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程后期以感染性胰腺坏死为主第2次"死亡高峰"临床治疗重要挑战。外科医师对感染性胰腺坏死干预指征、时机、策略及方式掌控尤为重要,对其早期预测与识别、术后管理与协作也需不断加强。目前,感染性胰腺坏死外科干预呈现微创化、阶段化、多学科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特点,临床医师不仅应建立以疾病为中心综合治疗体系,还应重视SAP非感染性局部并发,防患于未然。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就目前SAP局部并发外科干预临床实践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SAP患者后期整体治愈率。

  • 标签: 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局部并发症 外科干预 策略
  • 简介:摘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一类起源于胰腺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较高异质性潜在恶性肿瘤,有较好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外科手术治疗被认为最重要且唯一可治愈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方式,但治疗策略上仍存在诸多争议,不但要充分评估肿瘤性质、体积、位置、数量、有无周围器官及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同时还要综合考虑胰腺手术风险和患者自身条件。现就近年来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进展做一述评。

  • 标签: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外科治疗 胰腺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胆囊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方法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中国10个省市15家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3 528例胆囊患者资料。男性1 345例(38.12%),女性2 183例(61.88%);初诊年龄(63.7±10.8)岁(范围:26~99岁)。其中0~Ⅰ期213例(6.04%),Ⅱ~Ⅲ期1 059例(30.02%),Ⅳ期1 874例(53.12%),382例(10.83%)无法判断分期;行手术治疗2 255例(63.92%),行放疗或化疗336例(9.52%,其中172例为姑息性治疗),仅支持治疗1 101例(31.21%)。总结和分析3 528例胆囊患者地区分布、治疗方式、手术情况、病理学检查结果、合并胆囊结石情况、预后情况。结果在3 528例诊断为胆囊患者中,959例(27.18%)来自东部地区,603例(17.09%)来自东北地区,1 533例(43.45%)来自中部地区,433例(12.27%)来自西部地区。在1 578例可切除患者中,759例(48.10%)合并胆囊结石。在1 578例可切除患者中,665例(42.14%)行根治性切除,913例手术未达根治标准(57.86%);891例(56.46%)患者在术前得到恶性肿瘤诊断,254例(16.10%)为术中诊断,381例(24.14%)为术后诊断,52例无法判断(3.30%)。在665例根治性切除患者中,切缘阳性69例(10.4%),切缘阴性510例(76.7%),86例(12.9%)切缘情况不详。3 528例胆囊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为23.0%,其中可切除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39.6%,晚期未手术患者为5.4%,姑息性手术患者为4.7%。结论我国胆囊患者初诊超过半数为Ⅳ期;手术切除提高可切除患者生存期有效方式。胆囊治疗尚不规范,亟需有效综合治疗手段。

  • 标签: 胆囊肿瘤 疾病特征 手术 预后
  • 简介: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目前临床上病情较为复杂、个体差异较大、病死率较高一类疾病,在治疗决策上具有极大风险和挑战。讲者回顾了SAP治疗研究发展历程,对当前SAP治疗趋势与特点展开深入阐述:从SAP继发腹腔感染干预时机与方式、残余感染与外科清除术必要性、干预方式合理选择、非感染性并发处理以及源性胰腺炎胆囊切除时机与方式等多方面强调和分析了外科干预在SAP治疗过程中主导作用,指明既要避免外科干预不足又要防止干预过度,要针对疾病不同时机和阶段,采取个体化治疗。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外科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 AIP)临床特征,探讨外科干预在AIP治疗中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17年接受外科干预11例术前确诊为AIP和8例术前疑似AIP但不排除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确诊11例AIP患者中,9例(47.4%)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并置入鼻胆管或行胆道支架引流,2例(10.5%)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术前不排除胰腺癌8例(42.1%)患者,4例(21.1%)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3例(15.8%)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5.3%)行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根治术后病理证实3例为胰腺癌,1例为IPMN, 2例为AIP,2例为慢性胰腺炎。结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4相关性疾病在胰腺局部表现,在药物治疗反应不佳且或者无法排除肿瘤可能时,仍需必要外科干预。

  • 标签: 胰腺炎 病理学,临床 外科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28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疾病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男183例,女102例;年龄为(56±14)岁,年龄范围为12~84岁。285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3∶1比例分为训练集214例和测试集71例。训练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验证预测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术后胰瘘发生情况。(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构建。(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验证。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预测模型准确性。结果(1)术后胰瘘发生情况:训练集214例患者中,45例术后发生胰瘘,其中B级瘘39例、C级瘘6例。(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构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检查主胰管直径、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术后胰瘘发生相关因素(χ2=32.450,15.789,19.577,4.559,Z=-7.96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3 mm和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2 651 U/L术后胰瘘发生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48,4.286,0.086,95%可信区间为0.058~0.376,1.736~10.580,0.032~0.231,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胰瘘预测值=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2.451(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1+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2.451(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该模型AUC为0.888(95%可信区间为0.832~0.943,P<0.05)。(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验证:在测试集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AUC为0.868(95%可信区间为0.780~0.957,P<0.05)。训练集与测试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4,P>0.05)。结论BMI>25 kg/m2,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3 mm,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2 615 U/L术后胰瘘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

