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经关节面的克氏针外架与传统克氏针贯穿固定远指间关节治疗闭合性腱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我科对闭合性腱性锤状指60例,根据固定远指间关节的不同方法分为外架组(不经关节面的克氏针外架)32例,传统组(克氏针贯穿固定远指间关节)28例。记录手术时间,随访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有无针道感染、克氏针松动和甲床畸形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及1年采用Crawford功能评定标准评估患指功能,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如期拆线,未发生切口及针道感染、克氏针松动、甲床畸形等并发症。患指Crawford功能评估:术后3个月优良率外架组75.0%、传统组53.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优良率外架组93.8%、传统组85.7%,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外架治疗腱性锤状指不损伤关节,早期临床疗效更好,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整体临床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抗治疗重症/难治性血管白塞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应用抗TNFα单抗治疗的重症/难治性血管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抗TNFα单抗的疗效,比较联合用药前后糖皮质激素剂量、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6例血管白塞病患者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35.8±13.7)岁,病程(10.5±5.8)年。白塞病起病至出现血管病变(7.5±5.3)年,16例患者中动脉系统受累12例,表现为动脉瘤(9例)、动脉扩张(6例)、动脉狭窄(2例)和动脉闭塞(2例);静脉血栓7例,受累部位包括下肢静脉(6例)、下腔静脉(2例)和颅内静脉窦(2例);动静脉系统均有受累者2例。应用抗TNFα单抗前,16例患者经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糖皮质激素40(7.5~90)mg/d联合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中位治疗4(0~156)个月后疗效不佳。联合应用英夫利西单抗3~5 mg/kg或阿达木单抗40mg/次,平均疗程(17.1±6.5)个月后,15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1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3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治疗后,泼尼松剂量[5(0~12.5)mg/d比40(7.5~90)mg/d,P<0.01]、ESR[(7.3±4.6)mm/1h比(33.5±26.7)mm/1h,P<0.01]、超敏CRP[1.9(0.2~11.4)mg/L比24.3(0.4~113.9)mg/L,P<0.01]较治疗前显著下降。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例应用阿达木单抗联合传统治疗12个月后出现肺部感染,停用阿达木单抗并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好转;1例首次应用英夫利西单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之后换用阿达木单抗后无过敏反应发生。结论对重症/难治性血管白塞病,应用抗TNFα单抗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有效且耐受性好,有利于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及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国儿童体质指数(BMI)与性发育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3~<18岁的208 179名健康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计算BMI值,并评估第二性征发育情况。根据年龄将3~18岁儿童分为3~<6岁、6~<10岁、10~<15岁、15~<18岁4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每组BMI与性发育水平的相关性。根据BMI标准分为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早发育与非早发育分布差异。绘制曲线图分析青春期不同发育分期女童和男童的早发育百分比与BMI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208 179名健康儿童中女96 471名、男111 708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正常体重Tanner 1期为对照)发现超重及肥胖女童B2、B3、B4+期OR值分别为1.72(95%CI:1.56~1.89)、3.19(95%CI:2.86~3.57)、7.14(95%CI:6.33~8.05)及2.05(95%CI:1.88~2.24)、4.98(95%CI:4.49~5.53)、11.21(95%CI:9.98~12.59);超重及肥胖男童G2、G3、G4+期OR值分别为1.27(95%CI:1.17~1.38)、1.52(95%CI:1.36~1.70)、1.88(95%CI:1.66~2.14)及1.27(95%CI:1.17~1.37)、1.59(95%CI:1.43~1.78)、1.93(95%CI:1.70~2.18),均P<0.01。3~<6岁肥胖女童B2期、男童G2期的OR值分别为2.02(95%CI:1.06~3.86)和2.32(95%CI:1.05-5.12),均P<0.05。6~<10岁超重女童性发育水平B3期的风险高达5.45倍,肥胖则高达12.54倍。超重女童发生早发育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女童的2.67倍,肥胖女童则高达3.63倍,在男童分别为1.22和1.35倍(均P<0.01)。青春期不同发育阶段儿童早发育百分比随着BMI增加而增加,其中8~<9、10~<11、11~<12岁女童各BMI水平的早发育百分比分别从5.7%(80/1 397)、16.1%(48/299)、13.8%(27/195)至25.7%(198/769)、65.1%(209/321)、65.4%(157/240),9~<10、12~<13、13~<14岁男童分别从6.6%(34/513)、18.7%(51/273)、21.6%(57/264)至13.3%(96/722)、46.4%(140/302)、47.5%(105/221)。