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国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房地产成了热门行业,从而催热了装修行业,同时,人们在吃饱穿同时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这也同样使装修成为人们最关心问题。在装修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与使用功能直接相关问题,愿意花重资进行内部装修改造及外立面的翻新,而对于潜在结构安全隐患却不够重视,在作为公共建筑使用时,其安全问题尤为严重。本文主要对现有建筑装修改造中随意改变原结所带来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若干加固方法和建议。

  • 标签: 建筑 装修改造 结构加固
  • 简介:摘要:建筑给排水工程作为建筑施工中重要环节,由于相关单位和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在现阶段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改善这些问题,相关企业必须在施工过程中选择合理给水方式,挑选节能低耗管材、合理利用雨水和中水,继续改进预留洞施工,而相关部门也要不断加强图纸审核工作,只有做到这些方面,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才能得到不断改进,居民用水安全和便捷度才能得到保证。因此文章从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存在问题出发,具体将探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改进,希望能对我国给排水工程现状有所帮助。

  • 标签: 建筑设计 给排水工程 施工技术 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胸科手术病人术后恶心呕吐(PONV)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择期行胸科手术病人病历资料,性别不限,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Ⅲ级。记录病人年龄、性别、学历、ASA分级、晕动症、吸烟史、饮酒史、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术前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指标;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神经阻滞、麻醉诱导前地塞米松、术中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和术后PCIA、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和止吐药使用情况;根据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分为PONV组和非PONV组;根据是否发生呕吐,将PONV组分为恶心组(PON组)和呕吐组(POV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胸科病人PONV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 791例病人,PONV组144例,非PONV组3 647例。PONV发生率3.80%;POV组38例,POV发生率26.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晕动症、女性、肺楔形切除术、术后PCIA和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增多是胸科手术病人PONV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其保护因素;晕动症、女性和高血压病史是PONV病人发生呕吐危险因素(P<0.05)。结论晕动症、女性、肺楔形切除术、术后PCIA和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增多是胸科手术病人PONV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其保护因素;晕动症、女性和高血压病史是胸科手术PONV病人发生呕吐危险因素。

  • 标签: 胸外科手术 手术后恶心呕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并验证气管导管拔除评分法(tracheal extubation score, TES),探讨更合适、更精准拔管时机。方法根据气管拔管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提取气管拔管中3个关键因素(意识、肌力、呼吸),请麻醉科专家分别就这3个因素重要性进行评分赋分,建立TES。纳入2020年1月—2020年5月行气管插管患者183例。患者TES评分≥2分时可拔除气管导管,并按拔管时患者情况将183例患者分为深麻醉拔管组(A组,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0次/min、呼之不应)、清醒拔管组(B组,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0次/min、肌力≥3级、完全清醒并能遵指令)和实验组(C组,TES评分≥2分其余患者),每组61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情况、拔管后呼吸不良事件(① SpO2<90%;②拔除气管导管时咬住导管或牙垫;③需抬下颌或插入口咽通气道处理部分上气道阻塞;④完全性喉痉挛;⑤支气管痉挛;⑥持续10 s以上严重咳嗽)发生情况、拔管时患者舒适度及躁动发生率(Riker镇静躁动评分≥5分)。对患者入组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组患者ASA分级、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少(P<0.05)、麻醉时间短(P<0.05)、女性占比高(P<0.05),C组患者年龄大(P<0.05)。与B组比较,C组患者年龄大(P<0.05)、麻醉时间长(P<0.05)。C组患者拔管后呼吸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3组患者拔管时舒适度和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事件③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P<0.05),3组患者不良事件①、②、④、⑤、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组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呈正相关,与麻醉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呈负相关。结论TES可以安全应用于临床,并将气管导管拔除时机进行了细化、分值化,可为气管导管拔除时机提供参考。

  • 标签: 气管导管拔除评分法 清醒拔管 深麻醉拔管
  • 简介: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中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应用,应秉持生态环保、绿色清洁原则理念,以节能减排、保护资源为目标,注重对周边环境、自然生态保护,采用绿色节能施工方案,选择绿色节能建筑材料,防范空气污染及噪音污染,促进建筑产业健康发展。

