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导管高流量氧疗(HFNC)在儿童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1~14岁符合纳入标准的153例急性呼吸衰竭患儿。HFNC成功定义为治疗过程中未升级为有创机械通气并成功撤离HFNC,HFNC失败定义为需要升级为有创机械通气。HFNC设置流量2 L/(kg·min)(最大≤60 L/min),吸入氧浓度(FiO2)0.30~1.00,维持经皮氧饱和度(SpO2) 0.94~0.97。观察成功组和失败组在应用HFNC前及应用后1、6、12、24、48 h及超过48 h撤机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SpO2、PaO2/FiO2等指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²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呼吸相关临床参数预测HFNC治疗成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53例患儿中男70例、女83例,HFNC成功组131例(85.6%),失败组22例(14.4%)。成功组HFNC时间为57(38, 95)h,起始治疗和全部撤机时PaO2/FiO2分别为187 (170, 212) mmHg(1 mmHg=0.133 kPa)和280 (262, 292) mmHg。失败组HFNC时间为19 (9, 49) h,起始与全部撤机时PaO2/FiO2分别为176 (171, 189) mmHg和 159 (156, 161) mmHg。初始使用HFNC成功组与失败组PaO2/FiO2比较,HFNC后1 h[196(182, 211)比174(160, 178)mmHg, Z=-5.105, P<0.01]、6 h[213(203, 220)比168(157, 170)mmHg, Z=-6.772, P<0.01]、12 h[226(180, 261)比165(161, 170)mmHg, Z=-4.308, P<0.01]、24 h[229(195, 259)比165(161, 170)mmHg, Z=-4.609, P<0.01]、48 h[249(216, 273)比163(158, 169) mmHg, Z=-4.628, P<0.01]及超过48 h撤机时[277(268, 283)比157(154, 158) mmHg, Z=-3.512,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始使用HFNC成功组和失败组PaO2在应用后1 h[73.7(71.0, 76.7)比70.0(66.2, 71.2)mmHg, Z=-4.587, P<0.01]、6 h[79.0(75.0, 82.0)比71.0(62.0, 72.0)mmHg, Z=-5.954,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功组和失败组SpO2在应用后1 h[0.96(0.95, 0.96)比0.94(0.92, 0.94), Z=-4.812, P<0.01]、6 h[0.96(0.95, 0.97)比0.94(0.91, 0.95), Z=-5.024,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HFNC>48 h撤机时PaO2[88.0(81.7, 95.0)比63.7(63.3, 66.0) mmHg, Z=-3.032, P<0.01]、SpO2[0.96(0.94, 0.98)比0.91(0.90, 0.92), Z=-3.957,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失败组主要并发症为肺不张1例、气胸1例。HFNC作为拔管后序贯氧疗79例,均获得成功。通过ROC曲线分析HFNC应用成功多因素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显示HFNC撤机PaO2/FiO2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90,最佳截断值为232 mmHg,95%CI为0.970~1.000(P<0.01)。结论HFNC可作为PICU儿童轻、中度呼吸衰竭的呼吸支持措施,也可作为有创呼吸机撤离后的序贯氧疗。撤机时PaO2/FiO2为评估HFNC应用成功的最优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用于建立儿童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作用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完成的66例非心脏手术ECMO支持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一般情况、ECMO支持模式、动静脉插管类型与尺寸、置管方式、操作时间和置管并发症等。根据置管方式分为经皮穿刺置管组与外科切开置管组,比较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置管操作时间、ECMO支持时间、ECMO撤机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等。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66例患儿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44.5(12.0,83.5)月龄,体重15.0(10.0,25.0)kg。床旁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21例(32%),成功20例(95%),1例穿刺失败改为外科切开置管。最终经皮穿刺置管组20例,年龄70.5(23.8,109.5)月龄,体重23.2(13.6,37.0)kg。经皮穿刺置管组置管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外科切开血管置管组[26.0(23.3,30.3)比57.0(53.8,64.0)min,Z=6.31,P<0.001]。经皮穿刺置管组ECMO起始模式为静脉-动脉(VA)10例、静脉-静脉(VV)10例。ECMO静脉导管为10~19 F,动脉导管为8~17 F。VV-ECMO为右侧颈内静脉和右侧股静脉置管;VA-ECMO为右侧颈内静脉或右侧股静脉和左侧股动脉置管。经皮穿刺置管组中1例并发上腔静脉穿孔,无导管相关感染。结论在技术条件熟练的ECMO中心,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建立ECMO的成功率与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性血浆置换(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TPE)在辅助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MG患儿,经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等治疗效果不良基础上进行TPE治疗,血浆置换量为50~70 mL/(kg·次),每例2~3次。比较TPE前后临床症状与抗乙酰胆碱抗体(AChR-Ab)水平变化。结果共收治MG患儿7例,其中全身型4例(肌无力危象合并呼吸衰竭1例),眼肌型3例。AChR-Ab从TPE前1.66(0.99,3.33)nmol/L下降至0.66(0.40,10.97)nmol/L(Z=-2.545,P=0.011),下降50.55%。7例患儿出院时肌无力、眼睑下垂症状部分或完全缓解。TPE前后循环免疫复合物、补体C3及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水平无显著变化(均P>0.05)。TPE过程中血浆过敏2例,低血压1例,处理后恢复。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TPE前后分别为1.90(1.40,2.40) g/L和1.10(1.00,1.30) g/L(Z=-3.092,P=0.002)。结论TPE可降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MG患儿的AChR-Ab水平,缓解肌无力症状,是MG患儿可选治疗措施。TPE时应注意纤维蛋白原降低等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性血浆置换(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TPE)在辅助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MG患儿,经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等治疗效果不良基础上进行TPE治疗,血浆置换量为50~70 mL/(kg·次),每例2~3次。