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评分(SII)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513例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11例,女202例;年龄为(64±12)岁。观察指标:(1)结直肠癌病人SII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2)结直肠癌病人SII的影响因素分析。以SII中位数为截断值,将病人分为高SII和低SII病人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选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或Kruskal-Willas分析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采用线性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结直肠癌病人SII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513例病人的SII为355(253,507)。513例病人以SII中位数355为截断值,257例SII>355为高SII,256例SII≤355为低SII。高SII病人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术前白蛋白(Alb),CA125,肿瘤位置(左半结肠、右半结肠),肿瘤长径、手术方式(腹腔镜辅助、开腹),病理学T分期(T0期、T1期、T2期、T3期、T4期),病理学TNM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7±17)分,(37±5)g/L,8.80 U/mL(5.90 U/mL,14.15 U/mL),174、83例,(5.2±2.8)cm,208、44例,5、19、25、131、63例,34、98、94、14例;低SII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91±13)分,(38±4)g/L,7.20 U/mL(5.40 U/mL,10.03 U/mL),200、56例,(4.0±1.9)cm,221、24例,8、39、35、118、45例,61、84、79、12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0、-3.211,Z=-3.799,χ²=7.050,t=5.324,χ²=6.179,Z=-3.390、-2.227,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SII与肿瘤长径呈正相关(r=0.390,P<0.05)、与术前Alb呈负相关(r=-0.200,P<0.05)。Wilcoxon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于右半结肠与左半结肠、行开腹手术与腹腔镜辅助手术病人SII分别为447(311,720)与352(251,493)、439(284,640)与345(243,481);肿瘤位于右半结肠与左半结肠病人,行开腹手术与腹腔镜辅助手术病人SI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ruskal-Willas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学T分期(T0、T1、T2、T3、T4期),病理学TNM分期(Ⅰ、Ⅱ、Ⅲ、Ⅳ期)病人SII分别为289(201,463)、296(210,398)、329(252,446)、369(265,505)、434(274,631),307(226,400)、380(260,503)、381(272,563)、376(273,634);不同病理学T分期病人、不同病理学TNM分期病人SI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直肠癌病人SII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PS评分、术前Alb、CA125、肿瘤位置、肿瘤长径、病理学N分期、病理学TNM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病人SII的相关因素(Beta值=-3.5,-15.8,3.7,106.3,51.8,115.1,104.7,141.2,95%可信区间为-5.7~-1.3,-22.6~-9.1,1.8~5.5,34.6~177.9,38.5~65.2,40.5~189.7,11.2~198.2、46.9~235.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肿瘤长径是结直肠癌病人SII的独立影响因素(Beta值=79.5,42.5,95%可信区间为8.4~150.7,26.6~58.4,P<0.05)。结论结直肠癌病人SII与肿瘤位置、肿瘤长径、术前Alb、病理学T分期、病理学TNM分期具有相关性。术前低蛋白血症提示高SII,肿瘤长径越长、肿瘤位于右半结肠、TNM分期越高、机体免疫炎症失衡状态更为严重。肿瘤位置和肿瘤长径是结直肠癌SII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手术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还纳失败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34例直肠癌根治术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166例,女性68例,年龄[M(IQR)]62(12)岁(范围:33~89岁)。于2021年7月集中进行电话随访,重点了解患者造口是否还纳、还纳失败原因及肿瘤术后复发或转移情况;还纳失败定义为术后超过12个月未能还纳。使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还纳失败相关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165例患者术后造口还纳成功,还纳时间为(6.5±2.4)个月(范围:0.9~17.8个月),69例患者还纳失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症、手术方式、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癌胚抗原、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吻合口相关并发症、术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与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还纳失败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2.270,95%CI:1.150~4.479,P=0.018)、开腹手术(OR=7.249,95%CI:1.977~26.587,P=0.003)、术前血红蛋白<120 g/L(OR=3.092,95%CI:1.566~6.105,P<0.01)、吻合口相关并发症(OR=4.375,95%CI:1.686~11.349,P=0.002)、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OR=7.065,95%CI:2.591~19.264,P<0.01)是直肠癌手术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还纳失败的预后因素。结论对于年龄>65岁、拟行开腹手术、术前血红蛋白<120 g/L的直肠癌患者,预防性回肠造口有还纳失败的风险,应充分评估后进行选择。减少吻合口相关并发症,有助于成功还纳预防性回肠造口。
