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栓塞的临床特征、病因及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诊断为肺栓塞并接受抗凝治疗的30例患儿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合并症、抗凝治疗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30例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8.95±2.58)岁(4~13岁),随访时间3~59个月。1.临床表现咳嗽30例(100.0%),发热29例(96.7%),气促27例(90.0%),胸痛15例(50.0%),咯血9例(30.0%),无咯血但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血性分泌物4例(13.3%),呼吸衰竭2例(6.7%)。2.原发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23例(76.7%)并符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肺炎支原体耐药突变点2063A>G或2064A>G阳性16例(53.3%),肾病综合征2例(6.7%),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1例(3.3%),骨髓炎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例(3.3%),先天性心脏病1例(3.3%)。3.合并四肢血栓7例(23.3%),心房血栓2例(6.7%),胸腹部深静脉血栓2例(6.7%),脑梗死2例(6.7%),脾梗死1例(3.3%)。4.影像检查30例患儿均有肺实变/肺不张(100.0%),胸腔积液24例(80.0%)。5.凝血功能检查中21例(70.0%)D-二聚体≥5 mg/L。6. 1例(3.3%)在急性期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30.0%)予低分子肝素/肝素治疗;21例(70.0%)接受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改为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4例(13.3%),利伐沙班治疗17例(56.7%)。抗凝治疗总疗程1~9个月。无栓塞复发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后遗症。结论感染是本研究组儿童肺栓塞主要病因,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症状不典型,与原发基础疾病难以区分。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隐匿性出血。任何年龄儿童出现不能解释的气促提示肺栓塞的可能。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尽早确诊肺栓塞,选择合适抗凝方案并及时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可改善患儿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相关胃肠炎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EB病毒相关胃肠炎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消化内科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儿童EB病毒相关胃肠炎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临床预后。结果共纳入8例EB病毒相关胃肠炎儿童,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7.46岁,病史20 d至3年。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7/8)、腹泻(4/8)、便血(3/8)、发热(2/8)、呕血(1/8);血清EB病毒DNA升高4例;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粗糙、水肿、糜烂、边界清楚的浅溃疡;病变处肠黏膜行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小RNA为阳性(8/8),上消化道(3/8)、小肠(2/8)及结肠(4/8)均可受累。常见的并发症为脓毒症(3/8)和轻度营养不良(3/8)。予肠内营养及抗病毒治疗后,患儿症状均有好转。结论儿童EB病毒相关胃肠炎临床少见,起病时可伴有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对于胃肠道出现黏膜病变时注意进行EB病毒血清及黏膜检查,从而及时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使用心理评估在儿童保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在我院进行保健服务的80名儿童,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名;对照组儿童使用常规儿童保健模式,实验组儿童在此基础上使用心理评估。分析对比两组儿童的家长对育儿知识的了解情况,儿童的体格,相关行为和儿童的发育商。结果实验组儿童在进行心理评估后,儿童的体格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儿童,实验组儿童发育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儿童的相关行为问题也低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家长对育儿知识的了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进行儿童保健的过程中使用心理评估,能有效提高家长育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值得临床工作者大力实践和推广。
简介: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保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化自信内涵丰富深厚,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力量。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华美学精神”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美学元素。从美学的角度而言,中华美学精神的相关内涵,也为文艺美学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文艺美学生长在中国美学的土壤之中,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作为一个年轻的美学分支,文艺关学的生长与发展,虽然只有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有了初步成熟的学科体系,但它目前正处于“瓶颈”状态,有待于理论上的深入与突破。而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自信”以及文艺工作的有关论述,则为文艺美学的理论突破提供了思考的维度。当然,这种思考维度在文艺美学的专业层面加以展开。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肠白塞病的临床表现和消化内镜下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的儿童肠白塞病14例,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消化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肠白塞病患儿中,男5例,女9例;起病年龄1个月~12岁11个月[(6.68±3.73)岁],中位病程为6个月。