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胃镜喉罩用于内镜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肝硬化患者全麻气道管理的价值。方法择期拟在全麻下行内镜EVL的肝硬化患者62例,ASA分级Ⅱ或Ⅲ级,年龄25~64岁,BMI 18~30 kg/m2,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n=31):气管导管组(T组)和改良胃镜喉罩组(L组)。麻醉诱导后T组行气管插管,L组置入改良胃镜喉罩,行机械通气,维持PETCO2 30~40 mmHg。记录气管导管或喉罩置入成功情况、套扎器置入成功情况和置入时间;记录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于气管导管或喉罩放置到位后1 min、套扎器置入食管入口即刻和术毕即刻,记录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及L组的气道密封压;记录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拔管期间呛咳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6 h内咽痛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术后记录内镜医生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最终纳入61例患者,T组31例,L组30例。与T组相比,L组套扎器置入时间缩短,各时点气道峰压降低,术中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拔管期间呛咳和术后咽痛发生率降低,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评分升高(P<0.05),气管导管或喉罩置入成功率、套扎器置入成功率、各时点平均气道压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内镜医生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均未见低氧血症发生。L组各时点气道密封压维持在24~26 cmH2O。结论改良胃镜喉罩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内镜EVL肝硬化患者的全麻气道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阿芬太尼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0岁,ASA分级Ⅰ~Ⅲ级,BMI 18~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丙泊酚组(P组)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麻醉诱导时P组静脉推注丙泊酚2 mg/kg,R组静脉推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两组均给予阿芬太尼10 μg/kg、米库氯铵0.2 mg/kg。置入喉罩后P组与R组分别泵注丙泊酚4~8 mg·kg-1·h-1、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1.0 mg·kg-1·h-1,两组患者均复合泵注瑞芬太尼0.1 μg·kg-1·min-1、米库氯铵0.2 mg·kg-1·h-1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T0)、置入喉罩时(T1)、置入喉罩5 min(T2)、停用麻醉药物时(T3)、拔除喉罩时(T4)、拔除喉罩5 min(T5)的血压、心率、BIS值和改良警觉/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Sedation, mOAA/S)评分;记录麻醉开始至停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时间(手术时间)、给药结束至苏醒时间(苏醒时间)、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术中与术后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注射痛、头晕和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Brice问卷法记录术中知晓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P组在T1、T2、T3时心率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T4时SBP明显下降(P<0.05),T1、T2、T3时DBP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T4、T5时BIS明显下降(P<0.05);R组在T3时心率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T4时SBP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时DBP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T4、T5时BIS明显下降(P<0.05)。与P组比较,R组在T2时DBP升高(P<0.05),在T1、T2、T4时心率增快(P<0.05),在T1、T2、T3、T5时BIS升高(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mOA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R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缩短(P<0.05)。与P组比较,R组无注射痛,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补救镇静、头晕、嗜睡,恶心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动过缓、高血压和术中知晓。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可安全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诱导时对心率无明显影响,且无注射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适形切除保肛术(CSPO)与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20年4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83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117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66例)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10例,女73例;年龄为(57±11)岁。183例病人中,117例行CSPO设为CSPO组,66例行ISR设为ISR组。观察指标:(1)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手术情况。(2)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3)随访情况。(4)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预后因素分析。(5)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因素分析。采用门诊、问卷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人生存、造口还纳、肛门满意度评分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将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P<0.1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手术情况:CSPO组和ISR组病人腹腔镜手术例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远切缘、术后化疗、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4例和55例、(165±54)min和(268±101)min、(142±101)mL和(91±85) mL、(0.6±0.4)cm和(1.9±0.6)cm、76例和9例、(6.6±2.5)d和(7.9±4.7)d,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35.531,t=8.995、-3.437、-3.088,χ²=44.681,t=2.267,P<0.05)。(2)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CSPO组术后19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其中Ⅰ级并发症6例,Ⅱ级并发症12例,Ⅲb级并发症1例。ISR组术后14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其中Ⅰ级并发症4例,Ⅱ级并发症7例,Ⅲa级并发症1例,Ⅲb级并发症2例。两组病人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706,P>0.05)。两组病人并发症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两组病人均无围术期(术后30 d内)死亡病例。(3)随访情况:18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CSPO组和ISR组随访时间分别为(41±27)个月和(37±19)个月,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4,P>0.05)。CSPO组和ISR组病人中,肿瘤局部复发分别为2例和3例、肿瘤远处转移分别为9例和4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1.277、0.170,P>0.05)。CSPO组和ISR组病人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4.0%和88.6%,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9.0%和92.8%,两组病人无病生存情况和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218、0.002,P>0.05)。CSPO组和ISR组分别有102例和66例病人随访至CSPO或ISR术后12个月,其造口还纳率分别为92.16%(94/102)和96.97%(64/66),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658,P>0.05)。CSPO组8例造口未还纳病人中,2例因高龄、4例主观拒绝还纳、2例因放疗致瘢痕无法还纳。ISR组2例造口未还纳病人中,术后因肝转移和主观拒绝还纳各1例。CSPO组和ISR组分别有92例和61例病人随访至造口还纳术后12个月,其中CSPO组75例和ISR组38例完成肛门功能满意度调查。CSPO组和ISR组病人肛门功能满意度评分分别为(6.8±2.8)分、(5.4±3.0)分,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2,P<0.05)。CSPO组和ISR组病人肛门功能满意度评分>5分分别为54例和21例,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3.165,P>0.05)。