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 针对框架结构外部施工在无其他安全保护措施 ,搭设可移动悬挑操作平台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物理治疗对轻度脊柱侧弯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在改善脊柱功能和姿势矫正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于2024年1月至2024年7月在我院进行。研究共纳入60例轻度脊柱侧弯患者,年龄范围为12至18岁,均符合Cobb角5°至20°的诊断标准。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为期6个月的物理治疗,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干预。物理治疗包括姿势矫正训练、肌肉强化练习及脊柱动态稳定性训练。通过Cobb角、脊柱姿态评估量表和患者主观症状评分对治疗前后效果进行比较。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物理治疗的患者Cobb角平均减少了3.5°(治疗前14.6°±3.2°,治疗后11.1°±2.8°),而对照组患者的Cobb角平均减少了1.2°(治疗前14.3°±3.4°,治疗后13.1°±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物理治疗组的患者在姿态评估量表评分(治疗前45.2±5.8,治疗后55.7±6.3)和主观症状评分(治疗前6.8±1.2,治疗后3.5±0.9)上均有显著改善(P<0.01)。物理治疗在控制轻度脊柱侧弯的进展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结论:物理治疗对轻度脊柱侧弯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减缓脊柱侧弯的进展,并改善患者的姿态和生活质量。建议在轻度脊柱侧弯的早期干预中考虑物理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50例,将入院编号为奇数者纳入对照组,将入院编号为偶数者纳入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一般手术资料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6.00%,24/25)高于对照组(76.00%,19/25),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4/25)低于对照组(24.00%,6/25),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对四肢骨折患者的疗效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更能降低患者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胆管扫查辅助分站系统,以期辅助医师学习多站成像技术,提高操作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武汉协和医院2016年5月—2020年10月522例EUS视频资料,基于视频截取图像,获得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3 000张白光胃镜、31 003张超声胃镜图像和来自武汉协和医院的799张超声胃镜图像,用于EUS胆管扫查系统的模型训练和模型测试。模型包括:白光胃镜图像过滤模型,标准站图像与非标准站图像区分模型和EUS胆管扫查标准图像分站模型,用以将标准图像分为肝窗、胃窗、球窗、降窗。然后从测试集中随机抽取110张图像进行人机大赛,比较专家、高级内镜医师与人工智能模型对胆管扫查多站成像每个站点识别的准确度。结果白光胃镜图像过滤模型准确率为100.00%(1 200/1 200),标准站图像与非标准站图像区分模型准确率为93.36%(2 938/3 147),EUS胆管扫查标准图像分站模型在内部测试集中各分类的准确率分别为肝窗97.23%(1 687/1 735),胃窗96.89%(1 681/1 735),球窗98.73%(1 713/1 735),降窗97.18%(1 686/1 735);外部测试集中准确率分别为肝窗89.61%(716/799),胃窗92.74%(741/799),球窗90.11%(720/799),降窗92.24%(737/799)。人机大赛中,模型分站的正确率为89.09%(98/110),高于内镜医师[85.45%(94/110),74.55%(82/110),85.45%(94/110)],接近专家水平[92.73%(102/110),90.00%(99/110)]。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EUS胆管扫查系统,可以较为准确地实时辅助内镜医师进行标准多站扫查,提高EUS完整性及操作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内镜腔镜序贯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方法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接受的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中,抽取80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40例。分别对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方式治疗和内镜腔镜序贯治疗方式,并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术后血淀粉酶、白细胞恢复时间与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除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外,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情况和患者术后血淀粉酶、白细胞恢复时间与术后并发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腔镜序贯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手术创伤小,恢复速度快,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声内镜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MT)诊断系统,为诊断SMT提供帮助。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15日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超声内镜检查术(EUS)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245例经病理诊断证实的SMT患者,共收集3 400张EUS图像。选取2 722张EUS图像用于训练病灶分割模型,2 209张图像用于训练胃肠道间质瘤与平滑肌瘤病灶分类模型;分别选取283、191张图像作为独立测试集对病灶分割和分类模型进行评估;选取30张EUS图像作为独立数据集进行人机比赛以比较病灶分类模型与6名内镜医师的病灶分类准确度。采用交并比和Dice系数等指标评估病灶分割模型性能,采用准确度评估病灶分类模型性能。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灶分割模型的平均交并比为0.754,Dice系数为0.835,精确率、召回率和F1指数分别为95.2%、98.9%和97.0%。在病灶分割的基础上,病灶分类模型的准确度由未分割时的70.2%提高至92.1%。人机比赛结果显示,分类模型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平滑肌瘤的准确度为86.7%(26/30),优于6名内镜医师中的4名医师[分别为56.7%(17/30)、56.7%(17/30)、53.3%(16/30)、60.0%(1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1、7.36、8.10、6.13,均P<0.05);另2名医师的分类准确度分别为76.7%(23/30)、73.3%(22/30),与模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该系统在将来有望用于超声内镜下SMT的辅助诊断,为后续治疗决策的选择提供有力依据。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 120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60 例。观察组采用 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对照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观察其术后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 组预后良好率 8 5.00 %,预后不良 15. 