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体感温度-寿命损失年(YLL)暴露反应关系确定体感温度健康风险预警阈值,为气象健康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7年全国364个区(县)逐日死亡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分布非线性滞后模型和多变量Meta分析方法分析体感温度与YLL率暴露反应关系。基于该暴露反应关系,采用回归决策树模型确定体感温度健康风险预警阈值。本研究按不同死因中不同年龄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研究期间总人群平均每日YLL率为23.6人年/10万,日均体感温度为15.7 ℃。不同人群体感温度与YLL率暴露反应关系均呈“U”形曲线,由体感温度导致老年人YLL率远远高于年轻人。日均超额死亡数也随着风险等级升高而上升。结论基于体感温度与YLL率暴露反应关系,利用回归决策树模型确定体感温度健康风险预警阈值,经验证预警效果良好。本研究为建立气象健康风险预警系统提供参考。

  • 标签: 体感温度 寿命损失年 回归决策树模型 气象健康风险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第二原发肿瘤特点,探讨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 173例已经发生死亡并且死亡原因已知淋巴瘤患者病历资料和相关死亡信息,分析淋巴瘤患者根本死因和死于第二原发肿瘤患者特点,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影响因素。结果1 173例淋巴瘤患者中,死于淋巴瘤原发病935例(79.7%),死于第二原发肿瘤94例(8.0%),死于其他各类疾病144例(12.3%)。在生存时间超过5年217例淋巴瘤患者中,根本死因为第二原发肿瘤38例(17.5%)。在生存时间超过10年60例淋巴瘤患者中,根本死因为第二原发肿瘤17例(28.3%)。94例死于第二原发肿瘤患者中,死于肺癌31例,胃癌15例,肝癌13例,胰腺癌9例,结直肠癌6例,第二原发淋巴瘤6例,其他类型肿瘤14例。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确诊时年龄、一线治疗效果和是否进行胸部或纵隔区放疗与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一线治疗效果(P=0.030)和是否进行胸部或纵隔区放疗(P=0.039)是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第二原发肿瘤是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重要因素,并且随着时间延长,死于第二原发肿瘤风险显著增加。一线治疗效果和接受胸部或纵隔区放疗是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淋巴瘤 死亡原因 第二原发肿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对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影响及其适用性。方法使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构建基于邻接关系Rook矩阵、Queen矩阵,以及基于距离关系K最近邻矩阵、距离阈值矩阵,分别进行2018年我国区县水平CVD死亡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使用4类26种空间权重矩阵分析我国CVD死亡全局自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全局 Moran’s I统计量在一阶Rook矩阵(0.406)、一阶Queen矩阵(0.406)、5个空间单元K最近邻矩阵(0.409)以及距离阈值100 km(0.358)时达到最大。同时,我国CVD死亡呈现局部聚集性分布,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在探测CVD死亡 “高-高”“低-低”“高-低”“低-高”空间聚集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我国CVD死亡存在显著全局及局部自相关性。结合不同空间权重矩阵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深入掌握我国区县水平CVD死亡空间分布特征,为有针对性地CVD早死区域防控、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依据。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死亡 空间自相关 空间权重矩阵 空间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2018年全国及分省心血管疾病(CVD)死亡地点分布特征,探索人口统计学特征、个人社会经济状况、疾病相关因素、区域社会经济因素等与CVD患者死亡地点之间关联。方法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解释变量与CVD医疗卫生机构死亡关系。结果2018年,我国死因监测地区共有853 832人死于CVD,其中,死于家中者,有661 625人,占CVD总死亡人数77.49%;次之是死于医疗卫生机构者,有156 441人(18.32%)。我国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CVD死亡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根本死因、城乡等,且在省级水平上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个体因素解释了45.39%省级空间差异。结论我国CVD患者以家中死亡为主,省级间差异较大,城市地区且个人社会经济状况较好CVD患者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死亡可能性较大,死亡地点影响因素探索应尽可能多纳入潜在因素。在兼顾社会宏观因素和个人意愿条件下,综合考虑急性和慢性CVD患者具体情况,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并形成“家庭照护+上门医疗服务”居家临终照护模式,将是我国CVD患者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死亡地点 影响因素 多水平分析 空间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31个省份冬季低温与流感发病之间关联性。