简介:摘要影像学检查的选择是否合理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基于循证医学的"影像学检查的临床适用性评价",即针对临床诊疗需求(某一特定疾病、综合征等诊断或评估),影像科与临床科室医师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专业技能和经验、患者意愿,共同慎重评价某种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性及检查选择的合理性。必要性是前提,合理性是核心,证据质量评价是基石,循证医学方法是重要手段。评估成果将形成系列标准,以指南方式呈现,为临床医师针对临床诊疗需求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依据。通过影像科和临床科室医师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影像学检查的临床适用性评价体系,保证临床诊疗流程的合理化、规范化,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留置空肠造瘘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胃癌根治术、食管癌切除术、空肠造瘘术、肠内营养"为中文检索词,以"gastrectomy、esophagectomy、jejunostomy、jejunostomies、enteral nutrition"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CBMdisc数据库,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胃癌根治术后留置与不留置空肠造瘘管的中英文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住院时间;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肠梗阻发生率和胃癌根治术后3、6个月体重变化。采用RevMan 5.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共2 173例患者。与不留置组相比,留置组患者的住院时间(WMD=2.05,P=0.01)更长,肠梗阻发生率(OR=11.67,P<0.001)更高。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OR=1.24,P=0.31)、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OR=1.43,P=0.13)及胃癌根治术后3个月(WMD=0.58,P=0.24)、6个月(P>0.05)的体重变化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常规留置空肠造瘘管并未显现出更多治疗方面的优势,反而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和肠梗阻发生率。因此,空肠造瘘管置入需要有选择性留置而不是常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梗阻对结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普外科的结直肠癌患者1574例,其中194例发生术前肠梗阻。首先对194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临床特点描述,然后对1574例结直肠癌队列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术前梗阻是否为总生存期短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梗阻和非梗阻病例进行匹配,匹配可能同时影响梗阻和预后的混杂因素,然后分析总生存期差异。结果194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肿瘤位于左半和右半分别为60.3%(117例)和37.1%(72例),55.7%(112例)的患者肿瘤直径大于5 cm,中位生存时间39.7月,95%CI为(28.3,60.4)。多因素COX分析,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发现术前是否梗阻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1,95%CI:1.01~1.97)。经过倾向评分匹配梗阻组和非梗阻组分别纳入140例和560例患者,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2.4、116.3个月(P<0.001),梗阻患者总生存期显著差于非梗阻患者。结论术前梗阻是结直肠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因为梗阻性结直肠癌手术难度大、根治率低所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保护性回肠造口是否可以降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病率及相关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1年5月—2020年8月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行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患者108例。实施保护性回肠造口(试验组)63例,未实施保护性回肠造口(对照组)45例。主要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漏发病率,同时分析吻合口漏相关因素,统计永久造口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吻合口漏的总发病率分别为9.52%(6/63)和6.66%(3/45)(P=0.59),其中试验组发生A级吻合口漏2例,对照组无A级吻合口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3%比0,P=0.77);试验组发生B级吻合口漏4例,对照组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7%比66.67%,P=0.45);试验组无C级吻合口漏,对照组发生C级吻合口漏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33.33%,P=0.7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实施保护性造口与否同吻合口漏的发生无关(P=0.26),肿瘤距肛缘距离关系吻合口漏的发生(P=0.01)。试验组术后永久造口率为9/63(16.67%)。结论保护性回肠造口在降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病率方面并无显著优势,并有可能导致永久造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开腹消化道手术后发生延迟性肠麻痹(PPOI)对术后住院时间、医疗花费等的不良影响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行开腹消化道手术的126例消化道肿瘤患者资料,根据奥克兰大学提出的PPOI诊断标准,将纳入患者分为PPOI组(n=14)和非PPOI组(n=112)。选取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医疗花费为研究终点指标。采用t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差异,并通过回归分析探讨PPOI对住院时间、医疗花费的独立影响。结果本研究队列PPOI发病率为11.1%。PPOI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升高(64.29%比38.39%,P=0.08)。PPOI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较非PPOI组较长[(21.21±14.83) d比(13.98±14.21) d,P=0.070]。调整各种可能的混杂因素,影响住院时间的PPOI回归系数beta(95%CI)为[-0.43(-7.16,6.3),P=0.90]。PPOI组患者平均医疗花费较非PPOI组升高[(104 389.64±52 427.66)元比(79 111.41±50 832.29)元,P=0.070]。调整各种可能的混杂因素,影响医疗花费的PPOI回归系数beta(95%CI)为[-134.12(-21656.85,21388.62),P=0.99]。结论延迟性术后肠麻痹导致术后康复的延迟,与术后并发症发生增加相关,增加住院时间和医疗花费。但尚需大样本数据进一步证实。