  • 标签:    建筑工程 绿色施工 技术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择期行胸科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PACU患者病历资料,性别不限,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收集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吸烟史、饮酒史、非胸外科手术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免疫系统疾病病史;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神经阻滞、阿片类药物和右美托咪定使用情况;收集PACU期间补救镇痛药物用量、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和PACU停留时间。根据PACU气管拔管后10 min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将患者分为中重度疼痛组(VAS评分>3分)和非中重度疼痛组(VAS评分≤3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ACU中重度疼痛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 698例患者,静态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46.70%,动态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54.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食管癌根治术、纵膈手术、肋骨/胸骨手术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危险因素,年龄增加、腔镜手术、术中使用神经阻滞和右美托咪定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保护因素(P<0.05)。结论女性、食管癌根治术、纵膈手术和肋骨/胸骨手术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危险因素;年龄增加、腔镜手术、术中使用神经阻滞和右美托咪定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保护因素。

  • 标签: 疼痛,手术后 麻醉恢复期 危险因素 胸外科手术
  • 作者: 孙铭阳 张加强 朱瑞楼 苗梦荣 曾爽 冷玉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00 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郑州 450003,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00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兰州 73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防七氟烷对新生小鼠脑神经毒性机制与Tau蛋白磷酸化关系。方法SPF级健康C57BL/6野生型新生小鼠72只,6日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8):正常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对照组(D组)、七氟烷脑神经毒性组(S组)和右美托咪定预防组(SD组)。在出生后第6、9和12天分别吸入2.1%~3.3%七氟烷麻醉2 h,SD组麻醉前30 min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10 μg/kg,结束后随机取6只小鼠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Tau-PS202和Tau-PT205位点磷酸化Tau蛋白(AT8)和Tau46蛋白表达;在出生后第29~30天行新物体识别实验(观察新物体辨别比);在出生后第31~37天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逃避潜伏期及穿越平台次数),随后麻醉下取小鼠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S组海马AT8表达上调,PSD-95表达下调,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新物体辨别比降低(P<0.05),Tau46蛋白表达与逃避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和SD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相比,SD组海马AT8表达下调,PSD-95表达上调,穿越平台次数增加,新物体辨别比升高(P<0.05),Tau46蛋白表达和逃避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防七氟烷诱发新生小鼠脑神经毒性机制与抑制Tau蛋白磷酸化有关。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麻醉药,吸入 Tau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危险因素。方法择期行胸科手术老年病人200例,性别不限,年龄>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术中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记录病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ASA分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阻滞使用情况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右美托咪定使用情况;随访记录术后48 h疼痛发生情况,同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量表(PSQI)评价患者术后48 h主观睡眠质量,PSQI评分≥5分为发生睡眠障碍。根据术后PSQI评分将病人分为术后非睡眠障碍组(PSQI评分<5分)和术后睡眠障碍组(PSQI评分≥5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69例老年病人,其中术后发生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失眠史、BMI≥24 kg/m2、合并糖尿病、开胸手术、肺癌根治术和食管癌根治术、手术时间≥120 min和术后中重度疼痛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危险因素,术中使用神经阻滞、PCIA使用右美托咪定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保护因素(P<0.05)。结论术前失眠史、BMI≥24 kg/m2、合并糖尿病、开胸手术、肺癌根治术和食管癌根治术、手术时间≥120 min和术后中重度疼痛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危险因素,术中使用神经阻滞、PCIA使用右美托咪定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保护因素。

