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失败原因,得出结论术前诊断、定位不明确,术中操作不规范,术后处理不完善是造成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次手术失败主要原因。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后 失败原因
  • 简介:【 摘 要 】 目的: 讨论椎间盘突出检查中 MRI 与 CT 临床诊断效果对比。 方法 : 选取我院治疗椎间盘突出患者 50 例,均对患者实行 CT 检测以及 MRI 检测,在治疗后对患者实行病理检查。比较 CT 检测以及 MRI 检测病理检查符合率情况。 结果 : 经过 MRI 检测发现,有 17 例患者检测出椎间盘突出,病理检查符合率为 100.00% ;有 10 例检测出椎间盘膨出,病理检查符合率为 90.91% ;有 7 例检测出椎间盘游离,病理检查符合率为 100.00% ;有 9 例患者检测出椎间盘脱出,病理检查符合率为 90.00% ;有 5 例检测出椎间盘结节,病理检查符合率为 100.00% 。经过 CT 检测发现,有 8 例患者检测出椎间盘脱出,病理检查符合率为 80.00% ;有 8 例检测出椎间盘膨出,病理检查符合率为 72.73% ;有 15 例患者检测出椎间盘突出,病理检查符合率为 88.23% ;有 4 例检测出椎间盘游离,病理检查符合率为 57.14% ;有 3 例检测出椎间盘结节,病理检查符合率为 60.00% 。 MRI 检测总检出率高于 CT 检测,差别较大 ( P<0.05 )。 结论 : 在椎间盘突出患者中使用 MRI 检测检出率更高,但是 CT 检测也有优势,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椎间盘突出 MRI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秋水仙碱中毒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影响秋水仙碱中毒预后危险因素及其在预后评估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2月至2022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收住秋水仙碱中毒患者,根据14 d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般情况,分析秋水仙碱中毒患者临床特点;比较两组患者入院首次实验室指标、心电图、心超等临床指标的差异,探讨其在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评估中价值。结果秋水仙碱中毒患者共41例,年龄15~85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6例;生存组27例(65.9%),死亡组14例(34.1%);蓄积中毒(58.7%),自杀中毒(41.3%)。秋水仙碱中毒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82.93%)、多器官功能不全(78.05%)、感染性发热(73.17%)、心肌损害(48.78%)、凝血功能障碍(46.34%)、骨髓抑制(41.46%),部分患者出现肠梗阻(19.51%)、横纹肌溶解(2.44%)等。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QTc间期、乳酸、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碱性磷酸酶绝对值升高是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危险因素(OR=1.028,95%CI:1.000~1.056;OR=1.599,95%CI:1.088~2.350;OR=1.205,95%CI:1.002~1.450;OR=1.242,95%CI:1.242,95%CI:1.089~1.417;OR=1.013,95%CI:1.002~1.024);ADL评分、间接胆红素绝对值下降是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保护因素(OR=0.947,95%CI:0.909~0.988;OR=0.756,95%CI:0.572~0.9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AU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0.913]、乳酸(AUC=0.875)、碱性磷酸酶(AUC=0.770)对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其截断值分别为8.965 mg/L、4.05 mmol/L、230.5 U/L。结论秋水仙碱中毒患者入院时已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病情危重,早期D二聚体及乳酸、碱性磷酸酶水平能有效预测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