00 %;对照 组预后良好率 8 6.67 %,预后不良 1 3.33 %,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及预后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 组和对照 组发生动脉瘤再破、感染、脑积水、血管痉挛和腰椎穿刺术不良反应的几率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 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高于对照 组,医疗费用低于对照 组,两组患者手术平均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可有效减少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改善疾病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内前列腺突出度(IPP)在基层医院前列腺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龙川县中医院泌尿外科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5例前列腺增生并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TUR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IPP<5 mm组及IPP≥5 mm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RU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指标的差异。结果IPP≥5 mm组患者术前平均Qmax较IPP<5 mm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P≥5 mm组患者术前平均IPSS评分及平均RUV均较IPP<5 mm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IPSS评分以及RUV、Qmax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IPP≥5 mm组患者,术后Qmax提升幅度、RUV减少量、IPSS评分下降范围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PH患者的临床症状、RUV与IPP长度呈正相关,Qmax则与IPP长度呈负相关,IPP≥5 mm的BPH患者手术疗效更显著。IPP操作简便且廉价,患者接受程度高,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远端Müller分型C2、C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58例股骨远端Müller分型C2、C3型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单切口锁定钢板组(A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为(50.6±12.9)岁。双切口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组(B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为(53.5±13.0)岁。单切口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组(C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为(48.1±12.2)岁。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等。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随访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96.7±16.4)、(101.9±16.5)min]和术中出血量[(237.8±47.5)、(253.6±46.6)mL]显著少于B组患者[(114.9±20.1)min、(290.1±60.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6.9±1.6)、(6.6±1.7)个月]显著短于A组患者[(8.4±1.9)个月],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91.7°±16.7°、90.9°±14.4°)显著大于A组患者(78.8°±14.4°),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77.8%(14/18)、73.7%(14/19)]显著高于A组患者[57.1%(1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股骨远端前外侧切口外侧应用锁定钢板、前侧附加重建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远端Müller分型C2、C3型骨折,固定坚强、对周围软组织损伤相对较小,兼具单切口锁定钢板和双切口内外侧锁定钢板固定的优点,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Ⅲ期可复型Kummell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Ⅲ期可复型Ku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25例,年龄(71.8±6.7)岁(范围:61~86岁)。损伤节段:T10 1例,T11 8例,T12 13例,L1 7例,L2 2例,L3 1例。患者术前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均为D级。术前均行脊柱X线、CT、MRI及骨密度检查。所有患者术中先行体位复位,再行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髋部骨密度;测量手术前后受累节段后凸Cobb角、病椎前缘高度、矢状位椎管前后径、横断面椎管前后径、横断面椎管面积。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1.3±16.9)min(范围:95~180 min),出血量(82.5±27.1)ml(范围:50~150 ml),住院时间(8.3±2.4)d(范围:5~14 d)。患者术后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3 d的矢状位椎管前后径、横断面椎管前后径、横断面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值均<0.05)。受累节段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35.2±7.6)°降至术后12个月的(4.3±1.7)°(t=22.630,P<0.01)。病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4.3±1.0)mm升至术后12个月的(16.9±2.5)mm(t=-25.845,P<0.01)。术后12个月患者髋部骨密度T值为-(2.2±0.6),较术前的-(2.8±0.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40,P<0.01)。截至末次随访,2例患者发生远端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无新发椎体骨折,ASIA脊髓损伤分级均恢复至E级。结论结合体位复位,行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Ⅲ期可复型Kummell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重建病椎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追加外科手术的淋巴结转移和残留癌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9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接受ESD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42例早期胃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为5∶1,平均年龄62岁(32~82岁)。主要研究指标为淋巴结转移风险和残留癌风险,次要研究指标为3年、5年总体生存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转移和残留癌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45.3,95%CI:3.762~546.250,P=0.003)、侵犯深度(OR:3.965,95%CI:1.1019~15.432,P=0.047)、组织学类型(OR:9.455,95%CI:0.946~94.482,P=0.049)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浸润形式(OR:10.675,95%CI:1.840~61.932,P=0.008)和水平切缘(OR:9.341,95%CI:1.470~59.346,P=0.018)是影响残留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显示:男性,肿瘤侵犯至T1b-SM1,病理类型为未分化型;以及女性,肿瘤侵犯至T1b-SM2,无论病理类型,均出现淋巴结转移。当水平切缘阳性,无论浸润形式如何;以及浸润形式为INF-c,无论水平切缘如何,均出现残留癌。生存分析显示:无淋巴结转移者3年(100%比60%,P<0.001)和5年总体生存率(100%比25%,P<0.001)均优于合并淋巴结转移者;无残留癌者3年(100%比80%)和5年总体生存率(100%比62.5%)显著优于有残留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性别、侵犯深度、组织学类型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浸润形式和水平切缘是影响残留癌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无淋巴结转移和无残留癌的早期胃癌患者远期生存率优于伴有淋巴结转移以及残留癌出现的患者。因此,对于早期胃癌患者来说,ES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是部分患者需要依据具体情况追加外科手术以期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