  • 标签: 睡眠障碍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老年人 胸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视双腔气管导管在单肺通气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需行单肺通气胸外科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双腔气管插管操作,观察组采取可视双腔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操作时间、插管情况、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双腔气管导管进入左侧支气管即刻(T2)、插管后(T3)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观察组声门显露时间[(36.65±13.17) s]、气管插管时间[(130.55±27.69) s]短于对照组[(74.82±14.25)、(187.62±29.15) s,t=10.774、7.775,P<0.05];观察组首次插管成功率(96.67%)高于对照组(70.00%),甲状软骨按压率(3.33%)、术中气管导管异位重新定位率(0)、因重新定位气管插管导致低氧血症率(0)低于对照组(30.00%、23.33%、20.00%,χ2=7.680、7.680、5.822、4.630,P<0.05);观察组T1、T2、T3时刻HR、MAP波动小于对照组(t=0.013、3.143、3.093、2.822、2.669、2.085,P<0.05);插管后即时观察组PaCO2(33.79±2.46) 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36.18±2.37) mmHg,PaO2(85.76±7.39) mmHg、SaO2(98.47±0.54)%]高于对照组[(80.34±6.80) mmHg、(97.06±0.42)%,t=3.832、2.956、11.289,P<0.05];观察组T2、T3时刻rSO2分别为(66.16±5.04)%、(64.33±6.19)%,高于对照组[(63.59±4.61)%、(60.18±5.92)%,t=2.061、2.654,P<0.05]。结论可视双腔气管导管应用于单肺通气患者,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操作成功率,降低低氧血症率,减小血流动力学波动,改善局部脑氧饱和度。

  • 标签: 可视双腔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声门显露程度 血流动力学 局部脑氧饱和度 动脉血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气管导管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25~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Ⅲ级,体质量50~85 kg,体质指数(BMI)<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气管导管组(C组)和PVP气管导管组(N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在可视喉镜下行气管插管,C组气管导管套囊涂抹利多卡因乳膏,N组气管导管套囊给予无菌生理氯化钠溶液润滑。观察比较两组插管时间、插管反应阳性发生率、术后24 h随访咽喉痛,声音嘶哑等并发症;入室后(T0),诱导后插管前1 min(T1),插管后1 min(T2)、2 min(T3)、3 min(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气管壁、口腔损伤出血、口腔分泌物带入等情况。结果在T2时间点,N组患者MAP、HR低于C组(P<0.05);C组患者T2时MAP、HR高于T1时间点(P<0.05)。C组插管阳性反应率、术后24 h咽喉痛、声音嘶哑、气管壁损伤率、口腔分泌物带入率高于N组(P<0.05)。结论围术期应用聚乙烯吡咯烷酮气管导管能减轻气管插管刺激,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聚乙烯吡咯烷酮 气管导管 插管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全身麻醉用于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全身麻醉下PPVI患者6例临床资料。于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开始前(T3)、肺动脉瓣植入前(T4)、肺动脉瓣植入时(T5)、肺动脉瓣植入后即刻(T6)和出手术室(T7)时记录SBP、DBP、HR、CVP、SpO2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于T4和T6时记录右心室收缩压(SRVP)和舒张压(DRVP)、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舒张压(DPAP)。记录术中有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心肝肾功能等。记录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6±4)岁,体重(41±12) kg。与T1~4和T6,7时比较,T5时SBP、DBP、HR、rSO2和SpO2降低(P<0.05);与T1~5时比较,T6,7时CVP降低(P<0.05);与T4时比较,T6时DRVP降低,DPAP升高(P<0.05)。所有患者未见麻醉和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后转入病房,5例患者术后转入ICU。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进入随访阶段。结论全身麻醉用于PPVI效果较好,肺动脉瓣植入过程中应加强对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动力学监测,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 标签: 麻醉,全身 肺动脉瓣
  • 简介: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利抓手,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要条件,是实现民富国强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着力建设新农村,但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带来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大量堆积等,不仅影响乡村地区人们身体健康,还破坏生态系统。因此,必须总结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探寻破解路径。鉴于此,本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困境及破解路径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 生态环境 困境 治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肺移植手术中行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辅助过程中应用不同静脉插管引流对改善患者全身氧合状态疗效差异。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行单肺移植术中应用VA-ECMO辅助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所使用静脉插管侧孔多少分为少侧孔静脉插管组和多侧孔静脉插管组,每组6例。比较两组患者辅助前后右侧桡动脉、左侧桡动脉、右颈内静脉血气指标的差异,评价辅助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右侧和左侧桡动脉辅助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较辅助前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少侧孔静脉插管组右侧桡动脉为79.5±4.2比48.3±3.8,左侧桡动脉为88.1±3.5比48.3±3.8;多侧孔静脉插管组右侧桡动脉为67.7±5.9比48.7±3.2,左侧桡动脉为84.0±3.8比48.7±3.2,均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辅助前明显降低(mmHg:少侧孔静脉插管组右侧桡动脉为44.2±2.6比71.7±4.4,左侧桡动脉为44.7±1.4比71.7±4.4;多侧孔静脉插管组右侧桡动脉为46.2±2.1比71.2±3.5,左侧桡动脉为44.1±1.9比71.2±3.5,均P<0.05)。少侧孔静脉插管组患者辅助后ECMO系统静脉引流管处血气分析指标静脉血氧分压(PvO2)明显低于多侧孔静脉插管组(mmHg:56.4±3.2比88.7±1.5,P<0.01),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vCO2)明显高于多侧孔静脉插管组(mmHg:63.6±3.7比44.2±1.7,P<0.01)。结论在肺移植手术行VA-ECMO辅助时,通过使用少侧孔静脉插管充分引流上腔血流,能更有效地改善肺移植患者上半身氧合情况,避免了上半身低氧合、下半身高氧合窘境,可为单肺移植患者进行更加有效辅助,对改善患者全身氧合状态更有意义。