简介:摘要直肠癌是我国人民健康的巨大威胁。随着外科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并发症作为衡量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临床医生的重视。尽管有许多关于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的研究,但汇报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较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回顾性研究本身具有的局限性,例如病历资料不完善、部分并发症诊断标准不明确或不统一、出院后随访记录信息不完善、MDT成员之间沟通机制不畅通等。从对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回顾性研究中入手,找出各中心对于并发症管理登记存在的缺陷与问题,明确各项术后并发症的定义,建立健全直肠癌术后并发症规范化登记体系,开展前瞻性登记研究,此种路径可能是获得相对准确的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可靠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年肥胖男性人群中下尿路症状(LUTS)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年龄为20~40岁的126例青年男性,其中就诊于代谢减重门诊的肥胖患者74例,纳入试验组;于体检中心进行正常体检的健康人群52例,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胰岛素抵抗水平(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血脂代谢(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性激素(雌二醇、血清睾酮),C反应蛋白(CRP),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生活质量评分(QOL)等方面的差异。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体重指数和LUTS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LUTS与各临床变量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差异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在收缩压[(144.30±15.78) mmHg比(125.96±6.11) mmHg,P<0.001)]、舒张压[(89.46±12.76) mmHg比(81.35±4.58) mmHg,P=0.001]、空腹血糖[(6.73±3.15) mmol/L比(5.26±1.47) mmol/L,P=0.016]、胰岛素[(26.60±19.09) mg/dL比(13.43±7.68) mg/dL,P<0.001]、C肽[(4.20±1.73) ng/mL比(1.59±0.52) ng/mL,P=0.001]、甘油三酯[(2.42±1.88) mg/dL比(1.45±0.79) mg/dL,P=0.007]、雌二醇[(52.32±21.77) ng/L比(42.11±12.19) ng/L,P=0.023]和CRP[(6.49±4.96) mg/L比(1.62±1.53) mg/L,P=0.037]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0±0.55) mg/dL比(1.06±0.26) mg/dL,P=0.669]和血清睾酮[(275.00±100.68) ng/dL比(280.28±85.52) ng/dL,P=0.823]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具有更高的IPSS[(3.81±1.88)分比(0.69±0.30)分,P<0.001]和QOL评分[(2.76±0.68)分比(0.12±0.08)分,P<0.001],以及更高的LUTS风险[86.49%比42.31%,P<0.001],尤其是中度LUTS风险(21.62%比0,P=0.01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肥胖(体重指数≥30 kg/m2)与中度LUTS风险显著相关(r=0.407,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空腹胰岛素水平以及C肽是青年肥胖男性人群出现中度LUTS症状的重要危险因素(P=0.009、0.029、0.002);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和空腹C肽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11、0.003)。结论青年肥胖男性人群中中度LUTS风险明显增加,收缩压和空腹C肽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7年7月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 243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512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480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51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34例,女509例;平均年龄为65岁,年龄范围为25~89岁。所有患者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及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情况。(2)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将P<0.10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情况及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情况:1 2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直肠癌前切除术。1 243例患者,219例行预防性造口,1 024例未行预防性造口。1 243例患者中,70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632%(70/1 243)。其中A级漏19例[27.1%(19/70)],B级漏15例[21.4%(15/70)],C级漏36例[51.4%(36/70)]。(2)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病理学M分期是影响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χ2=8.518,6.548,10.834,4.501,P<0.05)。将P<0.10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其结果显示:男性、术中出血量≥100 mL是影响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250,1.949,95%可信区间为1.281~3.952,1.142~3.324,P<0.05)。预防性造口是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449,95%可信区间为0.201~1.001,P<0.05)。行预防性造口和未行预防性造口对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分级影响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行预防性造口患者术后C级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4.3%(1/7),未行预防性造口患者术后C级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5.6%(35/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0,P<0.05)。结论男性、术中出血量≥100 mL是影响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造口是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保护因素。