结论中国儿童BMI与性发育水平呈正相关,女童的相关性更高。肥胖是3~<6岁学龄前儿童发生性早熟危险因素。6~<10岁是肥胖女童早发育的危险时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癌患者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相关代谢酶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的基因多态性与mRNA及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云南籍31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采用直接PCR电泳法检测胃癌患者TS基因5′UTR 2R/3R基因型,PCR-RFLP方法检测5′UTR 3R G>C及3′UTR+/-6 bp基因型,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胃癌患者TS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TS基因多态性与mRNA和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TS基因5′UTR 3R/3R、2R/3R基因型患者较2R/2R基因型患者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3、P=0.016),3′UTR+/-6 bp基因型患者较-/-6 bp基因型患者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43、P=0.011),其余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与mRNA和蛋白表达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TS基因5′UTR 2R/3R和3′UTR +/-6 bp多态性与TS蛋白表达存在相关性,TS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改变表达水平影响TS的酶活性进而影响5-FU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检查方法[胆红素比值(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腹部B超(BUS)、腹部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超声内镜(EUS)]对胆总管结石性腹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进行上述所有检查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以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取石或手术取石作为金标准,收集其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5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EUS、MRCP、MSCT、BUS诊断胆总管结石分别为195例、138例、107例、26例,灵敏度分别为0.86、0.62、0.45、0.13,特异度分别为0.86、0.81、0.75、0.8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7、0.96、0.91、0.8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55、0.19、0.21、0.16,准确率分别为0.88、0.64、0.48、0.30。胆红素比值及胆红素比值联合BUS诊断胆总管结石的灵敏度为0.57、0.67,准确度为0.16、0.56。结论EUS对胆总管结石性腹痛有较高的诊断价值,MRCP对胆总管结石性腹痛的诊断价值优于MSCT,BUS诊断胆总管结石性腹痛的价值相对较低。BUS与胆红素比值联合应用后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检查方法[胆红素比值(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腹部B超(BUS)、腹部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超声内镜(EUS)]对胆总管结石性腹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进行上述所有检查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以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取石或手术取石作为金标准,收集其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5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EUS、MRCP、MSCT、BUS诊断胆总管结石分别为195例、138例、107例、26例,灵敏度分别为0.86、0.62、0.45、0.13,特异度分别为0.86、0.81、0.75、0.8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7、0.96、0.91、0.8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55、0.19、0.21、0.16,准确率分别为0.88、0.64、0.48、0.30。胆红素比值及胆红素比值联合BUS诊断胆总管结石的灵敏度为0.57、0.67,准确度为0.16、0.56。结论EUS对胆总管结石性腹痛有较高的诊断价值,MRCP对胆总管结石性腹痛的诊断价值优于MSCT,BUS诊断胆总管结石性腹痛的价值相对较低。BUS与胆红素比值联合应用后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升高。
简介:摘 要:继电保护装置是高压电网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影响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本文先阐述了高压电网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可靠性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电压 ;电网 ;继电保护 ;可靠性 高压输送是我国电力系统的主要运行状态,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进步,高压电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这对于高压电网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电保护保护装置是高压电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监测反馈高压电力输送中电力系统实际运行情况,防止出现短路或电路回流等情况,避免引起广泛波及性供电中断,其运行可靠性、安全性是防止高压电力事故扩大化或连锁反应的重要保证,同时也能保护高压电网设备元件。