  • 标签: 单肺移植 体外膜肺氧合 静脉插管 血气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以三维CT重建(3D-CTR)图像为标准,评价超声判断喉罩置入位置准确性。方法选择本院行脑血管介入性支架手术患者134例,年龄18~64岁,体重30~10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分别于喉罩置入前后进行颈部超声检查,术中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获得3D-CTR图像。分析患者颈部超声和3D-CTR图像并进行分级。结果最终125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在喉罩垂直位置上,超声分级与3D-CTR分级呈正相关(r=0.742,P<0.05);超声判断喉罩旋转灵敏度为73.0%(95%CI:62.0%~84.4%)、特异度92.8%(95%CI:86.9%~98.7%)、阳性预测值89.1%(95%CI:80.5%~97.7%)、阴性预测值81.0%(95%CI:72.6%~89.4%)、准确度74.2%(95%CI:65.2%~81.1%)。在喉罩深度分级方面,超声分级与3D-CTR分级呈正相关(r=0.332,P<0.05),超声判断喉罩深度灵敏度为58.5%(95%CI:46.9%~70.1%)、特异度93.3%(95%CI:87.2%~99.4%)、阳性预测值90.5%(95%CI 82.0%~99.0%)、阴性预测值67.5%(95%CI:57.7%~77.3%)、准确度33.2%(95%CI:16.8%~47.8%)。超声判断喉罩最佳置入位置阳性预测值61.1%(95%CI:48.6%~73.6%)。结论虽然超声无法测量喉罩尖端入食管深度,但检测旋转准确性较高,可以作为临床上检测喉罩位置,尤其是旋转可靠工具。

  • 标签: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成像,三维 喉面罩
  • 简介:【摘要】石油化工是我国经济体系重要性组成,石化工程建设是保证社会能源供应不能缺少一部分,只有做好项目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各方面建设科学合理。

  • 标签: 石油化工 工程建设 质量控制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艾司氯胺酮用于不同年龄段患儿术前镇静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患儿,年龄1~6岁,ASA分级Ⅰ级,术前父母分离焦虑量表(PSAS)评分≥3分。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1岁≤年龄<4岁低龄组(L组)和4岁≤年龄<6岁高龄组(H组)。每组首例患儿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剂量为0.5 mg/kg,根据PSAS评分确定下一例给药剂量,若上一例患儿PSAS评分≥3分则下一例调高剂量;若上一例患儿PSAS评分<3分则下一例调低剂量,相邻剂量梯度为0.1 mg/kg,直到出现7个转折点结束试验。采用Probit法计算艾司氯胺酮术前镇静ED50及其95%置信区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儿54例,L组26例,H组28例。L组和H组艾司氯胺酮用于患儿术前镇静ED50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0.413(0.314~0.530) mg/kg和0.282(0.252~0.318) mg/kg。与L组比较,H组ED50降低(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用于1岁≤年龄<4岁患儿术前镇静ED50为0.413 mg/kg,用于4岁≤年龄<6岁患儿ED50为0.282 mg/kg,随年龄增大艾司氯胺酮术前镇静效力增强。