14例患儿均有消化道症状,其中腹痛11例,腹泻7例,呕吐2例,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穿孔、肠道狭窄伴不全性肠梗阻。胃肠道外症状14例患儿均有反复口腔溃疡,其他包括发热11例,皮肤损害9例,血管受累8例,针刺试验阳性6例,关节受累5例,神经系统病变1例,合并营养不良6例。内镜下病变部位以末段回肠[61.5%(8/13例)]、回盲部[53.8%(7/13例)]最常见,镜下表现以溃疡为主,单发溃疡3例,多发溃疡10例,其中深大溃疡7例。内镜病理学活检主要表现为黏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黏膜慢性活动性炎伴溃疡形成、血管炎等。结论儿童肠白塞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部分患儿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内镜下病变有一定特点,消化科医师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中国9个城市(简称九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北片),上海、南京、武汉(中片),广州、福州、昆明(南片)九市对7岁以下的110 499名儿童体格生长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以2009年中国儿童生长标准为参照,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身高标准第3百分位判定为生长迟缓,位于第3~10百分位判定为身高偏矮。检出率按性别、地区、年龄等分组,组间生长迟缓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九市7岁以下儿童应调查113 084名,实际调查110 499名,调查率97.7%。生长迟缓总检出率为1.9%(2 141/110 499);城区低于郊区[1.6%(904/55 524)比2.3%(1 237/54 975),χ2=56.246,P<0.01];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 121/57 921)比1.9%(1 020/52 578),χ2=0.003,P=0.965];生长迟缓检出率在0~<3岁随年龄略下降[从0~<1岁组1.8%(312/17 080)至2~<3岁组1.2%(168/13 740)],之后略提高,6~<7岁为2.2%(240/11 073)。不同地区比较,南片高于北、中片[城区3.3%(557/16 664)比0.9%(193/20 374)、0.8%(154/18 486),郊区4.7%(769/16 276)比1.1%(241/21 924)、1.4%(227/16 775),χ2=437.736、646.533,P均<0.01];而城区北、中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9,P=0.232),郊区中片略高于北片(χ2=5.130,P=0.024)。九市中广州市生长迟缓率最高(6.1%,613/10 019),各城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9.64,P<0.01)。生长迟缓程度构成显示以临界和轻度为主(78.4%,1 679/2 141),重度较少(7.2%,154/2 141)。身高偏矮儿童检出率为5.2%(5 721/110 499)。结论九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处于较低流行状态,且检出生长迟缓儿童多为轻度。生长迟缓检出率郊区高于城区,男女差别不明显,南片地区高于北、中片地区。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儿童克罗恩病(C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30例经传统药物、肠内营养治疗后未能完全缓解或对药物不耐受的活动性CD患儿应用IFX治疗的疗效,评估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CDAI)、血生化指标、黏膜愈合情况、营养状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共纳入30例处于活动期的CD患儿,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8.63±4.76)岁。剔除3例注射未满3次的患儿、1例失访患儿,26例患儿纳入疗效研究,IFX治疗第14周临床缓解率和应答率分别为61.5%和84.6%,21例患儿第30周临床缓解率和应答率分别为71.4%和85.7%,15例患儿第54周临床缓解率和应答率分别为86.7%和93.3%。使用IFX诱导治疗第14周,与治疗前比较,患儿PCDAI评分[(9.56±8.05)分比(29.02±10.86)分]显著下降(t=7.339,P<0.05),红细胞沉降率[(15.54±10.26) mm/1 h比(33.77±21.30) mm/1 h] 、C反应蛋白[(4.79±12.94) mg/L比(16.33±23.43) mg/L]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32、1.993,均P<0.05);血红蛋白[(126.27±16.51) g/L比(110.58±16.45) g/L]、红细胞比容[(37.03±3.95)%比(33.52±4.32)%]、白蛋白水平[(42.30±3.03) g/L比(37.13±5.68) g/L]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98、-3.060、-4.009,均P<0.05)。IFX治疗后年龄别身高Z评分及身体质量指数Z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FX在控制活动性CD患儿炎症反应、诱导临床缓解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分析疾病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确诊的79例UC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后12个月内是否临床复发分为早期复发组和非早期复发组,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药物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随访中累计复发率。结果79例UC患儿中男46例、女33例,起病年龄10.6(6.4,12.7)岁,以广泛结肠(E3)、全结肠(E4)型(51/79,65%)、中重度活动(48/79,61%)、结肠黏膜中重度炎症(71/79,90%)为主。38例(48%)UC患儿存在不典型表型,17例(22%)合并肠外表现。随访43.9(22.8,61.3)个月,期间41例复查结肠镜,7例(17%)发生疾病进展。根据Kaplan-Meier分析,79例UC患儿诊断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累计复发率分别为27%(21/79)、47%(37/79)、57%(45/79)和73%(53/73)。早期复发组45例(57%),非早期复发组34例(43%)。早期复发组血红蛋白、黏膜愈合率均明显低于非早期复发组[105(87,122)比120(104,131)g/L、28%(7/25)比7/9,Z=-2.38、χ²=4.87,均P<0.05]。早期复发组激素依赖、E3型和诱导治疗期升级治疗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早期复发组[11/19比1/12、24%(11/45)比6%(2/34)、29%(13/45)比6%(2/34),χ²=5.67、4.85、6.66,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外表现(OR=4.33,95%CI 1.05~17.83)、E3型(OR=8.27,95%CI 1.47~46.46)和诱导治疗期升级治疗(OR=5.58,95%CI 1.01~30.77)是UC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UC病变部位广泛且严重,不典型表型常见,疾病复发率高,存在疾病进展风险。肠外表现、E3型和诱导治疗期升级治疗是疾病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