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无创呼吸机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自2010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左心衰病患。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进行强心、利尿以及扩血管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无创呼吸机(BiPAP)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左心衰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对比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实施无创呼吸机(BiPAP)治疗具有显著优越性,改善了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以及心率等,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年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 CS)患者右向左分流(right to left shunt, RLS)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病灶模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CS患者。根据头部MRI检查结果分为多发性梗死组与单发性梗死组。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资料、DWI病灶特征以及RLS和分流量。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LS及分流量与DWI病灶模式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青年CS患者90例。其中,男性61例(67.8%),年龄(39.87±3.49)岁。多发性梗死组44例(48.9%),单发性梗死组46例(51.1%)。与单发性梗死组相比,多发性梗死组RLS检出率显著更高(P<0.05),梗死灶多见于皮质-皮质下(P<0.05),而且更多为小梗死灶(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质-皮质下病灶(优势比6.875,95%可信区间1.917~24.649;P=0.003)以及存在RLS(优势比2.631,95%可信区间1.006~6.879;P=0.049)与青年CS患者存在多发性梗死独立相关,而RLS分流量则不然。结论合并RLS的青年CS患者多为多发性梗死。RLS与青年CS患者多发性梗死独立相关,而RLS分流量则不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伴皮质下缺血性抑郁(SID)患者脑灰质体积及分数低频振幅(fALFF)的变化及其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CSVD患者87例,分别对其进行认知功能和情绪评估、磁共振扫描及BDNF基因检测;根据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将CSVD患者分为CSVD伴SID组(CSVD-SD,GDS评分>10分)和CSVD非抑郁组(CSVD-ND,GDS评分≤10分);利用脑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扫描数据进行脑灰质体积及fALFF计算,分析SID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BDNF基因多态性的关联,以及诊断-基因交互作用对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CSVD-SID组患者灰质体积在后默认网络(pDMN)脑区(如后扣带回、楔前叶)及左侧颞中回脑区显著增加。脑灰质体积的遗传主效应及诊断主效应均不显著,但CSVD-SID诊断与BDNF基因型在楔叶(F=25.50,P<0.001)、楔前叶(F=13.61,P<0.001)及小脑(F=17.23,P<0.001)存在交互作用。在脑功能方面,与CSVD-ND组相比,CSVD-SID患者在额上回脑区fALFF值显著增加(0.363±0.648与-0.427±0.514,簇大小=48体素,t=5.63,P<0.001)。fALFF的遗传及诊断主效应均不显著,且CSVD-SID诊断与BDNF基因无明显交互作用。结论CSVD-SID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灰质体积及fALFF增加,以pDMN和额叶脑区为著,且仅在脑灰质体积方面,CSVD-SID诊断与BDNF基因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