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格列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功能及肝脏弹性测量值(LSM)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给予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脂肪肝的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LSM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脂肪肝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1%(49/51)比82.4%(42/51)](P<0.05);治疗后研究组FBG、HbA1c、HOMA-IR、ALT、AST、GGT、LSM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1 ± 1.0)mmol/L比(7.9 ± 0.9)mmol/L、(7.5 ± 0.7)%比(7.9 ± 1.0)%、3.2 ± 0.2比4.7 ± 0.3、(56.7 ± 10.4)U/L比(62.8 ± 8.2)U/L、(73.2 ± 6.8)U/L比(81.1 ± 6.7)U/L、(56.4 ± 10.2)U/L比(62.3 ± 8.1)U/L、(10.5 ± 3.3)kPa比(13.4 ± 1.6)kPa](P<0.05),HOMA-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8.5 ± 8.3比41.2 ± 7.1)(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格列汀能提高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程度,且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格列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功能及肝脏弹性测量值(LSM)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给予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脂肪肝的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LSM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脂肪肝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1%(49/51)比82.4%(42/51)](P<0.05);治疗后研究组FBG、HbA1c、HOMA-IR、ALT、AST、GGT、LSM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1 ± 1.0)mmol/L比(7.9 ± 0.9)mmol/L、(7.5 ± 0.7)%比(7.9 ± 1.0)%、3.2 ± 0.2比4.7 ± 0.3、(56.7 ± 10.4)U/L比(62.8 ± 8.2)U/L、(73.2 ± 6.8)U/L比(81.1 ± 6.7)U/L、(56.4 ± 10.2)U/L比(62.3 ± 8.1)U/L、(10.5 ± 3.3)kPa比(13.4 ± 1.6)kPa](P<0.05),HOMA-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8.5 ± 8.3比41.2 ± 7.1)(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格列汀能提高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程度,且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能影响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8 d~18岁的脓毒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及入院8 h内临床指标;以28 d病死率为终点事件。比较存活患儿与死亡患儿各指标的差异,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验证相关危险因素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入选165例脓毒症患儿,28 d死亡75例,病死率为45.4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肌酐(S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乳酸(Lac)、降钙素原(PCT)明显升高〔ALT(U/L):404.99±88.26比181.64±35.17,AST(U/L):453.37±35.37比210.69±92.50,SCr(µmol/L):156.46±105.65比54.32±25.46,CK-MB(U/L):244.86±53.68比97.29±19.11,Lac(mmol/L):5.55±1.66比2.49±1.29,PCT(ng/L):35.55±15.87比18.66±4.91,均P<0.01〕,血小板计数(PLT)、血清离子钙浓度(iCa2+)明显降低〔PLT(×109/L):81.49±29.53比165.43±97.81,iCa2+(mmol/L):0.89±0.16比1.84±0.14,均P<0.01〕,而两组间性别、年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c、SCr、PCT为影响脓毒症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2.18(1.22~3.09)、2.01(1.00~2.07)、1.14(1.07~1.21),均P<0.01〕,PLT、iCa2+为保护性因素〔OR和95%CI分别为0.95(0.93~0.98)、0.32(0.12~0.42),均P<0.01〕。进一步ROC曲线分析显示,Lac、PCT、SCr均对脓毒症患儿预后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1、0.864、0.711(均P<0.01);Lac、SCr、PCT、PLT、iCa2+等影响因素联合预测的AUC高达0.981,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8.7%。结论Lac、PCT、SCr是影响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在老年医学领域,其核心内容就包括老年综合征,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在针对老年综合征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把老年人作为中心,对于老年人本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和生命质量等进行更充分关注,这样才能体现出护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简介: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体检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与代谢性指标(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2023年1~12月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体检人群(20岁以上)20349人的年龄、身高、体重,代谢性指标(血压、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血尿酸),按10岁为一个年龄组,计算出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的超重率及肥胖率及其与代谢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7.02%和18.76%,其中男性分别为42.09%和19.09%。