方法收集31个省份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流感发病数据和气象数据。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等影响,分析低温与流感发病相关性。结果全国流感发病率从2004年4/10万增加到2016年22/10万,整体呈现增高趋势,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省份历年发病率均<5/10万,处于较低发病水平,而甘肃、河北、广东、北京等省份流感发病率较高,部分年份发病率>30/10万。在1-6月,随着气温升高,流感发病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而在7-12月随着气温降低,流感发病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低温对流感发病影响最高省份,冬季前期是北京(RR=2.90,95%CI:2.57~3.28),冬季后期是西藏(RR=3.37,95%CI:2.03~5.58);低温对流感发病影响最高区域,冬季前期是东北地区(RR=2.04,95%CI:1.48~2.79),冬季后期是华南地区(RR=1.77,95%CI:1.61~1.94)。冬季前期和冬季后期低温对流感发病影响存在地区差异。结论冬季低温与流感发病之间存在关联性,冬季前期和后期低温对流感发病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 标签: 低温 流感 发病 冬季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情况,探讨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 173例已经发生死亡并且死亡原因已知淋巴瘤患者病历资料和相关死亡信息,分析死于心血管病淋巴瘤患者特点。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 173例淋巴瘤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75例(6.4%),其中冠心病27例,脑卒中25例,高血压7例,心源性猝死5例,肺栓塞4例,心力衰竭3例,其他心血管病4例。在生存时间超过5年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者占16.1%(35/217例)。在生存时间超过10年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者占11.7%(7/6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瘤原发部位(OR=0.521,P=0.039)、分期(Ⅱ期:OR=2.487,P=0.016;Ⅲ期:OR=3.233,P=0.002)和诊疗过程中是否发生心血管毒性(OR=3.019,P=0.001)是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瘤原发部位为淋巴结患者死于心血管病风险低,淋巴瘤分期为Ⅱ~Ⅲ期、诊疗过程中发生心血管毒性患者死于心血管病风险高。结论心血管病是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重要因素,随着生存时间延长,死于心血管风险明显增加。淋巴瘤原发部位、分期和诊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心血管毒性可能是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淋巴瘤 心血管病 死亡原因 危险因素 肿瘤心脏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农村男性人群体质指数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关系。方法以唐河、凤凰县农村地区纳入"影响成年人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前瞻性研究"项目的22 282名≥40岁男性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基线不同BMI分组的人群在随访期间心血管疾病(CVD)死亡风险(HR)值。结果研究对象人群随访年限为(19.1±8.7)年,随访期间共死亡10 828人,死亡比例为48.6%,有4 504例死亡归因于心血管疾病。其中1 279例死于缺血性心脏病(IHD),1 201例死于缺血性卒中(IS),1 317例死于出血性卒中(HS),707例死于其他心血管疾病。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地区、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血压等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以BMI<18 kg/m2为参照,当20 kg/m2≤BMI<22 kg/m2时患CVD死亡风险最低,HR=0.95(95%CI:0.83~1.09),但从统计学分析,各组BMI死亡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20 kg/m2≤BMI<22 kg/m2时人群患IHD死亡风险最低,HR=0.64(95%CI:0.52~0.80)(P<0.05),当BMI≥24 kg/m2时人群IHD死亡风险与BMI<18 kg/m2人群风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死亡风险与人群BMI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18 kg/m2≤BMI<24 kg/m2时人群患HS死亡风险高于BMI<18 kg/m2组人群(P<0.05),其中26 kg/m2≤BMI<28 kg/m2时人群患HS死亡风险最高,HR=1.88(95%CI:1.18~2.99)。结论偏瘦或正常体重人群CVD、IHD死亡风险最低,超重人群HS死亡风险较高,保持合理体重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风险。

