骨骼肌功能,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口腔面合像拍摄训练中使用仿头模对实习医师拍摄能力的提升效果。方法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的60名实习生随机平均分为仿头模训练组、互训组和临床见习组进行拍摄训练。在训练结束后通过拍摄考核、被拍摄志愿者评分,考查三组实习生学习成效;且对仿头模组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17.0对组间数据行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LSD分析。结果仿头模组实习生拍摄用时、照片评分与互训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结果均优于临床见习组(P<0.05)。被拍摄志愿者对仿头模组实习生的满意度评分,与对互训组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于对临床见习组的评分(P<0.05)。问卷结果显示,对仿头模教学手段可起到的各项作用,大多数仿头模组实习生均表示认同。结论使用仿头模进行口腔拍摄训练,有助于增强实习生拍摄能力,提高拍摄训练效果和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经过感觉统合训练(简称感统训练)后认知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方法将100例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路径及康复训练,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感统训练的方式给予认知康复。在干预前、后均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干预组MoCA总分、视空间、命名、语言、抽象、记忆得分分别为(26.02 ± 1.15)、(3.50 ± 0.76)、(2.98 ± 0.14)、(2.90 ± 0.30)、(2.84 ± 0.37)、(3.18 ± 0.69)分,对照组分别为(23.32 ± 1.90)、(2.86 ± 1.20)、(2.78 ± 0.42)、(2.82 ± 0.39)、(1.58 ± 0.54)、(2.82 ± 0.9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8.296~-2.064,均P<0.05);干预后,干预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总分、大便、小便、如厕、进食、穿衣、洗澡得分分别为(65.00 ± 5.98)、(5.90 ± 2.19)、(6.40 ± 2.27)、(7.40 ± 2.72)、(7.80 ± 2.70)、(7.50 ± 2.53)、(5.50 ± 1.52)分,对照组分别为(53.60 ± 10.20)、(3.50 ± 3.23)、(5.00 ± 3.50)、(5.50 ± 3.23)、(5.40 ± 3.76)、(5.90 ± 3.45)、(4.40 ± 2.7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573~-2.615,均P<0.05)。结论感统训练能够提高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早期护理干预方式。方法纳入我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94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均等两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合理喂养,早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早期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1年后体重、头围和身长;干预前和1年后患儿智力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的差异。结果早期组家长满意度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早期组、常规组1年后体重、头围和身长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智力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相似,P>0.05;1年后早期组相较于常规组智力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早期护理干预方式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运动和智力发育情况,提升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查看不同干预方式对儿童口腔卫生知识掌握的影响效果,分析其对于龋齿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抽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录入的龋齿患儿68例开展分析研究,分组方式:抽签法,对照组选用常规教育,实验组展开全方位健康教育,指标数据评估包括:继发龋齿发生率、健康知识掌握、健康行为、满意度等数据。结果:数据汇总可知,继发龋齿发生人数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低,且健康知识掌握、健康行为对比,前者数据更优,P<0.05。结论:针对于儿童口腔卫生的培养实施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增强其对于口腔健康习惯的认知,规范口腔卫生行为,可有效预防龋齿疾病的发生。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颅脑解剖标本的制备方法,包括标本的取材、遴选、血管的选择和准备、动静脉的灌注,以及标本的保存,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训练的前期必要步骤。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颅脑解剖标本的制备方法,包括标本的取材、遴选、血管的选择和准备、动静脉的灌注,以及标本的保存,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训练的前期必要步骤。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型脑转移瘤治疗技术HyperArc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技术在剂量学参数及计划复杂性方面差异。方法选取26例脑转移瘤患者,处方为9 Gy 3次、6 Gy 5次,分别采用HyperArc (HA)、共面(Cop)及非共面(Non-cop) VMAT技术进行计划设计。