并为电网检修提供支持。因此,研究高电压电网继电保护可靠性问题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基本原理 高压电网继电保护能区分被保护元件状态,明确故障及故障所在分区。高压电网在出现故障后,工频电气量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如电流明显增大,电网上各个点的电压大幅降低,电压和电流的相位角会出现增加,测量阻抗出现明显变化等,依据这些变化,高压继电保护装置就会自动产生保护功能,以确保高压电网平稳、安全运行。高压电网继电保护装置主要包括测量比较部分、逻辑部分、执行输出部分。測量比较部分是测量被保护元件各项物理参量,并将测量结果与给定值进行比较,以对比结果为依据,将相应的逻辑信号发出,据此判断是否有必要启动保护装置 ;逻辑部分能依据某种逻辑关系判定故障,根据判定结果再确定后续动作,相关的指令在此过程中也会同时发送给执行机构 ;执行输出部分按照接收到的指令,实施保护装置任务,如跳闸、发出报警信号等。高压继电保护要正常发挥功能,不仅需要相关的继电保护装置,还需要有正确的回路,这样才能顺利完成保护动作。其工作回路包括转换一次电力设备所属电流和电压,获得可供二次设备运行的电流与电压。基本任务是在发生故障问题时,快速且有选择地切除故障元件,并将其与电网隔离,防止影响其他元件 ;实时反映电气元件运行状态,结合运行维护实际,直接动作于信号,或使用相应的装置完成自动调整,防止暂时波动引起干扰或动作导致装置误动 ;继电保护装置能与高压电网中其他自动化装置相互配合,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正常供电,确保高压电网供电可靠性,实现高压电网远程化与自动化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X连锁显性遗传性低磷血症性佝偻病(XLH)患儿的临床特征、PHEX基因变异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诊治的25例XLH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PHEX基因变异特点及临床转归。根据PHEX基因变异位置将患儿分为N端变异组和C端变异组,根据变异是否位于重要的锌离子结合域17或19号外显子分为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和非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分别分析各组发病年龄、治疗前的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血磷及治疗后的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组间比较使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结果25例XLH患儿中男8例、女17例,发病年龄为1.2(1.0,1.8)岁,确诊年龄2.5(1.5,4.3)岁。初诊时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弯曲[24例(96%)]、步态异常[17例(68%)]。HtSDS为-2.0(-3.2,-0.8),膝间距或踝间距为4.5(3.0,6.0)cm。空腹血磷0.8(0.7,0.9)mmol/L,血钙(2.5±0.1)mmol/L,碱性磷酸酶(721±42)U/L,有3例(12%)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高于正常值。25例(100%)患儿骨骼X线片均提示有活动性佝偻病改变。2例(9%)双肾髓质内少量钙质沉着。25例患儿检测出24种PHEX基因变异,11例(44%)为未报道过的变异,未发现热点变异。N端变异组21例、C端变异组4例;17或19号外显子组4例、非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21例。N端变异、C端变异组和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非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患儿的发病年龄、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血磷及治疗后的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5例患儿随访2.7(1.6,5.0)年,24例(96%)患儿规律口服磷酸盐制剂及活性维生素D,96%(24/25)症状得到缓解。HtSDS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2,-0.8)比-2.0(-2.8,-1.1),Z=-0.156,P>0.05]。治疗后膝间距或踝间距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3.0,6.0)比1.5(0,3.3)cm,Z=-3.043,P<0.05]。经治疗17例患儿复查骨骼X线片佝偻病改变均有所修复。18例患儿合并了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7例出现了肾脏钙质沉着症。结论XLH患儿以步态异常、双下肢弯曲及身材矮小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现PHEX基因未报道的变异高发,未发现热点变异,也未发现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经规律磷酸盐制剂和活性维生素D治疗后除身高外症状均可明显改善,但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和肾脏钙质沉着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简介:摘要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21年3月经病理确诊的30例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胰头部10例,胰体2例,胰尾部18例。临床症状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脏肿瘤切除术2例,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胰腺中段切除术2例,胰腺体尾部切除术18例(联合肺叶切除术1例,联合脾脏切除术14例,保留脾脏4例)。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瘤体直径1.5~12 cm,淋巴结转移7例,侵犯脾脏1例,肝转移2例,肺转移1例。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胰瘘。本研究显示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多缺乏临床症状,微创与开腹手术均安全可行,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胰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