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原位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HA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8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11例行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28例,女83例;中位年龄为46岁,年龄范围为21~66岁。观察指标:(1)HAT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2)HAT诊断。(3)HAT治疗。(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或微信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胆道狭窄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HAT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411例病人中,11例发生术后HAT,HAT发生率为2.68%(11/411);男10例,女1例;年龄为44岁(22~63岁);HAT发生时间为术后4 d(1~15 d)。11例病人病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6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各1例。11例病人ABO血型相容,供肝冷缺血时间为(316±89)min,供肝热缺血时间为(13±4)min,动脉吻合方式均为Ⅰ型。11例病人中,无症状型HAT 10例,脓毒症型HAT 1例。(2)HAT诊断:11例病人均经血管腔内造影检查确诊HAT,其中7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探及动脉血流,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HAT;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肝动脉阻力指数高,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1例HAT、1例吻合口狭窄;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肝动脉血流速度慢,阻力指数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HAT;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及微弱细小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HAT。(3)HAT治疗:11例病人均行微创血管腔内治疗,6例溶栓治疗后完全通畅,5例溶栓治疗后仍有血栓,术后继续留置微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后6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1例病人治疗(6.7±2.6)d后血管再通,血栓消失,治疗成功率为11/11。(4)随访情况:11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1 722 d,中位随访时间为46 d。随访期间,4例病人发生胆道狭窄,行胆道支架置入;9例病人生存,病人1、3、5年总体生存率均为75%;2例病人死亡。结论原位肝移植后HAT发生率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超声造影检查可显著提高HAT诊断率;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肝动脉血流。
简介:摘要2015年5月至2019年9月应用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7例顽固性慢性脓胸,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3~70岁,平均(66.38±11.24)岁。脓胸均为胸部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右侧6例,左侧1例。术中取游离股外侧肌皮瓣填塞脓腔,显微镜下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动脉、静脉与胸背动、静脉间断缝合,以提供该组织瓣的血供。术后游离肌皮瓣成活6例,失活1例。术后随访(26.5±18.2)个月,1例恶性胸腺瘤转移复发,术后半年死亡;其他6例均肌瓣成活,脓腔填塞良好,无脓胸复发,无胸闷等不适。肌瓣供区愈合良好,下肢功能无明显影响。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能有效填塞脓胸残腔,不改变胸廓外形,不影响下肢功能,适用于含有巨大脓腔、无法使用带蒂和其他游离肌皮瓣的术后慢性脓胸,近、中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治疗儿童手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7月至2018年4月对11例因机械外伤导致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儿,采用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的方法修复创面。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5~17岁,平均11.5岁;移植皮瓣面积最小3.0 cm×1.5 cm,最大5.5 cm×2.5 cm。将第一跖背动脉(或足背动脉)与桡动脉吻合,皮瓣供区创面用腹股沟全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5 h,均吻合"一动两静",术后发生血管危象1例,及时手术探查,最终11例皮瓣均完全成活。3例出现皮瓣供区植皮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经平均10个月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色泽正常,弹性、质地良好,与受区周围组织基本一致。根据Michigan手功能评价,本组11例对外观均"非常满意";7例对伤指功能评价"非常满意",2例"满意",另有"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各1例。皮瓣供区足趾运动功能无明显障碍。结论在熟练掌握显微小血管吻合技术及重视儿童围手术期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儿童手部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疗效,受区美观,供区隐蔽,且手指及足趾功能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的研究与讨论。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以伴发房颤者40例作为观察组,以未伴发房颤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合对照组的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NHISS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在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得到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疗效比较理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后意识障碍伴发热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变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急性脑出血患者40例(醒脑静组)在应用脱水剂、抗生素等处理时,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并分别于入院时6小时第1,2,3,4,5,6,7,8天采血测TNF,并与未用醒脑静注射液的同类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体温升高幅度与血浆TNF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醒脑静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段血浆TNF含量均降低,第7天时醒脑静组为97.40ng/L,低于对照组115.23n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醒脑静组平均体温升高和最大体温上升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于第9天基本降至正常范围,而对照组到第8天仍明显高于正常。各组体温升高幅度与血浆TNF含量变化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意识障碍、降低体温与其抑制TNF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一次性头皮针联合吸氧管“∞”型固定在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于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院内留置胃管患者共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的3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胃管方式,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的3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头皮针联合吸氧管“∞”型固定留置胃管的操作方法,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留置胃管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采用次性头皮针联合吸氧管“∞”型固定留置胃管的操作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患者由心律失常专科护士在全麻状态下实施同步直流电复律( Synchronized direct current cardiversion, DCCV)围术期舒适化护理策略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英国哈默史密斯医院2019年3~5月在全麻下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的89例AF患者,给予围术期舒适化护理,并进行个体化出院指导,总结护理要点及方法。结果患者术中除颤成功率为10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约3.37%,且种类单一,均为心前区皮肤灼伤,行DCCV治疗的患者于手术当天出院。结论术前完善的筛查与评估、术中快速准确地除颤配合、术后抗凝药物服用指导及出院康复指导,以及围术期全程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树立治疗信心,有助于提高患者就医过程中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值得国内护理同仁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