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7例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检出仅涉及NRXN1基因的2p16.3杂合缺失胎儿的遗传学检查结果、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来源及妊娠结局,为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7例产前诊断样本均通过CNV-seq检测发现2p16.3杂合缺失,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进行验证,明确涉及的NRXN1基因缺失的具体区域,并对CNV进行父母验证和妊娠结局的随访。结果在16 502例样本中共检出7例胎儿染色体2p16.3区存在120 ~ 900 kb的微缺失,发生率为0.424‰。该区域主要位于2号染色体的50 200 000-51 880 000位置,仅覆盖了NRXN1基因。qPCR验证了7例胎儿的CNV,其中2例涉及NRXN1基因第1 ~ 6外显子杂合缺失,1例涉及第1 ~ 19外显子杂合缺失,1例涉及第19 ~ 22外显子杂合缺失,3例涉及第6 ~ 7内含子杂合缺失。亲代验证发现父源性1例,母源性1例,新发2例,其余3例拒绝亲代验证。经随访,除1例引产,1例尚未出生外,其余5例均健康出生,年龄5个月~ 3岁,均未发现NRXN1相关的精神发育异常。结论CNV-seq检出7例胎儿涉及NRXN1基因的2p16.3杂合缺失,经qPCR验证NRXN1基因的具体缺失位置,通过结合CNV来源、家系分析以及妊娠结局,对每个家庭进行了个体化的遗传咨询及生育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对2005年至2019年15年来中国单中心的2042个无亲缘关系的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家系进行DMD基因突变回顾性分析,探讨DMD基因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结构特点及相应的期望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9年8月于本中心就诊的2042个无亲缘关系的DMD/BMD家系,联合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二代测序、Sanger测序技术进行DMD基因突变的检测分析。结果2042个中国汉族DMD/BMD家系中,1986个家系检出突变,56个家系未检出变异,检出率为97.26%(1986/2042)。DMD和BMD分别占78.60%和21.40%,其中包括33名女性先证者。大片段缺失、重复和小突变分别占71.85%,8.76%和19.39%。其中,最常见的外显子缺失和重复类型分别是第45~50外显子缺失和第2外显子重复,在小突变中未发现热点。调查了1595个家庭的DMD家族史,遗传率为58.62%(935/1595),新发突变率为41.38%(660/1595)。在本研究中,可以通过已有的基因治疗方法缓解症状的患者比例为34.28%(700/2042)。结论本研究为单中心大样本量的DMD家系突变研究,为97.26%的DMD患者提供了明确分子诊断,为患者家庭的再次生育提供了有效的遗传咨询或产前诊断,丰富了DMD基因的突变谱,为研究DMD基因突变机制及探索DMD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一例性发育异常患儿的诊疗过程和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病理学、影像学以及遗传学研究。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拷贝数变异分析、SRY基因检测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检测。结果患儿社会性别为男性,因"尿道下裂术后、乳房发育"就诊。影像学检查显示双乳增生,变异精囊腺,幼稚子宫,右侧睾丸体积小。病理学检查表明患儿左侧性腺为卵睾,右侧为睾丸。病理结果显示乳腺纤维腺瘤样变。染色体核型为46,XX。FISH结果显示46,XX.ish(DXZ1×2,SRY×0)。基因检测提示NR0B1、PHEX、Cxorf21、GJB1、PQBP1、COL4A5基因重复,SRY基因存在,UYT基因缺失。结论对于生殖器异常、男性乳腺发育的患者应及早进行影像学、内分泌和遗传学检查,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性发育异常患儿的个体化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个Canavan病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并为其提供产前诊断。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用Sanger测序法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并对产前绒毛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患儿为女性,生后4个月出现嗜睡、肌张力低、双眼无神、尿N-乙酰天冬氨酸升高。头颅磁共振成像示髓鞘化异常,颅内多个大片状异常信号。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患儿携带ASPA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包括第1外显子的c.187A>G(p.Arg63Gly)和第4外显子的c.634+1G>A(p.?)。Sanger测序证实二者分别遗传自母亲和父亲,其表型正常的哥哥携带c.634+1G>A(p.?)杂合变异,下一胎产前绒毛检查提示胎儿携带c.187A>G(p.Arg63Gly)杂合变异。结论全外显子组测序可以用于诊断Canavan病。ASPA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可能为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Bainbridge-Ropers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ASXL3基因的变异类型,明确其可能的遗传学病因,为其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儿和父母的外周血样,应用全外显子测序的方法对患儿基因进行检测,并采用Sanger测序的方法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患儿的ASXL3基因c.3106C>T杂合变异(p.Arg1036*),父母外周血ASXL3基因该位点未检测到c.3106C>T变异。