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肩关节脱位中医复位固定疗法。 方法 将 2016 年 11 月至 2017 年 11 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接受治疗的 68 例肩关节脱位病患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其中医治疗法。 结果 68 例肩关节脱位病患均一次复位成功。固定一到四周,并且进行了为期一到三个月的随访。将肩关节脱位患者的外固定去除之后,通过强化性功能锻炼,完全恢复了肩关节的各项功能。 结论 采用中医疗法治疗肩关节脱位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最常用的方法是手法复位治疗法,也可以同练功以及药物治疗配合进行。针对病人的体质和受伤情况,在复位一到两周之后应该及时配合推拿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双Endobutton内固定治疗新鲜肩锁关节脱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新鲜肩锁关节脱位患者39例,其中19例应用国产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系统辅助双Endobutton悬吊内固定,Rockwood分型Ⅲ型11例、Ⅳ型8例;20例采用常规切开双Endobutton内固定术,Rockwood分型Ⅲ型13例、Ⅳ型7例。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术后第2天和术后1年肩锁关节CT影像学参数(锁骨远端下皮质与肩峰下皮质的距离、上下两枚Endobutton的距离、锁骨远端前缘与肩峰前缘的水平间距、喙突骨隧道直径及锁骨骨隧道直径),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外展活动度。结果术后机器人组随访时间(10.8±2.4)个月,常规组(11.5±3.1)个月。机器人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5.3±2.1)分降低至(0.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6,P=0.014);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55.6±6.4)分提高至(92.0±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8,P=0.012);肩关节外展活动度由术前42.2°±5.4°增加至172.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4,P<0.001)。机器人组手术时间为(74.4±6.6) min,较常规切开组的(61.7±7.2) 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P=0.037)。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的VAS、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外展活动度、CT影像测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机器人组2例出现锁骨上表面皮质骨溶解;常规切开组1例出现复位丢失、1例锁骨上皮质骨溶解、4例喙突骨隧道一侧皮质缺损。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和常规切开双Endobutton钛板内固定治疗新鲜肩锁关节脱位均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机器人辅助下精准建立锁骨及喙突骨隧道,可克服常规切开手术骨隧道偏移的缺点,防止复位再丢失。机器人辅助和常规切开Endobutton内固定均存在骨隧道扩大的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对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手术在甲状腺疾病患者中的治疗方式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方法将我院68例甲状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腔镜组,个34例,所有患者均为2017年3月-2018年3月间入院治疗人员。对所有患者术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4.9±11.5)min,时间长于常规组,P<0.5;术中出血量为(31.4±5.9)ml,术后引流量为(26.3±4.8)ml,住院时间为(5.3±0.7)天,均少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有3例皮下瘀斑、3例低血钙症和1例切口感染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6%;腔镜组仅1例皮下瘀斑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9%,P<0.05。结论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更高,患者康复速度更快。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显微内镜下减压术(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从建库到2021年1月UBE与MED治疗LSS的所有研究。获取文献的作者、发表年份、研究设计、受试者特征、样本大小、手术方案、年龄、性别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残疾指数(ODI)。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早期、末次随访时的腰部、下肢VAS评分、ODI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其中6篇为英文文献,1篇为中文文献;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5篇为病例对照研究。UBE组纳入251例患者,显微镜组纳入224例患者。相较于MED组,UBE组住院时间更短(MD=-2.28, 95% CI: -3.42~-1.14, P<0.001),术后早期腰痛VAS评分更低(MD=-0.80, 95%CI:-1.44~-0.16,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末次随访时的腰部VAS评分,术前、术后早期和末次随访时的下肢VAS评分、ODI、硬脑膜扩张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MED,UBE治疗LSS术后早期腰痛缓解及住院时间更佳,但在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第四脑室流出道探查松解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5例Chiari畸形Ⅰ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5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后颅窝减压+软膜下小脑扁桃体切除+神经内镜辅助第四脑室流出道探查松解术+枕大池扩大重建术进行治疗,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后颅窝减压+软膜下小脑扁桃体切除+枕大池扩大重建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1年。回顾性收集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资料,观察术前与术后随访时脊髓空洞的影像学变化,应用芝加哥Chiari疗效量表(CCOS)评估患者的预后(11~16分为预后良好),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脊髓空洞节段分布患者间预后良好率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时的脊髓空洞缩小率(75.5%)高于对照组(65.5%),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时的预后良好率(91.2%)明显高于对照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对比男性、年龄≤45岁对比>45岁、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在枕骨大孔水平与寰椎水平间对比在寰椎水平以下的患者术后随访时的预后良好率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术式基础上加行神经内镜辅助第四脑室流出道探查松解术对Chiari畸形Ⅰ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更理想,并且女性、年龄≤45岁、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在枕骨大孔水平与寰椎水平间患者的预后良好率相对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案下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差别,以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将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老年手术患者96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麻醉方案分组。其中50例接受全身麻醉者作为A组,46例接受硬膜外麻醉者作为B组。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检查(MMSE)评价两组患者在术后6h、24h、48h时认知功能障碍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h时MMSE评分,组间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对比,B组患者术后24h、48h时MMSE评分明显较高,组间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均可造成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中硬膜外麻醉不良影响小,术后认知功能可较快恢复。
