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2岁男性患者,因腹泻1年,发现前纵隔占位4个月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每天6~8次水样便,伴乏力、里急后重,体质量下降20 kg。胸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部查体可闻及肠鸣音活跃。胸部增强CT检查显示前纵隔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肿物穿刺病理结果提示为胸腺瘤。肠镜检查显示小肠黏膜绒毛感不明显,病理提示小肠黏膜显慢性炎症,绒毛钝缩,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减少;结肠黏膜光滑,显光亮,病理提示结肠黏膜显慢性炎症,隐窝杯状细胞减少,部分区可见较多凋亡小体;倾向于自身免疫肠病。2019年10月在全麻下行胸骨正中劈开前纵隔肿物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及受累组织,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B1型胸腺瘤。术后第10天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并在术后2周内症状迅速恶化,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加快、呼吸急促,TNI、BNP、CK-MB和LDH水平显著升高。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0.35。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并行激素冲击治疗。术后3个月,患者脱离呼吸机,无呼吸困难,左心室射血分数恢复至0.55,大便正常,TNI、BNP、CK-MB和LDH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复线索暴露治疗联合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急性脱瘾后酒依赖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的男性酒依赖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区组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控制急性期酒精戒断症状后,试验组给予线索暴露治疗及生物反馈训练12次,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和一般的心理支持,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可视渴求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饮酒迫促量表(Alcohol Urge Questionnaire,AUQ)评估患者对酒的心理渴求。2组患者治疗4周后出院,并于出院后4周末、8周末、12周末、24周末、52周末进行随访,分析2组复饮率、累计戒酒持续时间、首次复饮间隔天数、复饮后饮酒频率及日均饮酒量,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VAS减分值[2.10(0.33,2.78)分与0.60(-0.30,1.70)分]、AUQ减分值[3.00(1.00,6.00)分与1.00(-2.00,4.00)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0,P=0.001;Z=-3.02,P=0.003)。治疗后4周末随访结果显示,试验组较对照组复饮率低(30.0%与54.2%,χ²=7.17,P=0.007),首次复饮间隔天数长[52.5(26.0,208.5) d与21.0(5.0,183.0)d,Z=-2.50,P=0.013]。随访52周末总的日均饮酒量(标准杯)试验组较对照组少(11.0±8.5与15.2±8.6,t=-2.69,P=0.008)。结论反复线索暴露治疗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可以降低急性脱瘾后酒依赖患者的心理渴求,进一步降低治疗后4周的复饮率,远期(治疗后1年)的复饮率没有明显降低,但是可以延长首次复饮间隔天数及降低日均饮酒量。

  • 标签: 行为, 成瘾 酒依赖 线索暴露 复发 生物反馈,心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恶病质状态癌痛患者疼痛情况及应用羟考酮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山东省泰安市肿瘤防治院就诊的136例不同恶病质状态癌痛患者资料,其中,中重度癌痛108例,使用羟考酮缓释片治疗84例。比较恶病质前期、恶病质期及恶病质难治期患者数字评分法(NRS)疼痛分级、止痛药物剂量、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差异及其与羟考酮剂量的关系。结果恶病质期和恶病质难治期癌痛患者NRS评分、应用高剂量阿片类药物者比例、重度癌痛发生率、难治癌痛发生率均高于恶病质前期患者[(5.82±1.69)分、(6.60±1.59)分比(4.19±1.66)分,11.76%(4/34)、20.00%(7/35)比2.99%(2/67),26.47%(9/34)、62.86%(22/35)比8.96 %(6/67),17.65%(6/34)、28.57%(10/35)比5.97 %(4/67);均P<0.05];恶病质期及恶病质难治期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高于恶病质前期患者[32.14%(9/28)、48.00%(12/25)比12.90%(4/31),P<0.05]。不同恶病质分期患者中,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者间羟考酮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恶病质与恶病质难治期癌痛患者疼痛程度高于恶病质前期患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可能受恶病质分期影响,与羟考酮剂量无关。

  • 标签: 肿瘤 恶病质 疼痛 羟考酮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胰岛素泵在临床治疗急诊科危重患者应激高血糖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方法选取50例于2016年1月~12月至本院急诊科就诊的非糖尿病应激高血糖危重病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将血糖控制目标定为7~10mmol/L。就两组患者之间的血糖达标时间、住院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胰岛素平均日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在病死率上的比较差异并不明显(P>0.05)。结论胰岛素泵在临床应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应激高血糖时十分有效,既可缩短血糖达标时间与住院时间,还可减少患者胰岛素的平均日用量,同时也可起到降低低血糖发生率的目的。

  • 标签: 胰岛素泵 应激性高血糖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多态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至2019年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住院、接受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标准化治疗且进行了氯吡格雷吸收/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检测的ACS患者病历资料和随访记录,根据患者治疗1年内是否出现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脑梗死等血栓相关事件将患者分为血栓事件组及非血栓事件组,对比2组患者年龄、性别、烟酒嗜好、基础疾病、并用药物及氯吡格雷吸收/代谢相关等位基因等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342例患者纳入分析,男性274例,女性68例,年龄(58±9)岁,78例(22.8%)发生血栓事件。血栓事件组与非血栓事件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并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占比、细胞色素P450(CYP)2C19*3、对氧磷酶-1基因Q192R及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B1基因C3435T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血栓事件组患者体重指数(BMI)、CYP2C19*2 GG型及CYP2C19*17 CT型患者的比例低于非血栓事件组(均P<0.05),并用质子泵抑制剂患者和CYP2C19*17 CC型患者的比例高于非血栓事件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BMI(OR=0.915,95%CI:0.847~0.989,P=0.026)、CYP2C19*2 GG型(OR=0,95%CI:0~0.008,P<0.001)及GA型(OR=0.028,95%CI:0.003~0.296,P=0.003)是氯吡格雷治疗后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CYP2C19*17 CC型(OR=2 856.665,95%CI:87.337~93 436.810,P<0.001)是氯吡格雷治疗后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YP2C19*2和CYP2C19*17突变是ACS患者氯吡格雷疗效和治疗后血栓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多态性,基因 氯吡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