女性分别为28.01%和18.17%。尤其在40~59岁人群明显。无论男性或女性,超重、肥胖与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并且这种关联在此年龄组人群中最强,随年龄增加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在此年龄组人群中,代谢性指标异常与超重和肥胖密切相关。结论 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超重和肥胖流行形势严峻,与代谢性指标异常显著相关,导致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的高发病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鼻息肉病理组织及外周血中炎性细胞的占比,探讨嗜酸粒细胞(Eos)与新疆地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行鼻内镜手术的CRSwNP患者582例,其中男性367例,女性215例,年龄(45.5±13.4)岁(x¯±s)。将患者按人口学特征、是否复发、是否合并变应性鼻炎(AR)进行分组,收集术前血常规及术后鼻息肉组织病理切片资料,对比各组病理组织中炎性细胞及外周血Eos占比。分析鼻息肉病理组织中炎性细胞占比与CRSwNP复发是否有相关性,以及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及汉族CRSwNP患者中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osCRSwNP)的分布情况。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复发与非复发的CRSwNP患者相比,鼻息肉组织及外周血中Eos占比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142、-2.344,P值均<0.05);合并AR与不合并AR的CRSwNP患者相比,鼻息肉组织及外周血中Eos占比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6.664、-4.520,P值均<0.05)。CRSwNP中组织Eos与CRSwNP复发呈正相关(r=0.130,P=0.002)。维吾尔族及汉族CRSwNP患者均以eosCRSwNP为主。结论Eos与新疆地区CRSwNP复发有关,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均以eosCRSwNP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终末期肾脏病(ESRD)中青年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期间的认知功能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抽取174例中青年患者,均为行MHD的ESRD,本次调取均为2018.01~2021.05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采取Moca量表对全部患者认知功能做出评价,观察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情况,总结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74例患者中124例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71.26%(设为A组),另50例设为B组。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显示,中青年ESRD患者MHD期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以MHD≥4年、年龄≥40岁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认知功能障碍在中青年ESRD患者MHD期间发生概率较高,其独立危险因素为MHD≥4年和年龄≥40岁,因此需予以重视。
简介:摘要:配网调度管理模式在整个电力系统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对电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逐步提高,电力系统建设不断扩大,电力系统配网调度模式也在朝着更加科学、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本文笔者分析了网络调度管理体系不完善、配网调度业务分散、人员短缺等问题。以确保运行中的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电力企业;配网调度 ; 配网管理 ; 管理模式 ; 1 电力系统配电网调度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现状 1.1 配电网调度管理现状 配网的调度方面在管理上并不统一。我国在配电网调度管理的发展过程当中,各配电网的调度管理范围明显不统一。例如,一些地方的调度管理的范围被定义为 10kv 的限制开关和电路循环开关,而在一些地方,只使用 10kv 限位开关作为网络调度的管理范围。 1.2 目前配电网调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配电网的调度管理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现阶段还没有根据网络配电网的特点对网络调度管理进行研究和分析。它是目前网络调度管理当中的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一些网络调度人员根本不了解网络调度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性,使网络调度管理工作经常出现更加无序的局面。 (2) 配网调度在管理水平上有待提高 目前,网络配送管理在许多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没有高水平的配送网络运营模式和二级专业管理,无法在运营中对网络配送进行系统的管理和分析。因此,不仅要不断提高电压无功功率的管理水平,还要不断加强电网负荷预测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电网的经济运行水平。 (3) 配网调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方面较低 因为一些工作人员对于网络调度管理工作并不重视,使其严重的影响了整个网络的调度管理工作,具有专业的网络调度管理人员也非常的少,调度网络人员的总体素质也各不相同。由于缺乏完善的网络调度系统,严重阻碍了网络调度管理的发展。 1.3 制约配网调度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 管理水平和系统管理是网络调度管理的主要制约因素。实现网络调度管理模型的有效方法是管理层次,它决定了调度管理模型在网络管理中的作用,然而,配电网调度管理模式水平并不是很高,这使配电网调度管理模式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主要原因是旧经验的影响和调度管理模式的缺陷。在电力调度管理过程当中,实施了责任制度,但是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并没有约束到区域管理负责人,严重影响线路维修人员的工作能力。输电线路一旦出现故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它是以往电力调度管理模式问题的关键因素。 2 配网调度管理模式以及特点 2.1 达到用电的需求 配电网调度管理模式是一种旨在实现区域间电力需求平衡的管理措施。达到用电的需求,从而实现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这是电力企业显著的特征。