比较3种计划靶区(PTV) RTOG适形指数(RTOG CI)、Paddick CI、均匀性指数(HI)、梯度指数(GI),脑干Dmax以及Brain-PTV的V2Gy-V26Gy。此外,对机器跳数以及计划复杂性参数(包括MCSv和ALPO)进行比较。结果为了防止治疗时脱靶,所有计划RTOG CI都>1.1。对于Paddick CI,HA计划的高于Cop和Non-cop VMAT (0.89±0.019∶0.88±0.017,P=0.001和0.89±0.019∶0.87±0.036,P=0.003)。对于GI,HA计划的跌落最快(3.35±0.64),其次为Non-cop VMAT (3.70±0.80),最差为Cop VMAT (4.90±1.85)。对于脑干Dmax,HA计划低于Non-cop VMAT计划[(604.14±531.61) cGy∶(682.75±558.22) cGy),P<0.05]。对于V12Gy和V24Gy,HA计划都低于VMAT计划(均P<0.05)。对于机器跳数,HA计划低于Non-cop VMAT、Cop VMAT计划(2 872.60±566.93∶3 771.28±1 022.38、2 872.60±566.93∶4 494.08±1 323.09,均P<0.05)。计划复杂性方面,Cop VMAT计划的MCSv最低,即复杂度最高(P<0.05);HA计划的ALPO较Non-cop更高,即HA计划复杂度较低(P<0.05)。结论对于脑转移瘤治疗,HyperArc较VMAT技术有更好的靶区适形性和剂量跌落,对脑干及正常脑组织保护更好,且计划复杂性也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腔内泌尿技术Ⅰ期或Ⅱ期手术治疗结石性脓肾疗效与安全性,评价Ⅰ期手术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研究。以 2010年 2月~ 2015年 4月,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择期结石性脓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 48例,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n=23)、观察组( n=25),对照组:采用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 5-10日后,引流液澄清,体温、血常规、尿常规恢复正常后,行Ⅱ期碎石清石术,观察组采用Ⅰ期经皮肾碎石清石术,术中低灌注压,统计相关指标,一期清除脓肾、结石,若结石残留二次手术也视为Ⅰ期手术入选观察组,并将二次手术指标累计计算。结果:观察组 25例,其中结石残留 7例,均二次手术治疗。观察组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合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腔内泌尿技术Ⅰ期手术不能使患者明显获益,结石残留率高,还增加手术时间、出血量,再手术率高,不能作为结石性脓肾处理方法。
简介:摘要机器人支气管镜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外周支气管镜检查的引导工具。与传统细支气管镜相比,机器人支气管镜在灵活性上具有优势,能够进入更远端气道,并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提高肺外周病变的诊断率。目前,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已在国外上市,并且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国产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也正在加紧研发过程中。为了使国内呼吸介入医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技术,本文就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的发展历程、系统构成、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应用价值探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某院骨科治疗的65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CT检查,将常规检查作为对照组,将CT检查作为观察组,与术后病理结果作对比,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及ARCO分级准确率、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影像学表现。结果:观察组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以及总诊断准确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部分在T1WI和T2WI信号上表现为斑点状或条状阴影,少数表现为局限性的斑片状或不规则形状,对照组均表现为骨硬化和囊状透亮区。结论:CT检查在诊断股骨头坏死上各具优势,影像学表现更清晰,对不同ARCO分级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优先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3D表面扫描技术改良5 cm动物线圈,优化KM小鼠成像的实验研究。材料与方法采用3D表面扫描仪对5 cm动物线圈扫描,并个性化设计完成线圈专用小鼠扫描支架,用于在3.0 T上对KM小鼠进行多时间点优化成像研究。6只荷瘤KM小鼠腹腔麻醉后,在3.0 T磁共振仪上采用5 cm动物线圈进行扫描,对比采用支架前后MR图像,并记录预扫描次数,整个扫描过程和开始及结束时间。图像质量评估采用客观指标及主观指标,客观指标使用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信噪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主观指标由两名读片医师对前后图像出现的自主运动伪影、呼吸伪影进行3等级评分。计量数据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配对Wilcoxon's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两位医师间的一致性分析采用Cohen's Kappa检验评估。结果使用3D打印技术成功制备2个磁共振线圈平台支架(简称3D支架)。两位读片医师间对自主运动及呼吸运动伪影的判断进行一致性分析,其κ值均在0.7以上提示一致性良好。未采用3D打印支架时,总共预扫描需进行21次,成功率为28.57%(6/21),平均每只KM小鼠完成扫描时间为17.6 min;采用3D支架后,总共预扫描6次(每个小鼠预扫描1次成功),成功率100%(6/6),平均每只KM小鼠完成扫描时间为10.8 min,时间缩短了38.64%。使用3D支架前后SNR分别为2.16±0.18、2.41±0.14,CNR分别为1.48±0.11、1.86±0.14,进行配对Wilcoxon's秩和检验,P均<0.05。