  • 标签: 氯胺酮 儿童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清醒镇静 手术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七氟烷麻醉6 h对新生期大鼠脑电监测癫痫波及远期行为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健康新生4~6 d SD大鼠141只(雄性66只,雌性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大组(每组雄性22只,雌性25只)。对照组:正常笼内喂养,不接受麻醉;七氟烷组:仅接受2.1%七氟烷麻醉6 h; NKCC1阻断剂组:2.1%七氟烷麻醉前30 min接受腹腔注射1.82 mg/kg布美他尼。其中对照组在七氟烷组与NKCC1阻断剂组动物接受药物干预同一时间接受同等剂量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皮下注射,以排除溶媒引起影响。麻醉完成后进行苏醒,观察30 min后继续笼内正常母乳喂养。其中一部分新生大鼠养至9~11 d接受皮层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监测;其余大鼠养至60 d、70 d时分别进行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 maze,EPM)和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实验。结果EEG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较,七氟烷组雄性大鼠EEG中癫痫波出现次数增多[(0.429±0.787)次,( 1.571±0.787)次;t=2.753,P<0.01],单个癫痫波平均时长增多[(1.575±2.349)s,( 6.392±3.374)s;t=3.880,P<0.01],总时长明显升高[(1.800±3.617)s,(10.957±6.028)s;t=3.929,P<0.01],差异统计学意义;与七氟烷组相比较,NKCC1阻断剂组雄性大鼠EEG中癫痫波出现次数减少,单个癫痫波平均时长减少,总时长明显缩短,均差异统计学意义[(0.286±0.756)次,( 0.925±1.733)s,( 1.043±2.759)s;t=3.097,4.404,4.254,均P<0.01]。三组雌性大鼠之间比较,各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雌雄大鼠间比较:七氟烷组雌性大鼠与雄性大鼠相比较,雌性大鼠七氟烷组平均时长减少[(6.392±3.374)s,(2.515±2.992)s;t=3.044,P<0.01],总时长缩短[(10.957±6.028)s,(3.270±5.883)s;t=2.626,P<0.01],差异统计学意义。行为学结果中,雄性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较,七氟烷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PPI实验中惊吓反应明显降低(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与七氟烷组相比较,NKCC1阻断剂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PPI实验中惊吓反应明显增加(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雌性大鼠:各组变化趋势与雄性大鼠相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雄之间比较:与雄性大鼠七氟烷组相比较,雌性大鼠七氟烷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较长(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麻醉6 h可以明显增加雄性新生大鼠EEG中癫痫波产生,引发成年后雄性大鼠行为学异常,其机制可能与NKCC1相关;雄性大鼠脑神经发育更容易受到七氟烷麻醉负面影响。

  • 标签: 七氟烷 新生期麻醉 布美他尼 性别 脑电波 行为学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下丘脑芳香化酶在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中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新生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5日龄,体重10~1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福美司坦+七氟烷组(F组)。监测新生大鼠皮层脑电图(EEG),30 min后F组皮下注射福美司坦2 mg/kg,C组和S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皮下给药后30 min时S组和F组吸入6%七氟烷麻醉诱导3 min,随后调整为2.1%麻醉维持57 min。记录七氟烷麻醉期间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单次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EEG记录结束后剖腹,左心室穿刺取血行血气分析及ELISA法检测皮质酮水平;取脑组织,冰块上迅速分离下丘脑,采用PCR法检测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Na+-K+-2Cl-共同转运体1(NKCC1) mRNA和Na+-K+共同转运体2(KCC2) mRNA表达。结果C组未见癫痫波。与C组比较,S组和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延长,发作次数增加,血清皮质酮浓度升高,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上调,NKCC1/KCC2 mRNA比值升高(P<0.05);与S组比较,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血清皮质酮浓度降低,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下调,NKCC1/KCC2 mRNA比值下降(P<0.05)。结论下丘脑芳香化酶表达上调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发生过程。

  • 标签: 芳香酶 下丘脑 麻醉药,吸入 动物,新生 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