该变异为无义变异,会产生截短蛋白。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3106C>T变异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P4)。结论ASXL3基因c.3106C>T杂合变异可能为患儿的致病原因,通过ASXL3基因变异分析,可以为其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联合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二代测序(NGS)、荧光定量PCR技术和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等方法,确诊了1例MLPA结果为阴性而NGS提示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第19外显子部分区域缺失突变导致的DMD先证者,并对该家系进行了产前诊断,胎儿为突变携带者。提示,DMD家系产前诊断MLPA结果为阴性时需谨慎,多种方法联合的检测及分析可提高DMD基因罕见突变的检出率,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探讨1例因染色体17p11.2重复所致的Potocki-Lupski综合征(Potocki-Lupski syndrome, PTLS)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分析1例PTLS患儿的临床资料,先证者为2个月男性患儿,临床表现为纳奶差,体重增长缓慢。应用WES对先证者的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及数据分析,并应用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进行验证,同时对其父母进行CNV-seq以明确变异来源。结果WES结果提示先证者17号染色体p11.2位置存在3.92 Mb杂合重复,覆盖了PTLS全部区域,经CNV-seq验证证实该杂合重复,先证者父母CNV-seq结果正常,表明先证者为PTLS新发变异致病。结论本研究运用WES检测了1例新发的17p11.2杂合重复所致PTLS患儿,进一步了解PTLS的临床表型,同时基于WES测序数据对CNV分析进一步提高了WES在罕见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能力,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奠定分子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产前诊断1例孕中期胎儿颈部皮肤皱褶(nuchal fold,NF)增厚且孕妇无创产前检测提示X染色体异常的胎儿。方法采集羊水细胞,联合使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荧光原位杂交和多重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并行父母验证。结果胎儿羊水细胞核型为46,X,r(X)[42]/45,X[56]/47,X,r(X),+dic r(X;X)[2],微阵列芯片提示Xp21.31-p22.33和Xq21.2-q28区分别缺失约28.3 M和70.2 M,父母外周血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结论细胞遗传技术和分子诊断技术相结合可为环状染色体提供更精准的产前诊断,遗传咨询需全方面评估胎儿的疾病严重程度,综合相关指南和环状X染色体自身特殊性,本例变异评估为致病性变异,且预后不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例初步诊断疑似丙酸血症的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对疾病进行精准诊断,为患儿的诊疗及该家系后续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儿外周血后提取基因组DNA,对其甲基丙二酸血症和丙酸血症相关致病基因(MUT、MMACHC、MMAA、MMAB、MMADHC、LMBRD1、PCCA、PCCB和SLC22A5)进行高通量测序,筛查致病变异位点;针对高通量测序未覆盖区域设计引物后进行一代测序;抽取其父母和姐姐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后进行变异位点验证。结果患儿MUT基因存在c.1560+2T>C和c.729_730insTT(p.Asp244fs)复合杂合变异,丙酸血症相关基因未发现致病变异。患儿姐姐与父亲携带MUT基因c.1560+2T>C杂合变异;患儿母亲携带MUT基因c.729_730insTT(p.Asp244fs)杂合变异。结论患儿为MUT基因c.729_730insTT(p.Asp244fs)和c.1560+2T>C复合杂合变异所致的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患儿姐姐与患儿父母为携带者;基因检测利于甲基丙二酸血症和丙酸血症的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例糖原贮积症Ⅵ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Ⅵ,GSD-Ⅵ)患儿进行表型和致病变异分析,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对其进行致病变异检测,用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结果患儿男,3岁9个月,表现为腹部膨隆、肝脏肿大、身材矮小,WES检测发现其携带PYGL基因c.320dupA(p.Asn107fs)和c.697G>A(p.Gly233Ser)复合杂合变异,Sanger测序证实二者分别遗传自其父母,其中c.320dupA(p.Asn107fs)既往未见报道。结论上述发现明确了该GSD-Ⅵ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丰富了PYGL基因的变异谱,并为患儿的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1个中国汉族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SLC12A3基因的变异位点。