  • 标签: 秋水仙碱中毒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 预后 D二聚体 乳酸 碱性磷酸酶 多器官功能不全 骨髓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敌草快(DQ)混合百草枯(PQ)中毒患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日至2022年3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急诊科收治145例百草枯、敌草快中毒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混合组、百草枯组(PQ组)和敌草快组(DQ组)。对比三组临床指标、器官功能不全,不同中毒剂量与预后差异。根据混合组患者90 d存活情况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对比生存组与死亡组各指标差异。各指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经Log-Rank检验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混合组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混合组31例,PQ组92例,DQ组22例。三组对比年龄、中毒量、器官功能不全个数、PSS评分和APACHE II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主要损伤器官为肠道、肾脏、肝脏、肺脏和神经系统,各器官损伤比例高于PQ组和DQ组。三组对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HB、肌酐、AST、乳酸、PT和APTT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中毒组口服<20 mL均存活,口服20 ~50 mL共8例,均死亡,口服51 ~100 mL共11例,死亡8例(72.7%),口服>100 mL共10人,死亡9人(90%)。混合中毒组中敌草快浓度>5 000 ng/mL患者均死亡。31例混合中毒患者中有30例(96.78%)患者毒物检测敌草快浓度明显高于百草枯浓度。混合中毒患者生存组与死亡组性别、年龄、中毒至入院时间、中毒剂量、淋巴细胞计数、Hb、BNU、CK、总胆红素、pH、PT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中毒剂量、入院血浆PQ浓度、入院血浆DQ浓度、乳酸为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敌草快混合百草枯中毒可造成多器官功能损伤,主要损伤脏器为肠道、肾脏、肝脏、肺脏、神经系统。混合中毒相比PQ或DQ中毒具有更高脏器损伤发生率,病情更加严重,具有更高病死率。中毒剂量、入院血浆PQ浓度、入院血浆DQ浓度、乳酸为混合除草剂中毒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百草枯 敌草快 混合中毒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9年收治1例Ⅰ型戈谢病(GD)行肝移植受者临床诊治过程,其围手术期恢复顺利,轻度胰瘘经持续冲洗引流后治愈。随访1年后,肝功能完全正常,营养不良彻底改善,骨痛消失,贫血完全纠正。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较术前明显升高,呈逐步升高趋势,但目前仍低于正常值。术后未行ERT,长期预后有待观察。肝移植是Ⅰ型GD受者ESLD挽救生命治疗选择,长期预后良好,长期随访活检显示移植肝脏无戈谢病病理表现。

  • 标签: 肝移植 戈谢病 脾切除术 终末期肝病 葡糖脑苷脂酶
  • 简介:摘要日本红菇属非致死性胃肠炎型毒蕈,毒性较轻,患者预后良好。本文对2019年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收治例日本红菇中毒致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中毒表现为典型胃肠症状,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最终经积极止血、护胃、补液、抗炎治疗后好转出院。

  • 标签: 中毒 日本红菇 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早期门静脉狭窄是儿童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和儿童受者死亡重要原因之。儿童肝移植术中有时出现供、受者门静脉长度不匹配,需应用血管搭桥重建血管,增加了门静脉狭窄风险。本文报道1例儿童肝移植术中采用髂静脉搭桥完成门静脉重建,术后3 d出现门静脉搭桥段血管狭窄,及时行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术后肝功能顺利恢复,监测门静脉血流良好。

  • 标签: 肝移植 门静脉狭窄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目前在对于慢性糖尿病治疗和临床诊断中,普遍都会选择用纳-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来进行治疗。其药物作用机制也就是通过药物抑制葡萄糖对近曲小管中葡萄糖重度吸附,进而可以达到对降低体内血浆葡萄糖浓度治疗效果,近两年来全球医学领域开始进步加大对于II型糖尿病治疗关注和重视力度,通过药物抑制葡萄糖重度吸附也已经成为了研究主要目标和方向。同时纳-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以提升体内尿糖排泄率同时,利用渗透性利尿和热量损失,达到帮助体重下降效果。

  • 标签: II型糖尿病 纳-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 肥胖 减重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具有明显异质性和复杂病理生理表现。我国成人哮喘患病率为1.24%,其中重症哮喘占5.99%。重症哮喘表现为控制水平差,是哮喘致残、致死主要原因,临床治疗棘手。近年来,针对辅助T细胞(helper T cell, Th)2和Th17表型生物靶向治疗药物成为哮喘新药开发热点之。生物靶向治疗药物为重症哮喘患者带来了新希望。现就重症哮喘靶向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治疗重症哮喘提供参考。