对于男性、术中出血量较大患者,建议行预防性造口,从而能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腹部磁共振(MR)检查定量分析减重代谢手术患者腹腔内/皮下及肝脏脂肪含量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以期为肥胖相关疾病风险的评估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参考数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依托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手术临床资料与生物样本数据库,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施行减重代谢手术的570例患者、837例次上腹部MR检查结果,分析腹腔内/皮下脂肪显示的最优序列,计算患者扫描的各典型层面[椎间盘腰(L)1~L2(L1~L2)、L2~L3等]显示率以及肝脂肪含量测量成功率。结果腹腔内/皮下脂肪显示的最佳序列是可变肝脏加速容积采集序列的脂像图(Fat LAVA-Flex)。患者L1~L2水平的显示率为93.1%(779/837),L2~L3水平的显示率为43.7%(366/837);常规扫描视野的检查,L1~L2有14.6%(114/779)以及L2~L3有16.7%(61/366)不能完全显示皮下脂肪,但扩大扫描视野(50 cm×50 cm)可完整显示。所有基于最小二程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IDEAL-IQ)的质子密度脂肪分量(PDFF)图中均能够测量肝脂肪含量(100%,837/837)。MR可明确诊断在检查中偶然发现的胆囊结石、肝囊肿、肝血管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多种病变。结论上腹部MR对于开展肥胖相关疾病风险预测、手术方式的选择能够提供客观依据;并宜在基于腹腔内/皮下脂肪及肝脏脂肪含量的临床研究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结直肠早期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存在高危因素患者行等待观察治疗策略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收治ESD术后存在病理高危因素的结直肠癌早期癌患者104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2例,年龄31~89岁,平均(59.5±10.8)岁。依后续治疗方式分为接受追加手术组和等待观察组;比较两组ESD术后病理高危因素类型差异。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总生存期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结果追加手术组43例,等待观察组61例,中位随访时间(40.6±15.3)个月。追加手术组与等待观察组总生存期和PFS分别为100.0%比98.4%、90.7%比90.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χ2=0.875,P=0.35;PFS:χ2=0.017,P=0.80)。结论等待观察策略有望作为部分结直肠早期癌ESD术后存在高危因素患者的后续选择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自开展以来经历了最初的欣喜狂热到后来的冷静反思阶段,充满争议。而挪威卫生部叫停taTME,其原因之一就是较高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本研究通过统计中国taTME病例登记协作研究(CTRC)数据库中的病例资料,了解我国taTME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15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CTRC数据库中来自全国43家中心的1 668例taTME手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排除未行消化道重建的98例患者以及术后并发症资料不完整的109例患者,1 461例患者纳入分析;男性1 036例(70.9%),女性425例(29.1%);年龄(58.2±15.6)岁;体质指数(23.6±3.8)kg/m2。根据国际直肠癌研究组(ISREC)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定义吻合口漏及其严重程度,统计taTME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情况;分析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单中心累计taTME手术例数的多少对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了解taTME手术登记数≥40例的高流量中心在taTME开展初期的20例与近期开展的20例发生吻合口漏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组1 461例接受taTME手术的患者发生吻合口漏103例(7.0%)。其中男性71例(68.9%),女性32例(31.1%);年龄(59.0±13.9)岁;体质指数(24.5±5.7)kg/m2;吻合口距肛缘(2.6±1.4)cm;ISREC A级39例(37.9%),B级30例(29.1%),C级34例(33.0%)。腹腔镜辅助taTME(Lap-taTME)组发生吻合口漏89例(7.0%,89/1 263),单纯经肛taTME(pure-taTME)组14例(7.1%,14/198)。taTME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使用吻合器吻合(P=0.004)和未行预防性造口(P=0.013)为taTME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taTME手术登记数≥30例的中心有16个(37.2%),taTME手术累计例数1 317例,发生吻合口漏86例(6.5%);而<30例的中心有27个,累计手术144例,发生吻合口漏17例(1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3,P=0.019)。taTME手术登记数≥40例的中心有13个,前期的260例患者发生吻合口漏29例(11.2%),近期的260例发生吻合口漏12例(4.6%),前期与近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2,P=0.006)。结论taTME手术使用吻合器吻合及行预防性造口,以及积累足够的经验,可能会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肥胖症患者接受减重代谢手术后骨代谢的变化。方法以"bariatric surgery、metabolic surgery、sleeve gastrectomy、gastric bypass、bone metabolic indicators、bone mineral density"为英文检索词,以"减重手术、代谢手术、胃袖状切除术、胃旁路术、骨代谢、骨密度"为中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PubMed、WOS、Cochrane、CNKI和VIP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9月20日的纵向研究,提取减重手术前后肥胖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资料。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临床研究,包括420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术前基线相比,接受减重代谢手术后腰椎骨密度(WMD=0.05,95%CI:0.00~0.1)、股骨颈骨密度(WMD=0.10,95%CI:0.05~0.15)、髋关节骨密度(WMD=0.14,95%CI:0.10~0.17)、血清维生素D3(WMD=-4.87,95%CI:-6.34~-3.40)降低显著,甲状旁腺素(WMD=10.04,95%CI:5.32~14.76)显著升高。结论减重代谢手术后患者早期易出现骨密度降低及骨代谢标志物改变,Roux-en-Y胃旁路术对骨代谢的影响较胃袖状切除术更为严重;所有术后患者均需要监测并积极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