  • 标签: 胰腺疾病 壶腹周围疾病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危险因素 模型 预测
  • 简介:摘要随着影像学、实验室检验等诊断技术进步,胰腺囊性肿瘤(PCNs)临床检出率日益升高,同时关于PCNs研究也越来越多。胰腺囊性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肿瘤标记物等实验室检测亦多无异常,术前有时很难准确确定其病理类型,这在某种程度导致了其处理策略困难。由于不同病理类型胰腺囊性疾病生物学行为差异巨大,因而处理方法也大不相同。准确区分胰腺囊性肿瘤病理类型以及确定良性与潜在恶性甚至恶性病变对治疗策略选择及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对胰腺囊性肿瘤研究深入及治疗经验积累,指南和专家共识也在不断地完善与更新。本文就胰腺囊性肿瘤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胰腺囊性疾病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胰腺囊性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常见急重症,"两个死亡高峰"救治过程中难点与挑战。第一个死亡高峰主要由早期全身炎症反应与多器官功能障碍所致全身并发引起,救治策略为尽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强化重症监护室主导地位并恰当处理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第二个死亡高峰由病程后期感染性并发所致,掌握正确外科干预时机与方式救治关键。同时,应倡导多学科治疗团队协同作战,共克疾患,积极为患者争取更好预后,搭建医患共赢平台。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并发症 外科干预
  • 简介:摘要急性胰腺炎(AP)常见临床急腹症,常并发胰腺坏死、假性囊肿和腹腔脓肿等局部并发,并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情凶险,治疗棘手,预后差。尽管关于AP发病机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研究都强调了氧化应激在急性炎症反应中作用,本文通过介绍氧化应激打破细胞Ca2+平衡、参与转录因子活化和炎症介质过度释放,阐明了氧化应激在AP发生、发展中扮演角色,并介绍抗氧化剂辅助治疗在AP治疗中应用。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氧化应激 抗氧化剂 维生素C 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40例经外科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患者临床资料。非浸润性IPMN 26例,浸润性IPMN 14例。浸润性组患者CA19-9>37U/ml 7例,CEA>3.4 ng/ml 6例,肿瘤长径>3 cm 10例,胰管直径>5 mm 11例,增强CT可见壁结节10例,均显著多于非浸润性组2例,1例,3例,5例,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些指标均有助于鉴别IPMN良恶性。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小切口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非视频辅助)为核心"四步法"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外科收治207例IPN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2例(63.8%),女性75例(36.2%);中位年龄45岁(范围:19~80岁)。重症急性胰腺炎158例(76.3%),中重症急性胰腺炎49例(23.7%)。所有患者均先接受经皮置管引流(PCD)治疗。Step-up组(173例):采用"四步法"治疗策略,PCD后接受微创小切口胰腺坏死清除术(MIAPN),对于术后残余感染灶进一步行经窦道内镜下坏死清除术和(或)PCD,最后行常规开放胰腺坏死清除术(OPN);OPN组(34例):PCD无效后直接行OPN。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预后。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Step-up组与OPN组患者基本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OPN组转诊率、术前3 d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高于Step-up组(47.1%比28.9%,χ2=4.313,P=0.038;26.5%比9.2%,χ2=2.819,P=0.011)。Step-up组MIAPN术前PCD次数、PCD管留置数量较OPN组明显减少[1(1)次比2(1)次;Z=-3.373,P=0.018;2(1)根比3(2)根;Z=-2.208,P=0.027]。与OPN组相比,Step-up组发病至手术时间缩短[29(15)d比36(17)d,Z=-0.567,P=0.008)],MIAPN手术时间缩短[58(27)min比90(56)min;Z=-3.908,P<0.01];术后病死率降低(5.8%比17.6%;χ2=4.070,P=0.044),术后总体并发发生率降低(23.1%比55.9%;χ2=14.960,P<0.01),术后新发器官功能衰竭比例降低(37.5%比47.4%;χ2=7.133,P=0.007),但两组术后腹腔局部并发(胰瘘、腹腔内出血、消化道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tep-up组术后需要ICU治疗患者比例小于OPN组(22.0%比44.1%,χ2=6.204,P=0.013);Step-up组总住院时间较OPN组明显缩短[46(13)d比52(13)d,Z=-1.993,P=0.046]。结论"四步法"微创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初步临床效果满意,微创小切口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IPN简单、安全、有效。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感染性胰腺坏死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小切口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 创伤递升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