方法收集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和血样,应用PCR扩增结合Sanger测序法家系,分别对家系中先证者SLC12A3基因的外显子进行变异分析,确定疑似致病变异后,对其他家系成员进行相应位点的验证。结果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SLC12A3基因存在第3外显子c.486_489del TACG(p.Ile162Met fs*8)和第25外显子c.2890C>T(p.Arg964Trp)复合杂合变异。检索文献发现,两种变异均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100名健康对照均未发现上述变异。结论SLC12A3基因c.486_489del TACG(p.Ile162Met fs*8)和c.2890C>T(p.Arg964Trp)变异可能分别是为GS家系的疑似致病变异。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荧光引物PCR结合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分析1个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家系的基因变异情况,进行疾病分型,并提供遗传咨询。方法采集一个家系8名成员(含6例患者)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针对SCA常见亚型(SCA1、SCA2、SCA3、SCA6、SCA12和SCA17)设计6对荧光标记引物,并通过毛细管电泳筛选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结果先证者SCA3基因CAG动态变异的重复次数分别为8次和70次,超出正常重复范围(12~40次),确诊为SCA3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其他7名家系成员中5人SCA3基因CAG重复序列均检测到异常扩增,确诊为SCA3型患者,另有两人CAG重复序列未检测到异常扩增。结论SCA3基因CAG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通过荧光引物PCR结合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出CAG重复序列动态变异所致的SCA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孕20+周超声表现正常而无创产前检测提示为13q拷贝数异常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对胎儿羊水样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检测;同时对胎儿父母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以追溯胎儿染色体变异的来源。结果基因组CNV检测提示胎儿携带13q21.1q21.32区10.14 Mb的杂合缺失,该缺失来源于表型正常的母亲。胎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核型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携带13q21.1q21.32区10.14 Mb杂合缺失的胎儿及其母亲均无明显的异常,结合文献复习认为该片段缺失为良性变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中度听力损失的非综合征耳聋患儿的可能遗传学致病原因。方法应用二代捕获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耳聋基因检测,通过Sanger测序验证家系成员中听力损失表型和潜在致病变异之间的共分离情况。结果患儿的OTOGL基因检测到c.2773C>T(p.Arg925Ter)和c.2826C>G(p.Tyr942Ter)复合杂合变异,患儿父母均表型正常,分别携带c.2773C>T(p.Arg925Ter)和c.2826C>G(p.Tyr942Ter)杂合变异。c.2773C>T(p.Arg925Ter)和c.2826C>G(p.Tyr942Ter)变异都可导致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Mutation Taster软件对两变异的致病性预测均为有害,经HGMD专业版数据库查询,c.2773C>T (p.Arg925Ter)已有文献报道,c.2826C>G(p.Tyr942Ter)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两变异均评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PM4+PP3+PP5, PVS1+PM2+PM4+ PP3)。结论OTOGL基因c.2773C>T(p.Arg925Ter)和c.2826C>G(p.Tyr942Ter)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导致患儿中度耳聋的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有小下颌生育史,再次妊娠超声发现胎儿小下颌的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胎儿进行系统超声检查,回顾第1胎的产前及生后超声表型及家系成员的表型,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对胎儿羊水标本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变异筛查,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系统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具有小下颌畸形。前1胎产前检查提示为小下颌,出生后表现为巨大儿,舌后坠,呼吸困难,高腭弓,小下颌。WES检测提示胎儿携带COL2A1基因第1外显子c.3G>C(p.Met1?)杂合变异,遗传自父亲,母亲及其他家系成员均未检测到该变异,该变异查询HGMD等数据库未见收录。胎儿父亲具有高度近视伴视网膜脱离,下颌偏小。其他家系成员无类似表型。胎儿父母选择终止妊娠,引产儿外观为小下颌畸形。结论Stickler综合征在产前主要表现为小下颌畸形,出生后表型差异较大。COL2A1基因c.3G>C(p.Met1?)可能是该家系的致病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