配电网调度管理模式是电力公司在新形势下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实现有效的管理,利用计算机建立调度管理系统,以满足国内和工业在不同时期对电力的需求。 2.2 资源的合理化管理 配电网调度管理模式是使用计算机处理的技术,对于电力方面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调度,使计算机在处理方面的快速高效得到有效的发挥,以适应科学调度能力快速发展。这种利用各种资源优势的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的使资源技术进行创新的优势,其达到了优化资源管理和合理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目的。资源的再利用有利于资源的技术价值和重要性。与此同时,促进集约型电力管理模式的实现更具优势。 3 配网调度管理模式的分析与研究 3.1 配网调度管理的定位和职责所在 配电网调度管理工作与传输网调度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区别。提高配电网调度管理的效率是配电网调度管理的主要内容。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了电力系统的传输能力。电压稳定的保证是输电网络调度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配电网的技术难度高于配电网,但管理难度高于配电网。综上所述,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电力的需求,相关人员应不断提高配电网的调度服务水平,配电网的调度也应进行改革和必要。同时,要不断加强电力服务、客户服务和维修队伍的统一管理。对电力用户的网络运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3.2 配网调度管理范围 配电网调度管理主要范围可以分为下面两种类型:( 1 )低电压和操纵安全性是当前配电网 10kv 的主要特点。因此, 10kv 电源在配电网中使用较多。其决定了配电网调度工作需要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这方面的影响也非常大,需要加强重视以及进行全面管理;( 2 )根据调整管理的相互分离的基本原则;使管理与调度进行分离,而调度范围划分为,重点指的是配变以下工作级别与配电网的部署工作可以很好地连接。 4 有效提高配电网调度管理水平 4.1 配网调度管理需要提高对其重视度 配电网调度管理的工作过程当中,要不断的分析以及不断的进行研究,使之能更好地为企业所服务。有效的提高配电网调度管理水平,这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必须加强对配电网的监督管理。因此必需要对配电网的调度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4.2 明确配网调度管理模式 科学的调度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集中和控制不同地区的资源。因此,要使网络调度管理工作更加细致和专业化,进一步完善网络调度管理系统,使其发挥出网络调度管理模式的作用。在管理范围以及管理职能方面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网络管理水平。鉴于配电网管理模式对配电网管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配电网管理模式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对创新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根据配电网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建设,其可通过从新设备及新技术方面的应用为重点,发挥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优势,提高配电网管理水平的作用。 4.3 配网调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提高 引进高素质的网络调度人员和先进的网络调度管理模式,对于网络调度人员要经常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一些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网络调度经理的综合素质。另外,阶段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调度管理工作的发展也不断向着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对于网络调度管理人员来讲,在计算机的操作水平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网络调度不断发展的需要,网络调度管理人员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网络技术,不断的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提高,确保网络调度的安全高效运行。 4.4 建立建全配网调度管理工作制度 因为配网调度管理具有风险和复杂性,如果出现管理行为的不当,其会直接的对工作人员及用户的安全造成严重利益上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系统,从而使配电网调度管理的安全。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配电网调度管理的在安全上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确保网络配送工作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根据配电网调度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电力公司要从实际出发,依据输电线路的建设特点以及其地理环境,建立并完善实际需要的配电网调度管理体系。从而使配电网调度管理工作在实际电力调度水平得到提高。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产业的不断创新和调度管理模式应用在电力调度工作当中,调度管理工作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为了使人们对电能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更好地为大众所服务,必须探索和创新配电网调度管理模式,促进配电网调度管理模式的完善。与此同时,调度管理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不断的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不断的使配电网调度管理水平进行提高,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不断的对配电网调度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及创新,在电力企业的发展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张志国 . 配网调度的管理模式对配网管理的影响探讨 [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18, (32) :161. [2] 王振东 . 配网调度管理模式对配网管理的影响研究 [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 2018, (24) :146-147. [3] 李桃会 . 配网调度模式对配网工程管理的影响 [J]. 科技创新导报 , 2018, 14 (14) :80-81.