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个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膜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的聚集状态。方法将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质粒转染组[转染VEGFR2-绿色荧光蛋白(GFP)重组质粒]。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质粒转染组GFP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单分子成像技术记录细胞膜上表达的单个VEGFR2-GFP分子的荧光强度分布和漂白步数,判断受体的寡聚或多聚状态。结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转染12 h后,质粒转染组细胞可见GFP绿色荧光。qPCR检测结果显示,质粒转染组细胞中VEGFR2、GFP 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40、12.330,P<0.001、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质粒转染组细胞VEGFR2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1 )。单分子成像结果显示,无配体刺激时RF/6A细胞膜表面上VEGFR2- GFP的荧光强度分布为双峰,其中单体、二聚体比例分别为86.0%、14.0%;通过计数GFP荧光漂白步数,静息状态下受体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比例分别为81.4%、12.9%、5.5%、0.3%。结论无配体状态下,VEGFR2在RF/6A细胞膜表面以单体和包括二聚体在内的多聚体形式共存,以单体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源性小细胞外囊泡(sEVs)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并培养人脐带MSCs,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MSCs源性sEVs。采用Nanosight分析sEVs粒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鉴定sEVs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EVs表面标志物CD9、CD81和CD63蛋白的表达。取48只SPF级7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采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651-670 (IRBP651-670)注射法制备EAU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sEVs治疗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每组24只。sEVs治疗组小鼠于EAU造模后第11天尾静脉注射MSCs源性sEVs 50 μg,PBS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注射同体积PBS。造模后第8天各组分别随机选取6只小鼠扩瞳后检眼镜下观察眼底炎症情况,隔日1次,并进行炎症评分。造模后第18天采用颈椎脱臼法各组处死6只小鼠,立即摘取双眼眼球制作眼球石蜡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眼底病理炎症评分。各组分别随机选取6只小鼠,于造模后第18天颈椎脱臼法处死,立即摘取双眼眼球,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眼球组织中辅助性T细胞1 (Th1细胞)、Th17细胞浸润情况;于造模后第14天各组分别颈椎脱臼法处死6只小鼠,立即分离脾脏及引流淋巴结中的T细胞,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检测终质量浓度为0、1、10和20 μg/ml IRBP651-670条件下T细胞增生情况。另选取3只正常小鼠,采用磁珠阴选法分离脾脏初始T细胞,分为sEVs处理组和PBS对照组,根据分组加入10 μg/ml的MSCs源性sEVs或等体积PBS进行共孵育,分别在Th1/Th17细胞分化条件下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初始T细胞向Th1/Th17细胞分化情况。结果分离的人脐带MSCs源性sEVs直径平均为(102.4±33.6) nm,透射电子显微镜下sEVs呈双层膜囊泡结构,sEVs中CD9、CD63和CD81蛋白呈高表达。造模后14、16、18、20和22 d,sEVs治疗组眼底炎症评分均低于PBS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18 d,sEVs治疗组小鼠眼球组织病理评分明显低于PB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8 d,sEVs治疗组小鼠眼球组织中Th1、Th17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55±2.03)%和(15.67±2.15)%,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的(21.35±0.72)%和(20.90±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8、5.31,均P<0.01)。在IRBP651-670质量浓度为20 μg/ml条件下,sEVs治疗组T细胞体外增生能力显著低于PB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Vs处理组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和Th17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28.15±1.32)%和(11.60±2.23)%,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的(31.58±1.75)%和(23.52±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3、10.26,均P<0.05)。结论尾静脉注射人脐带MSCs源性sEVs可明显减轻EAU小鼠眼底炎性反应,其机制与抑制初始T细胞向Th1和Th17细胞的分化,减少眼球中Th1和Th17细胞浸润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基因修饰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蛋白质组学变化。方法将hUCMSCs分为基因修饰组和对照组,基因修饰组采用慢病毒介导PEDF基因修饰hUCMSCs,对照组为正常hUCMSCs,提取各组细胞蛋白;采用FASP酶切法制备蛋白质样本,进行液相-质谱联用仪检测,采用SWATH模式采集数据。根据蛋白检测结果,进行差异蛋白分析及相应蛋白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Reactome信号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共鉴定出5 361个可定量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慢病毒介导的PEDF基因修饰后差异表达倍数>1.5且P<0.05的蛋白共432个,其中上调蛋白219个,包括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F成员1(SERPINF1)(PEDF)、DEAD-box家族螺旋酶59(DDX59)、血小板反应蛋白1(THBS1)等;下调蛋白213个,包括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COL18A1等。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纤维蛋白溶解、细胞外结构构建、转运蛋白活性调节、仲醇及胆固醇生物合成、辅酶代谢、肽酶活性调节等多种生物学进程;Reactome信号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蛋白主要涉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调节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运输和摄取、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磷酸化、细胞外基质构成、糖皮质激素代谢等信号通路。结论慢病毒介导PEDF基因修饰的hUCMSCs可通过调节多种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变细胞外基质结构,调节与细胞增生、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相关的蛋白表达水平。
