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放射剂量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于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18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数据和心脏剂量参数,采用K-M分析心脏剂量参数与总生存率的关系,通过多因素COX回归识别N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子。结果NSCL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3.4个月。单因素分析提示计划靶区剂量≥56 Gy(HR1.54,95%CI1.28~2.86,P=0.011)、高血压(HR1.42,95%CI1.34~1.89,P=0.012)、平均心脏剂量≥13.9 Gy(HR1.12,95%CI1.05~2.61,P=0.031)、V5≥70%(HR1.08,95%CI1.01~2.16,P=0.044)、V30≥40%(HR1.16,95%CI1.04~3.01,P=0.041)、V50≥20%(HR1.23,95%CI1.11~2.81, P<0.001)和V60≥5%(HR1.03,95%CI1.00~1.89,P=0.037)是N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经过多因素调整之后,化疗是NSCLC患者预后的有利因素(HR0.711,95%CI0.35~0.89,P=0.005);患有高血压是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HR1.641,95%CI1.56~1.86,P=0.034);心脏剂量中的V50≥20%(HR1.161,95%CI1.13~3.82,P=0.002)是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结论心脏剂量中V50是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心脏照射剂量的增加,可以增加潜在的死亡风险,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减少心脏放射剂量来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评价含异体角质形成细胞(KC)和成纤维细胞(Fb)的细胞膜片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以聚氨酯生物膜为载体构建含人异体KC和Fb的细胞膜片,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2016年4月—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Ⅱ度烧伤创面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阳性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拟入组40个急性Ⅱ度烧伤创面,选择的单个创面≥10 cm×10 cm且≤5%体表总面积(TBSA),将创面均分为2个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细胞膜片组和常规治疗组。细胞膜片组创面内层覆盖细胞膜片、外覆无菌植皮纱布,视创面愈合及渗出情况于治疗开始后每1~3天更换外层纱布,每7天更换1次细胞膜片(即该组换药)。常规治疗组创面内层覆盖混合磺胺嘧啶银霜的纱布、外覆无菌植皮纱布,视创面渗出情况每2~3天更换内外层纱布。分别于治疗5、7、10、14 d,计算2组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换药总次数、治疗期间创面感染情况;首次换药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伤后6~12个月,随访创面瘢痕形成情况。观察安全性指标包括治疗期间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不良反应。对数据行Wilcoxon秩和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制备的细胞膜片直径约8 cm,每片面积约49 cm2,含2层或3层KC和Fb。(2)共入选43例患者,其中3例脱落。完成治疗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57岁,烧伤总面积为2%~26%TBSA。(3)治疗5、7、10、14 d,细胞膜片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Z=4.205、4.258、3.495、2.521,P<0.05或P<0.01)。细胞膜片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7(6,8)d,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的11(7,14)d(Z=4.219,P<0.01)。细胞膜片组创面换药总次数为1(1,2)次,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的6(4,7)次(Z=5.464,P<0.01)。(4)31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在首次换药前即已愈合,9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首次换药疼痛评分为1(0,1)分;40例患者常规治疗组创面首次换药疼痛评分为2(1,3)分。40例患者2组创面完全愈合前均未见有明显感染发生。试验结束后,9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6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与常规治疗组创面均未见瘢痕形成,细胞膜片组创面颜色与正常肤色一致,仅见常规治疗组创面少量色素沉积;3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仅有色素沉积,而常规治疗组创面瘢痕形成明显。(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波动主要随烧伤病程演进及创面愈合自行缓解,未见明显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与异常表现。结论含异体KC和Fb的细胞膜片可减少Ⅱ度烧伤创面换药次数、加速创面上皮化、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换药疼痛;由于其加速创面上皮化进程,可能有利于减轻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增生;临床应用简便、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2-2014年我院住院进行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每组50例。常规组进行肿瘤患者的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干预,以减轻肿瘤患者身心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人院后、放化疗前、放化疗结束后7d采用生活质量表(QLQ—c30)及简明心境量表(POMS)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心理干预干预后护理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健康状况较常规组显提高(P<0.05),POMS评分各项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缓解肿瘤放化疗患者的心理压力及放化疗不良反应,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简介:摘要瘢痕形成,又称为组织纤维化,是身体大多数器官病理损伤后一种常见反应。涉及细胞群体:骨髓来源的循环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常驻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以及血管周围细胞(周细胞)。其中周细胞是一种血管壁细胞,位于微血管系统的内皮细胞基底膜侧,在血管生成、维持血脑屏障、调节毛细血管功能、介导免疫细胞进入大脑和组织修复、纤维化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周细胞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瘢痕形成。