比较TPE前后临床症状与抗乙酰胆碱抗体(AChR-Ab)水平变化。结果共收治MG患儿7例,其中全身型4例(肌无力危象合并呼吸衰竭1例),眼肌型3例。AChR-Ab从TPE前1.66(0.99,3.33)nmol/L下降至0.66(0.40,10.97)nmol/L(Z=-2.545,P=0.011),下降50.55%。7例患儿出院时肌无力、眼睑下垂症状部分或完全缓解。TPE前后循环免疫复合物、补体C3及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水平无显著变化(均P>0.05)。TPE过程中血浆过敏2例,低血压1例,处理后恢复。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TPE前后分别为1.90(1.40,2.40) g/L和1.10(1.00,1.30) g/L(Z=-3.092,P=0.002)。结论TPE可降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MG患儿的AChR-Ab水平,缓解肌无力症状,是MG患儿可选治疗措施。TPE时应注意纤维蛋白原降低等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重症免疫性脑炎(AE)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和脑电图变化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重症AE,分析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AE患儿合计27例,其中女性18例(66.7%)。首次发病年龄为(7.9±3.2)岁,18例(66.7%)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主要前驱症状:发热(77.8%)、头痛(40.7%)和呕吐(44.4%)。神经系统症状:癫痫发作(88.9%)、精神行为异常(81.5%)、言语障碍(70.4%)、运动障碍(70.4%)等。脑电图表现痫性放电和慢波活动。头颅MRI主要在T2加权和FLAIR序列侧脑室后角异常信号。主要合并症包括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SE)、心血管功能障碍、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和急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等。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机械通气持续时间19.8 (14.8, 29.1) d。一线治疗包括甲基泼尼松龙、静脉人丙种球蛋白(IVIG)和血浆置换(TPE),其中18例予甲基泼尼松龙[10~30 mg/(kg·d), 3~5 d] +IVIG(2 g/kg,分2 d)+TPE治疗,1例予甲基泼尼松龙[10~30 mg/(kg·d), 3~5 d] +TPE治疗,8例甲基泼尼松龙[10~30 mg/(kg·d), 3~5 d] + IVIG(2 g/kg,分2 d);序贯治疗予甲基泼尼松龙1~2 mg/(kg·d),3~6月逐渐减停。出院时16例(59.3%)存在神经系统损害:运动障碍8例,言语障碍5例,精神行为异常5例等。结论儿童重症AE多数为抗NMDAR脑炎,首发神经系统症状以癫痫发作为主,主要器官功能障碍包括RSE、急性颅高压综合征、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和心血管功能障碍。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单纯黄斑格栅激光光凝及二者联合治疗对弥漫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将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弥漫型DME 74例(82眼)分为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组(A组,31眼)、单纯黄斑格栅激光光凝组(B组,24眼)和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光凝组(C组,27眼)。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FFA及注射次数。结果治疗后A组和C组BCVA及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B组治疗后BCVA无改善;B组CMT治疗后1个月无改善,治疗后3及6个月CMT下降(P<0.05)。治疗后BCVA及CMT的改善程度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优于B组(P<0.05)。治疗后6个月FFA改善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内康柏西普平均注射次数C组少于A组(P=0.001)。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激光光凝与单纯康柏西普注射治疗弥漫型DME效果相近,均优于单纯黄斑格栅激光光凝;黄斑格栅激光光凝可减少康柏西普注射次数。
简介:【摘要】目的:加减参芪地黄汤用于气阴两虚型狼疮性肾炎治疗中的疗效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类型对比探究实验,实验时间2018.4-2021.12,实验对象我院治疗的76例气阴两虚型狼疮性肾炎患者,并且按照对比实验要求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临床治疗中均实施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加减参芪地黄汤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疾病疗效。结果:两组气阴两虚型狼疮性肾炎患者在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SLEDAI指数和VEGF 指数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经过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实验组气阴两虚型狼疮性肾炎患者理化指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气阴两虚型狼疮性肾炎患者疾病治疗中,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加减参芪地黄汤,能够增强患者疾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及对中医证候评分影响价值。方法:2019.01~2021.12为研究时间,8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为研究数据,随机化简单分组,用药方案比较,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对照组/40(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40(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对比患者(1)肾功能数据;(2)中医证候评分。结果: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肾功能数据、中医证候评分有显著优化趋势,(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可积极改善患者肾功能指标以及中医证候评分,有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肾康注射液联合复方α-酮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价值。方法:在2018.01~2021.09期间,60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样本,中心随机系统分组,探讨治疗方法,分析其临床应用疗效,常规组/30(对症治疗),实验组/30(肾康注射液联合复方α-酮酸治疗),对比患者(1)生化指标;(2)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比常规组,实验组患者生化指标改善意义显著,(P<0.05);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肾康注射液联合复方α-酮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可积极改善患者生化指标水平,同时安全可靠,有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