简介:摘要:当前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年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时间长且危害性大,因此对于女性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已经成为了当今医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对女性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现状进行概述并分析造成女性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因素,并以此为议题,探究女性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干预及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小胞外囊泡(sEVs)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人脐带来源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表面标记蛋白,收集第3~5代MSCs培养上清,超速离心收集sEVs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形态。将65只清洁级8~10周龄健康雌性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17只)、磷酸盐缓冲液(PBS)组(24只)和sEVs组(24只)。PBS组和sEVs组小鼠右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2 μl PBS和2 μl sEVs后,在蓝光照度930 lx的环境下照射6 h;正常组小鼠不做处理。分组处理后3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结构,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染色进行凋亡细胞计数,视网膜电图(ERG)检测小鼠视网膜功能,mRNA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PBS组与sEVs组小鼠视网膜mRNA表达差异情况,并进行差异基因KEGG聚类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一步验证差异基因表达。结果培养的MSCs中CD90、CD105表达阳性,而CD34、CD45表达阴性,提取的MSC-sEVs呈直径为80~140 nm的双层膜囊泡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PBS组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核排列紊乱,sEVs组视网膜结构紊乱程度轻于PBS组。sEVs组视网膜凋亡细胞计数为(14.60±4.04)个/视野,少于PBS组的(24.00±8.52)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P<0.05)。sEVs组ERG a波振幅为(64.38±16.70)μV,高于PBS组的(16.78±6.37)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S组和sEVs组b波振幅分别为(132.40±39.41)μV和(154.86±34.08)μV,明显低于正常组的(338.38±27.41)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RNA测序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110个,其中sEVs组下调基因109个。KEGG聚类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炎症性疾病、免疫相关信号通路。PCR结果显示,sEVs组视网膜中趋化因子配体2、趋化因子受体2、白三烯B4、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6和白细胞介素1β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SC-sEVs可以减轻蓝光造成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损害,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实现的。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多种路径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单术者开展的115例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67(52~84)岁,术前平均体质指数24.44(19.52~32.33)kg/m2,术前中位PSA 9.77(6.54,15.32)ng/ml。临床分期<cT3a期111例,cT3a期4例。115例均行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其中采用经腹膜外入路92例,经会阴入路10例,经膀胱入路13例。经腹膜外入路、经会阴入路患者中分别有6、1例腹部手术史;经膀胱入路患者中6例有盆腔手术史。记录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1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或增加手术操作孔。平均手术时间91.8(40~200)min,其中经腹膜外、经会阴、经膀胱入路手术时间分别为88.0(40~200)、132.5 (90~190)、87.3(60~1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5.5(45~400)ml,其中经腹膜外、经会阴、经膀胱入路出血量分别为77.6(50~200)、178.0(80~400)、70.4(45~150)ml。术后病理分期≥pT3a期45例,<pT3a期70例。整体切缘阳性率为17.4%(20/115),其中≥pT3a期患者切缘阳性率为31.1%(14/45),<pT3a期患者切缘阳性率为8.6%(6/70)。病理Gleason评分6分6例,3+4分45例,4+3分52例,≥8分8例;病理类型均为腺泡腺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1~7) d。115例平均随访时间10.4(3~21)个月,术后1个月中位PSA 0.03(0.01,0.05)ng/ml,术后3个月102例(88.7%)每日应用尿垫≤1片。结论经腹膜外入路、经会阴入路和经膀胱入路的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对局限性前列腺癌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术后恢复快,且短期尿控和瘤控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