与未使用3D打印支架相比,使用3D打印支架后降低了对检查部位的自主运动及呼吸运动伪影,两位读片医师分别对使用3D打印前后的自主运动伪影、呼吸运动伪影评分,进行配对Wilcoxon's秩和检验,P<0.05。结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磁共振动物线圈支架,增加了扫描定位成功率和图像的信号强度,缩短了成像时间并减少伪影,在磁共振动物模型扫描实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的效果,总结临床体会。方法收集155例于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确诊为胆总管囊肿并接受同一主刀医生施行的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44例,女111例;平均年龄为4.3岁,年龄范围为2个月至13.7岁;Ⅰ型134例,Ⅳ型21例(Todani分型)。结果除3例患儿中转开腹手术,1例转为4孔腹腔镜手术外,余151例患儿均行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0 ml,平均手术时间为3.3 h,手术时间范围为2.0~5.3 h,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时间范围为3~5 d,出院时间范围为术后6~8 d。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无明显学习曲线,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手术时间的长短无相关性,胆总管囊肿的直径及切除时间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术中损伤十二指肠1例,同期行腹腔镜下十二指肠修补术;胰管损伤1例,中转开腹行胰肠吻合术;术后出现胆漏2例,对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另1例行穿刺引流后痊愈;肠坏死1例,行肠切除、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胰漏1例,行穿刺引流后痊愈;术后迟发出血1例,行再次手术止血;脐部切口疝1例自行愈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3年,随访时间范围为2个月至6年。行肠切除的1例患儿在术后2个月出现呕吐、腹泻,家属于当地医院就诊,放弃治疗后死亡;2例出现胰腺炎,行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出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目前尚在随访中。所有患儿均无吻合口狭窄、胆管炎等并发症,肝功能正常。结论运用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是安全可靠的,疗效确切,切口美观。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行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联合腹腔镜手术的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3 d及手术开始时静脉注射吲哚菁绿,见肝囊型包虫病灶无荧光,周围肝组织为绿色荧光,具有明确分界线。行腹腔镜下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4例,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1例,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1例,平均手术时间(4.3±1.4) h,术中出血(250.0±134.9) ml,均未留置T管,术后未见胆漏、出血相关并发症。6例患访随访18~24个月,未见囊型包虫病灶复发、种植。笔者认为腹腔镜联合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可实时引导手术切面,有利于腹腔镜下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的实施。
简介:摘要尽管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吸入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症状,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并面临急性发作风险(GOLD分级D组)。近年来,国外出现了一种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慢阻肺的新技术——靶向肺去神经技术(targeted lung denervation,TLD),有可能成为治疗中重度慢阻肺患者的可选方案之一。本文就该技术的理论基础、设备工作原理、技术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等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黏膜瓣技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幼儿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鼻内镜手术的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新生儿及婴幼儿3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5例,手术时年龄5 d至3岁不等(其中15例为新生儿)。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按照术式不同分为鼻内镜下常规术式组和鼻内镜下改良黏膜瓣技术组,改良黏膜瓣技术根据后鼻孔闭锁类型分别设计,双侧闭锁采用镜像L形切口,单侧闭锁采用交叉L形切口。术后规律随访2~3年,随访参数包括手术次数、住院时间、再狭窄率、并发症等情况。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例患儿采用鼻内镜下常规术式,22例采用鼻内镜下改良黏膜瓣技术,手术时最低体重(2 200 g)和最小年龄(5 d)均来自改良黏膜瓣技术组。与鼻内镜下常规术式组相比,鼻内镜下改良黏膜瓣技术组患儿的手术次数较少[(1.14±0.47)次比(2.69±1.20)次,t=5.552,P<0.001],住院时间较短[(7.70±3.22)d比(14.37±19.16)d,t=2.960,P=0.005],术后再狭窄率较低(9.1%比43.8%,χ²=6.156,P=0.013),并发症的发生率亦较低(13.6%比43.8%,χ²=5.955,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改良黏膜瓣技术用于治疗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先天性后鼻孔闭锁具有可行性,可有效降低术后再狭窄和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