该文综述了脊髓损伤、癫痫、创伤性脑损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瘢痕形成过程,重点强调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周细胞参与瘢痕形成调节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悬吊式腹腔镜与小切口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4年9月-2016年6月收治的110例择期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悬吊组与小切口组,每组55例,分别行悬吊式腹腔镜手术以及小切口子宫肌瘤剥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疼痛时间、切口疼痛评分、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与小切口组比较,悬吊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住院费用显著增加,肛门排气时间、疼痛时间、切口疼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小切口子宫肌瘤剥除术比较,悬吊式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对患者的损伤小,患者恢复快,但是住院费用较高,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均表观传播扩散MRI(mean apparent propagator-MRI, MAP-MRI)与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RI, DCE-MRI)在鉴别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与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es, BM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BM[异柠檬酸脱氢酶野生型(isocitrate dehydrogenase-wildtype, IDH-wt)]患者27例及经手术病理确诊或临床随访证实的BMs患者24例行常规MRI序列及扩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 DSI)与DCE-MRI检查,DSI经解析得到MAP-MRI的各参数图,DCE-MRI经西门子工作站处理后得到多个参数图。在各参数图上分别测量两组患者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组织区的参数值。为了最小化个体差异,将各参数值除以对侧正常脑组织的值,得到各参数的相对值。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患者的性别进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患者的年龄、MAP-MRI及DCE-MRI各参数值及其相对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以评估各参数值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GBM(IDH-wt)组与BMs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7和P=0.247)。GBM(IDH-wt)组患者肿瘤实质区的非高斯轴向(non-Gaussianity axial, NGAx)、非高斯垂直(non-Gaussianity vertical, NGRad)、返回轴概率(return to the axis probability, RTAP)、返回平面概率(return to the plane probability, RTPP)均高于BMs组,均方位移(mean square displacement, MSD)低于BM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BM(IDH-wt)组患者瘤周水肿区的相对转运常数(relative volume transfer constant, rKtrans)高于BMs,而相对渗出速率常数(relative the rate constant, rKep)低于BM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区RTPP与NGAx是鉴别GBM(IDH-wt)与BMs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较高的单一参数,AUC分别为0.985、0.937,敏感度分别为0.963、0.926,特异度分别为0.917、0.833。结论MAP-MRI与DCE-MRI在鉴别GBM(IDH-wt)与BMs时表现出了较好的诊断价值,且肿瘤实质区的RTPP与NGAx可作为较好的影像学标记。
简介:摘要胶质母细胞瘤与脑转移瘤是两种中枢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常规影像序列中表现出相似的影像特征,因此无法实现准确鉴别,特别是对于缺乏病史支持的单发转移瘤,术前正确的鉴别诊断对于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及预后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多模态MRI在胶质母细胞瘤与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中体现出了较高的临床价值,但各MRI模型在鉴别两种病变时准确度与特异度不同,联合使用多种MRI模型可有效提高诊断效能。并且由于两种病变水肿形成机制的差异,瘤周水肿区的各参数在鉴别两种病变时诊断效能更高。本文就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动态对比增强MRI、扩散张量成像以及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等多模态MRI技术在胶质母细胞瘤与脑转移瘤鉴别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并扩展了一些未来可能用于解决这一临床问题的其他MRI模型,如平均表观传播扩散MRI、神经突定向扩散与密度成像以及扩散微结构成像等,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前馈控制理论的全方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1月~2023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90例接受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基于前馈控制理论的全方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及疼痛程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ADL、ODI、VAS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ADL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ODI、VAS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基于前馈控制理论的全方位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细节护理应用于门诊老年静脉输液患者对一次穿刺成功率、生理及心理舒适度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12月期间门诊收入的接受静脉输液的1392例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各696例。参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行细节护理,对比2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心理舒适度评分及生理舒适度评分。结果: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8.42%,相较于参照组89.37%更高,组间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且研究组患者心理舒适度与生理舒适度评分均相较于参照组患者更高,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门诊老年静脉输液患者实施细节护理,能够更好地缓解患者的身心状态,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可以将其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责任制整体护理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86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43例)、研究组(予以责任制整体护理,43例),两组护理周期为1月,比较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肺部湿罗音、喘憋、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责任制整体护理可有效减轻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赢得患者认可与赞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