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ICU病房中应用镇静护理的具体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儿科ICU病房的患儿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儿人数均为2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镇静护理,比较这两种方法对儿科ICU病房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

  • 标签: 儿科ICU病房 镇静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热射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具体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采取降温、补液、纠正电解质酸碱失衡等方法,治疗10例重症热射病患者,效果显著。结果患者治疗后一周APACHEⅡ评分为(16.75±5.94)分,治疗后2周为(9.97±4.28)分。经治疗和护理有9例患者病情好转,转专科继续治疗,1例死亡。结论接受ICU救治重症热射病患者,配合有效护理能够提升救治效果。

  • 标签: 重症热射病 救治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在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风醒脑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5月-2021年3月本院AIS患者92例,按病历尾号分为2组,每组46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服中风醒脑液。2组均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采用ELISA法检测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IL-6和内皮素-1(ET-1)水平。记录不良反应,评价疾病转归。结果治疗后,研究组mRS评分[(2.06±0.18)分比(2.73±0.23)分,t=15.56]、NIHSS评分[(5.25±2.36)分比(10.61±2.48)分,t=14.58]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研究组血清hs-CRP[(9.04±1.98)mg/L比(14.36±2.09)mg/L,t=12.57]、IL-6[(23.14±1.46)ng/L比(39.37±2.51)ng/L,t=12.39]、ET-1[(67.18±13.22)ng/L比(98.14±22.29)ng/L,t=19.3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全血高切黏度[(7.53±1.37)mPa۰s比(9.24±1.42)mPa۰s,t=5.89]、红细胞压积[(0.27±0.06)%比(0.39±0.08)%,t=8.14]、全血低切黏度[(5.92±1.09)mPa۰s比(8.35±1.24)mPa۰s,t=9.98]、纤维蛋白原[(1.63±0.42)g/L比(2.47±0.58)g/L,t=7.96]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4/46)、研究组为15.22%(7/4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P=0.335)。治疗后,对照组转归良好率为73.9%(34/46)、研究组为93.5%(43/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P=0.011)。结论中风醒脑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可有效降低AIS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挥脑保护作用。

  • 标签: 卒中 中风(中医) 中风醒脑液 依达拉奉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对ICU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患者采用护理对策及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常规护理和集束化管理两种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研究对象为自2015年9月—2016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72例ICU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患者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在有效治疗率和不良反应两项指标中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表明,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法对于ICU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应用。

  • 标签: ICU肠内营养 相关性腹泻 临床护理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后偏瘫治疗中采用康复护理并观察其效果。方法:观察时间设置为2020年10月--2021年9月期间,观察对象设置为神经内科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0例,观察方法为随机分为一般组(采用一般护理干预)和康复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恢复和满意度等情况。结果:一般组和康复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恢复评分对照中,康复组评分明显优于一般组,(t=17.697,p=0.013),两组有差异。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治疗中采用康复护理效果优良,值得推荐。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康复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学科协作干预在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4月-2023年12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10例,采取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联合多学科协作护理,比较组间应用效果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情况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干预效果良好。

  • 标签: 多学科协作护理干预 老年患者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护理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膈肌最大吸气振幅在ICU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综合ICU机械通气需要脱机拔管患者共92例作为对象,根据撤机是否成功分为撤机成功组(n=46例)和撤机失败组(n=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两组患者的TPIAdia、呼吸浅快指数(RSBI)、膈肌增厚分数(TFdi)评分。结果 撤机失败组患者的APACHEII评分、qSOFA评分高于撤机成功组(P

  • 标签: []膈肌最大吸气振幅 ICU机械通气 撤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流程优化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9月~2023年1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可以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采取不同的急诊护理手段,分析患者急诊急救的诊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入院后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急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致残率、致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急诊流程优化模式,患者的急诊流程的相关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急诊急救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同时患者的预后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

  • 标签: 急诊流程优化模式 急诊缺血性脑卒中 急诊急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开展集束化护理干预,探究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价值。方法:以同意本项研究的12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两组,为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为观察组患者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就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满意度以及动脉血气指标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病例较少、满意度明显提高,P

  • 标签: 集束化护理干预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价值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危重病人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按照PDCA循环的原则,对拔管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拔管原因,设定改进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分析效果。结果非计划性拔管率由之前的9.5%降低至2.7%。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危重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效果显著,提高了护士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开展品管圈管理活动是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 标签: 品管圈 气管插管 非计划性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局部低频电刺激联合穴位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局部低频电刺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电针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中医症状积分、肩手综合征量表(SHSS)、简化Fugl-Meyer运功功能量表(FMA)及肿胀评分等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P物质(SP)及缓激肽(BK)含量。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积分、SHSS评分、肢体肿胀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肢体FMA评分则明显升高(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GRP、NO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ET-1、SP及BK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血清学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局部低频电刺激联合穴位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肢体肿胀及疼痛程度,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局部低频电刺激 穴位电针刺激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硬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病理情况分为动脉-动脉栓塞组(同一血管支配区存在单发皮层梗死或多发梗死)、穿支动脉受累组(豆纹动脉和脑桥旁支动脉供血区病变)。动脉-动脉栓塞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57~75岁;穿支动脉受累组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56~76岁。两组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HR-VWI检查,统计HR-VWI颅内动脉硬化检出情况,对比两组颅内动脉改变情况、颅内动脉硬化斑块形态相关指标,采用SPSS 2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一致性采用Kappa指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R-VWI、DSA检查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程度准确度分别为93.75%(75/80)、100.00%(8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VWI检查颅内动脉硬化诊断狭窄程度Kappa指数(0.911)较高(P<0.05)。经HR-VWI检查,动脉-动脉栓塞组血管壁厚度为(0.42±0.08)mm、管腔内径为(2.28±0.64)mm、管腔面积为(4.51±1.28)mm2,穿支动脉受累组分别为(0.40±0.16)mm、(2.25±0.61)mm、(4.45±1.12)mm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斑块位置、重构形式、重构指数、强化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98、23.978、2.295、17.890,均P<0.05)。结论HR-VWI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管壁结构及斑块形态相关信息,对临床诊治及病情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利用创新型护理流程模式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这次研究对象共100例,分为两组(各50例),研究组进行创新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护理质量明显比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利用创新型护理流程模式能提高护理质量,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创新护理 ICU 机械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