(4)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预后因素分析: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为性别、肿瘤pT分期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883,1.963,95%可信区间为1.090~7.622,1.129~3.413,P<0.05);性别、肿瘤pT分期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0.963,3.187,95%可信区间为1.292~93.063,1.240~8.188,P<0.05)。(5)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偏回归系数=1.464,-1.580,95%可信区间为0.323~2.605,-2.950~ -0.20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术前放疗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偏回归系数=1.637,-1.456,-1.668,95%可信区间为0.485~2.788,-2.796~ -0.116,-2.888~-0.447,P<0.05)。结论与ISR比较,低位直肠癌施行CSPO同样可实现超低位保肛,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肿瘤学安全性,改善肛门功能,提升病人术后肛门功能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收治时期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1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346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17例,女129例;年龄为(58±12)岁。患者均行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切除术。观察指标:(1)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3)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预后分析。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癌胚抗原、CA19-9、腹部B超,每6个月进行胸部CT平扫检查、肝脏MRI和(或)CT增强扫描检查、腹部或盆腔MRI和(或)CT增强扫描检查,2年后每6~12个月检查1次上述项目至术后5年。术后每年检查1次电子结肠镜。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1月12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346例患者中,2000—2010年行同期切除术59例;2011—2021年行同期切除术287例。2000—2010年收治的患者性别(男、女),基础疾病(无、有),原发灶淋巴结检出数目(<12枚、≥12枚),原发灶最大径,肝转移灶最大径,肝转移灶数目,术前治疗(无、有),术后治疗(无、有),辅助治疗(围手术期治疗、手术、其他)分别为47、12例,36、23例,19、40例,(5.5±2.4)cm,(2.1±0.7)cm,(1.6±0.5)个,59、0例,16、16例,0、16、43例;2011—2021年收治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0、117例,121、166例,58、229例,(4.2±2.0)cm,(3.0±2.0)cm,(1.9±1.4)个,208、79例,34、235例,74、29、184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8.73、7.02、4.07,t=4.40、-6.04、-3.10,χ²=21.05、28.82、26.68,P<0.05)。(2)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2000—2010年收治的患者手术方式(完全开放手术、腹腔镜+开放手术),手术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并发症(无、有),术后住院时间(≤10 d、>10 d)分别为58、1例,(281±57)min,(5±1)d,33、26例,14、45例;2011—2021年收治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40、147例,(261±82)min,(3±1)d,233、54例,198、89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9.04,t=2.24、7.53,χ²=17.56、26.02,P<0.05)。346例患者无死亡。(3)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预后分析。346例患者中,29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7(1~108)个月。2000—2010年获得随访的29例患者中,27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18.0个月(95%可信区间为12.7~23.3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8%、11.5%、3.8%,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3.6%、8.3%、4.2%;2011—2021年获得随访的266例患者中,109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54.0个月(95%可信区间为38.1~70.4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3%、61.8%、47.0%,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8.2%、33.7%、28.3%;两者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7.57,9.17,P<0.05)。结论随着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切除术手术量增长,手术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缩短,术后并发症减少,且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均显著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米库氯铵和苯磺顺阿曲库铵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米库氯铵组(M组)和苯磺顺阿曲库铵组(C组)。M组静脉注射米库氯铵0.15 mg/kg,C组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0.1 mg/kg。记录肌松药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出PACU时间。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于入室静卧10 min(T1)、意识消失(T2)、喉罩置入(T3)、手术结束(T4)、拔除喉罩(T5)和出室(T6)时记录MAP、HR和SpO2。结果与C组比较,M组患者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出PACU时间缩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各时点MAP、HR和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库氯铵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效果优于苯磺顺阿曲库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盆腔腹膜重建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入组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连续行腹腔镜辅助经腹前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病例纳入标准:(1)肿瘤距肛缘≤10 cm;(2)接受腹腔镜辅助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3)临床资料完整;(4)术后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癌。排除标准:(1)急诊手术;(2)既往肛门功能不良者或行肛门手术者;(3)术前诊断远处(肝、肺)转移;(4)合并肠梗阻;(5)手术中因各种原因中转开腹手术的患者。盆底腹膜重建方法:使用SXMD1B405(STRATAFIX螺旋PGA-PCL,Ethicon)。第1针从直肠左前壁向右侧缝合固定重建直肠,随后继续进针缝合至乙状结肠系膜根部,然后用Hemo-lok固定;第2针从第1针的起点开始,3~4针后,经左下腹套管针孔置入骶前引流管,随后继续缝合左降结肠外侧腹膜切口,最后用Hemo-lok固定。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Wexner肛门功能评分和低位直肠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术后3~6个月进行盆腔MRI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解剖结构。结果共230例患者入组研究,其中58例术中进行了盆底腹膜重建(研究组),另外172例不进行盆底腹膜重建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77.5±33.0)min比(148.7±4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术后肺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共计发生吻合口漏8例,研究组2例(3.4%),经保守治疗出院;对照组6例(3.5%)中,5例(2.9%)经二次手术治疗后出院。术后Wexner评分和LARS评分,研究组为(3.1±2.8)分和23.0(16.0~28.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7±3.4)分和27.0(18.0~32.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18,P=0.003和Z=-2.257,P=0.024);LARS严重程度分级中,研究组重度者占16.5%(7/45),对照组则占35.5%(50/14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373,P=0.373)。术后3~6个月盆腔MRI检查发现,小肠堆积于盆底的现象在研究组中的发生率为9.1%(3/33),在对照组中为46.4%(64/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37,P<0.001)。结论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采用倒刺线进行盆腔腹膜重建安全、可行,可能降低吻合口漏患者二次手术率,并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分别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0例AMI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帧数(CTFC)、血清肌酐(SCr)水平、且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血小板聚集率、CTFC值、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ST、SC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MI患者在PCI围术期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出血少、用药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