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接受血液透析的急性肾衰或终末期肾病患者给与集束化护理所起到的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 样本选取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内来本院进行手术的106例的患者,平均随机分配为各53例行普通护理的对照组与行集束护理的观察组。最终统计对比导管留置天数和感染率。结果 导管留置天数方面观察组更短,比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均为我院在2022年4-12月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126例,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控,根据血糖高低分别划分为低血糖组(23例)与非低血糖组(103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低血糖组中,出现空腹低血糖的患者有7例,占比30.43%,夜间低血糖患者5例,占比21.74%,其余散在分布于早餐后、中餐前、晚餐前、晚睡前,严重低血糖事件0例;对低血糖组患者的年龄进行总结分析,发现60岁以上人群占比较多,有15例,占比65.22%,且男性占比多于女性,分别有13例(56.52%)与10例(43.48%);对低血糖组患者的病程进行总结分析,发现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占比较多,有16例,占比69.57%。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UACR、HBA1C及CV等是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有较高风险发生低血糖,而BMI、UACR、HBA1C及CV等是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应重视控制相关因素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均为我院在2022年4-12月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126例,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控,根据血糖高低分别划分为低血糖组(45例)与非低血糖组(81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低血糖组中,出现空腹低血糖的患者有15例,占比33.33%,其次则是早餐后、晚餐后及夜间;对低血糖组患者的年龄进行总结分析,发现60岁以上人群占比较多,有32例,占比71.11%,且男性占比多于女性,分别有26例(57.78%)与19例(42.22%);对低血糖组患者的病程进行总结分析,发现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占比较多,有28例,占比62.22%。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UACR、MBG及CV等是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有较高风险发生低血糖,而BMI、UACR、MBG及CV等是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应重视控制相关因素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0例。根据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的二尖瓣反流情况将其分为两组:IMR组(108例)和非IMR组(2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心肌梗死相关指标、血检结果、治疗及院内死亡情况。结果3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IMR共108例,IMR发生率为30%。IMR组患者年龄为(65.37±10.42)岁,大于非IMR组的(56.35±10.2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IMR组比较,IMR组Killip分级≥3级、三支病变、梗死位置在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9.26%比1.98%,39.81%比21.03%,45.37%比25.00%),但行血运重建患者比例较低(60.19%比86.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IMR组比较,IMR组左房内径(LA)、左室舒末内径(LVDD)、室壁运动计分(WMSI评分)、心率、二尖瓣反流程度(中-重度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偏高,分别为(42.01±5.43)mm比(36.54±3.54)mm,(58.01±5.34)mm比(51.03±4.02)mm,(2.62±0.42)分比(2.13±0.35)分,(75.60±11.24)次/min比(69.30±10.23)次/min,9.26%比1.98%,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B型尿钠肽(BNP)峰值、血红蛋白(HB)最低值分别为(1077.42±103.52)pg/ml比(358.48±57.32)pg/ml,(115.23±12.44)g/L比(123.01±13.51)g/L,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院内死亡所占比例分别为27.78%比57.14%,78.70%比88.10%,63.89%比75.00%,4.63%比1.19%,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梗死位置在前壁、LVDD增大、心率增高、未行PCI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IM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梗死位置、LVDD、心率、PCI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IMR的相关因素,明确急性心肌梗死并发IMR的相关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有效的干预和救治,以期减少重要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日照市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32例患者资料,胸腔镜术前均行CT引导下改良的Seldinger人工气胸法(简称CTSAP),统计分析人工气胸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等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32例患者CTSAP操作时间(22.3±5.1)min,首次成功率96.9%。并发症:3例胸痛,8例一过性呼吸困难加重,16例局部皮下气肿,无其他严重并发症。CTSAP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雷贝拉唑联合奥美拉唑药物对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雷贝拉唑药物对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进行治疗,最后比较两组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统计结果显示,两组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治疗,采用雷贝拉唑联合奥美拉唑药物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减少患者用药治疗的不良反应,起到促进患者康复效果的临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