  • 标签: 男性 体质指数 心血管疾病 死亡风险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自组织神经网络为长寿研究选择对照组,以改进长寿基因研究设计。方法本研究基于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与全国死因监测数据融合形成自然人群队列,纳入年龄≥90岁老年人或年龄<80岁且已死亡汉族人群(对照组),排除死于伤害、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恶性肿瘤个案,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方法,通过多次迭代和自组织聚类,选取人口学特征、患病、生活习惯、社会行为、精神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相似的≥90岁老年人和对照组,开展全基因组测序。研究采用PLINK 1.9软件评估测序数据质量,开展常染色体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长寿logistic回归,用Q-Q图可视化SNPs与长寿关联P值。结果研究从基线177 099例调查对象中筛选出1 019例人群基因组样本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其中长寿组517例、对照组502例。长寿组和对照组在吸烟、饮酒、饮食、睡眠时长、血脂水平和自评口腔健康状况总体相似,在社会经济状况、身体活动时间、BMI和自评健康状况差异较大。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经质控,4 618 216个SNPs进入关联分析。长寿组相关SNPs分析结果P值Q-Q图显示在P值1e-4区域有明显小于预期P值富集,P<1e-7区域也检出了显著信号。结论自组织神经网络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活行为方式影响,从大规模自然人群队列中有真实死亡年龄和死亡原因样本中选取长寿对照样本,提高长寿基因组关联分析检验效能。本研究为大规模自然人群队列筛选样本开展巢式病例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 标签: 长寿 队列 巢式病例对照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统计模型预测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疾病负担,评估控制危险因素对降低疾病负担效果。方法基于死亡风险与危险因素暴露相关性和比较风险评估理论,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数据,筛选危险因素,采用比例变化模型估计2030年不同场景下COPD死亡情况,模拟控制危险因素对2030年COPD疾病负担影响。结果如危险因素暴露按1990-2015年变化趋势发展,2030年中国COPD死亡例数为105.54万例、死亡率为73.85/10万,相比2015年将分别上升15.81%和10.69%,标化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将降低38.88%和52.73%。如吸烟或PM2.5污染控制达标,到2030年相比于自然趋势发展可分别减少34.07万和27.34万死亡例数,过早死亡概率将降至0.59%和0.52%。如所有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到2030年我国可避免52.59万例死亡,过早死亡概率将降至0.44%。结论自然趋势下,2030年COPD死亡数和死亡率预计将比2015年高,但标化死亡率与过早死亡概率将下降。如所有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可进一步降低COPD负担,提示应加强控烟与大气污染治理等举措来降低COPD疾病负担。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疾病负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糖尿病防控重要性-绩效分析(IPA)决策模型并探讨糖尿病防控措施优先级。方法采用重大慢性病防控措施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488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进行线上调查。调查内容分为个体和群体层面,共10个维度指标、44项措施,分别获取经济性和重要性得分。采用IPA模型对糖尿病防控维度指标进行象限划分;采用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确定同一象限内维度指标优先级;各维度内防控措施优先级则采用项目反应理论区分度参数确定。结果经济性和重要性总分均值分别为66.50和89.94分,由此将矩阵划分为4个象限,第1象限重要性和经济性均高,为“最高优先级”,包括:医保与家庭医生、健康教育、高危发现与干预、患者管理和社区行动;第2象限重要性高而经济性低,为“优先改进级”,仅包括并发症筛查1项维度指标;第3象限重要性和经济性均低,为“最低优先级”,包括:个人健康服务评估随访、环境支持、糖尿病合并感染预防和降糖政策;第4象限重要性低而经济性高,为“其次改进级”。不同象限内优先考虑措施分别为:(1)最高优先级:控制血脂、职业场所、防控工作计划、血糖检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优先改进级:年度神经病变筛查;(3)最低优先级:普及风险评分、健康饮食、健康餐饮创新活动和结核病筛查。结论IPA模型可用于构建糖尿病防控决策模型并确定糖尿病防控措施优先级。

  • 标签: 糖尿病 预防卫生服务 经济学,医学 决策支持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0-2016年中国乙型肝炎引起肝硬化及其他慢性肝病导致疾病负担变化情况,为其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GBD2016)研究结果,分析1990-2016年中国乙型肝炎引起肝硬化及其他慢性肝病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变化趋势。结果与1990年相比,中国2016年乙型肝炎引起肝硬化及其他慢性肝病患病和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79.6%和2.4%。患病率增加了49.2%,男性患病率增幅(50.3%)高于女性(42.3%),15~49岁年龄组人群患病率增幅最大(33.2%)。男性死亡数和DALYs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变化率分别为13.6%和2.2%。2016年,年龄标化DALY率排名前五位省份为青海省(314.6/10万)、贵州省(303.1/10万)、云南省(262.4/10万)、广西壮族自治区(239.6/10万)和台湾省(227.2/10万)。结论1990-2016年,我国乙型肝炎引起肝硬化及其他慢性肝病患病情况呈现上升趋势,重点为男性和15~49岁年龄组的人群,不同省份疾病负担情况分布不均,防治工作依然不容忽视。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硬化 疾病负担 伤残调整寿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