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辽宁地区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的主要病原学构成并对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A CV-A)组6型(CV-A6)和10型(CV-A10)进行基因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做好HFMD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年辽宁地区的4 744份临床标本进行肠道病毒的核酸检测,选择核酸阳性的688份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鉴定,对6株CV-A6和10株CV-A10进行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其分子特征分析。结果发病者以1~4岁幼儿为主,高发为7~8月份。4 744份HFMD临床标本中检测到核酸阳性标本3 161份,阳性率66.63%,以除EV71和CA16以外的其他肠道病毒为主(86.68%)。2018年辽宁省分离到的病毒株以CV-A6为主。序列分析显示,CV-A6的流行株属于D3亚群,CV-A10的流行株C基因型。结论辽宁省HFMD发病人群主要以1~4岁幼儿为主,夏季为高发季节,CV-A6是2018年辽宁省HFMD病原的主要流行性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痣样黑素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20年西京皮肤医院诊断的3例痣样黑素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3例痣样黑素瘤患者中,女2例,男1例,皮损初始表现为黑斑、丘疹。2例在手术切除后皮疹复发增大成斑块或新发结节样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及真皮内上皮样黑素细胞增生,细胞有异型性,部分细胞核深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皮损内瘤细胞Melan-A、S100表达阳性;HMB45在真皮瘤细胞内弥漫阳性,局部阴性;Ki67增殖指数升高,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活跃。结论痣样黑素瘤易误诊为色素痣或脂溢性角化病;对于组织学诊断为色素痣,但临床出现复发或者转移的患者,需高度警惕痣样黑素瘤的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病原学检测结果与声门下吸引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7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机械通气患者394例,参考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机械通气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7例。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检测病原菌类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方法分析声门下吸引术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间关系。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53例、发生率13.45%;共检出病原菌17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0株、占80.92%,革兰阳性菌33株、占19.08%。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6例、占3.05%,高于对照组的47例、占23.86%(χ2=5.884,P=0.031<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声门下吸引术是防控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效果良好且病原学检测并未出现真菌感染,因此结果较为理想;与医院采取声门下吸引术密不可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符合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APASL-ACLF)诊断标准的老年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168例,选取同期非老年HBV-ACLF患者176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其基线及进展情况;同时将老年组根据是否进展至欧洲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EASL-ACLF)诊断标准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记录其基线及进展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老年HBV-ACLF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非老年HBV-ACLF患者比较,老年患者更容易进展至EASL-ACLF诊断标准,病死率更高;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动脉血乳酸(HR=1.77,95%CI:1.36~2.30,P<0.01)、继发院内感染(HR=13.90,95%CI:3.73~51.87,P<0.01)、总胆红素最大变化速率(HR=1.08,95%CI:1.01~1.15,P=0.04)、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最大变化速率(HR=4.06,95%CI:1.53~10.77,P=0.01)以及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分(CLIF-SOFA)最大变化速率(HR=12.74,95%CI:2.46~66.08,P<0.01)是老年HBV-ACLF患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HBV-ACLF与非老年HBV-ACLF患者比较,病情更易进展,病死率更高,应尽早识别危险因素,尽快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降低其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骨骺损伤的大鼠模型中生长板形态学变化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12,13动态变化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将40只4周龄SD大鼠(110~140 g)随机分为5组,对每只大鼠的右侧胫骨造成骨骺损伤,分别于损伤后1、7、14、28、42 d取材,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损伤后大鼠双侧胫骨长度的变化,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损伤后胫骨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BMP-12,13在RNA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MP-12,13在胫骨生长板中的表达分布及变化,最后通过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U)染色检测骨骺损伤后生长板软骨细胞增殖速度的改变。结果在骨骺损伤后可以观察到典型的损伤修复过程,并且第14天观察到生长板内骨桥的形成;在第14、28、42天,损伤侧肢体的长度明显短于正常对照组肢体;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生长板中的BMP-12表达在第1天(P=0.037)和第42天(P=0.026)显著升高,但在第7天(P=0.004)、第14天(P<0.001)和第28天(P=0.026)显著下降,BMP-13的表达在损伤后第1天显著增加(P=0.037),但在第42天显著下降(P=0.02);在损伤后42 d,实验组生长板EdU阳性软骨细胞的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骨(P=0.011)。结论骨骺损伤早期BMP-12,13表达变化表明其参与骨桥形成,这将对骨骺损伤后肢体短缩和畸形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细节护理实施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淋巴瘤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的淋巴癌患者设置为样本来开展此次研究,设置例数为80例,随机做有效分组处理,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其中常规组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的40例患者则采用细节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淋巴瘤患者来说,应在其术后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止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效果明显。
简介:本文通过对近十二年来"同均三宫"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除介绍一均不只三宫、均调二层说、调式基因论等代表性观点外,还对部分学者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如:三种音阶记谱的选择非随意性、《雨不洒花花不红》为A宫下徵音阶商煞无误,同时笔者对童忠良先生的谱例也提出修改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临床护士对生命体征监测的态度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20年5—7月选取聊城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生命体征监测态度量表、中文版任务负荷指数量表(NASA-TLX)对其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回收问卷747份,有效问卷7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5%。结果721名临床护士生命体征监测态度总分为(56.48±6.72)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科室、工作负荷是临床护士生命体征监测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临床护士对生命监测态度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可从人力资源分配等方面着手,减轻临床护士工作负荷,鼓励临床护士及时、正确地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早期识别患者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