简介:摘要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一种手术麻醉后新发的认知功能减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目前关于POCD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但中枢炎症被认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对POCD与中枢炎症可能联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手术麻醉引起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炎性因子以直接通过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破坏BBB或激活多种信号通路等方式引发中枢系统炎症;中枢炎症进一步通过炎症消退迟缓、炎症因子直接作用或非炎性介质间接影响等方式作用于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引发POCD;POCD的风险因素也与中枢炎症密切相关;基于POCD中枢炎症机制的干预措施对POCD预防可能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放松训练在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4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拟行结肠镜检查的125例门诊及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3例)与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结肠镜检查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联合应用穴位按摩、放松训练干预。比较两组的应激反应、肠道准备依从性、肠道准备质量。结果检查前5 min,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心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604、4.351),饮食控制、缓泻剂服用、肠道准备依从性总分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435、3.671、4.052),右半结肠、横结肠、左半结肠、肠道准备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324、5.554、7.036、5.9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放松训练有助缓解结肠镜检查患者的应激反应程度,增强肠道准备依从行为,提高肠道准备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来自GEO数据库的数据和实验室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基因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表达情况,分析ABC转运蛋白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R语言软件对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滑膜组织以及正常(normal,N)滑膜组织,体外实验中的人类滑膜成纤维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多基因差异表达谱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将ABC转运蛋白的差异基因与其他差异基因相关联,以获得相关性更大的差异基因。使用KEGG对具有更高相关性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通路富集。利用Cytospace软件的STRING在线数据库,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鉴定枢纽(Hub)基因。结果ABC转运蛋白基因差异表达:RA组与N组相比,ABCC4和ABCG1的表达显著增加,而ABCA8的表达显著降低(P<0.001);RA组与OA组相比,ABCC4的表达显著增加,ABCA8的表达显著降低(P<0.001);与对照组相比,TNF-α组ABCA5的表达显著增加。与上述ABC家族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进一步发现,大多数已确定的通路参与炎症、增殖、细胞存活和血管生成的调节。结论本研究发现了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潜在的一组ABC家族差异基因,这将为RA的早期诊断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将有助于研究ABC转运蛋白在RA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分子靶向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光学体表监测系统(OSMS)在乳腺癌术后患者放疗颈胸膜固定中的摆位流程,与传统体表标记线摆位方式的摆位精度及其计划靶区体积(PTV)外放边界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乳腺癌放疗的20例患者摆位数据,根据摆位方式分为OSMS摆位组和传统体表标记线摆位组,每组10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刚性配准靶区微调后获取床左右(x轴向)、升降(y轴向)、进出(z轴向)、床旋转(Rtn)、进出倾斜(Pitch)、左右转动(Roll)配准误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统计误差绝对值和误差分布;最后由PTV外扩公式计算CTV-PTV外扩范围。结果OSMS组和传统体表标记线组6维度配准误差取绝对值后平均值依次为0.18和0.18 cm、0.12和0.13 cm、0.13和0.23 cm、0.55°和0.74°、0.63°和0.99°、0.67°和0.68°;标准差依次为0.13和0.12 cm、0.09和0.09 cm、0.11和0.16 cm、0.37°和0.55°、0.53°和0.65°、0.42°和0.55°。两组病例摆位误差在z和Pitch方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53、2.98,P<0.05),两组z方向误差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90,P<0.05)。OSMS组和传统体表标记线组x、y、z轴向CTV-PTV外放边界分别为0.28和0.26 cm、0.21和0.20 cm、0.24和0.35 cm。结论建立和应用OSMS引导乳腺癌术后患者摆位流程,其摆位精度整体优于传统体表标记线摆位方式,且在z、Pitch方向摆位精度提升显著,z方向PTV外扩边界明显缩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手工缝合和闭合器闭合两种胰腺残端处理方式对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索建库至2020年2月29日我国手工缝合和闭合器闭合两种胰腺残端处理方式对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预防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中文检索词主要包括:胰体尾切除术、胰腺远端切除术、胰瘘、手工缝合、闭合器;英文检索词主要包括:distal pancreatectomy、pancreatic fistula、suture、stapler。对纳入文献提取手工缝合组和闭合器闭合组术后胰瘘发生率等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研究,1 198例患者;其中手工缝合组652例,闭合器闭合组5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工缝合组与闭合器闭合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3,95%CI:0.66~1.94;P>0.05),但闭合器闭合组术后临床性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OR=1.48,95%CI:1.00~2.18;P<0.05)。结论相较手工缝合,胰体尾切除术后行闭合器闭合胰腺残端有利于降低术后临床性胰瘘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