  • 标签: 重症哮喘 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和分析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血管源性眩晕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0月—2018年6月住院血管源性眩晕病例10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丹参多酚酸治疗组、丁苯酞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应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进行眩晕程度评定,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结果差别,并监测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DH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多酚酸组DHI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治疗组DHI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多酚酸组和丁苯酞组DHI改善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丹参多酚酸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在治疗眩晕方面具有明显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 眩晕 脑缺血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冠心病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发生心脏并发症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0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449例合并冠心病结直肠癌患者资料。男性306例,女性143例,年龄(68.7±8.9)岁(范围:44~89岁)。统计术后心脏并发症,包括新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引起临床症状新发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采用t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心脏并发症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44例(9.8%)患者术后至少发生1次心脏并发症,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0例次,新发心律失常19例次,心力衰竭9例次。经心内科会诊后予积极扩张血管、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控制心率或利尿等支持治疗后,42例患者病情好转。术后30 d内3例死亡,2例死于心脏并发症,1例死于吻合口漏所致感染性休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合并2型糖尿病、急诊手术、二次手术、吻合口漏、术后肠道菌群失调、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升高与术后心脏并发症有关(χ²值:4.308~12.219,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80岁(OR=3.195,95%CI:1.379~7.407,P=0.007)、合并2型糖尿病(OR=2.551,95%CI:1.294~5.025,P=0.007)、急诊手术(OR=4.717,95%CI:1.052~20.833,P=0.043)、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升高(OR=1.114,95%CI:1.018~1.218,P=0.018)是术后心脏并发症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急诊手术、高龄、合并2型糖尿病和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合并冠心病结直肠癌患者接受根治性结直肠切除术后发生心血管并发症风险较高。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重视术前评估、围手术期监测和及术后并发症诊治,可降低并发症风险。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手术后并发症 冠状动脉疾病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性评价伴原位癌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后肿瘤学预后影响。方法根据PRISMA原则由2名独立研究员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伴原位癌与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后患者肿瘤生存结局方面的研究,并且手工检索与之相关所有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检索语种为英文和中文。英文检索词为upper urinary tract tumor、renal pelvis、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concomitant carcinoma in situ、prognosis、survival,中文检索词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肾盂癌、伴原位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采用QUIPS文献质量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价,并使用Stata 12.0和RevMan 5.3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相关文献,发表时间2012—2019年。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共11 131例,其中伴原位癌患者1 774例,阳性率为15.9%。伴原位癌患者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后肿瘤特异性生存率[HR=1.10,95%CI 1.05~1.16,P<0.001]、无复发生存率[HR=1.15,95%CI 1.09~1.21,P<0.001]和总体生存率[HR=1.10,95%CI 1.03~1.17,P=0.003]均低于不伴原位癌患者。Begg's发表偏倚分析显示在肿瘤特异性生存率(P=0.822)、无复发生存率(P=0.348)、总体生存率(P=0.452)方面均无显著发表偏倚。结论伴原位癌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后临床预后较差。伴原位癌可作为此类患者术后生存结局独立影响因子。

  • 标签: 泌尿系疾病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 伴随原位癌 生存预后 系统性评价分析
  • 简介:摘要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威胁生命和健康主要疾病。早期肺癌以肺结节形式存在,病变无症状生长,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肺结节形成是渐进过程,其发病原因仍不清楚。肺结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明显地降低肺癌病死率。本文就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以及肿瘤标志物在肺结节良恶性评估中诊断价值以及肺结节良恶性早期诊断模型进行综述,探讨肺结节良恶性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 标签: 孤立性肺结节 早期诊断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月龄供肝在儿童肝移植中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市第中心医院接受器官捐献101例儿童肝移植供者和受者临床资料。受者男46例,女55例;月龄5.8~40.5月,中位月龄9.0月。根据供者月龄,将受者分为极小月龄组(26例)、小月龄组(22例)和正常月龄组(53例)。供受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对受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移植物和受者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极小月龄组肝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38%(10/26),明显高于正常月龄组13%(7/53) (χ2=6.6,P<0.017)。极小月龄组术后小肝综合征发生率23%(6/26),小月龄组和正常月龄组无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小月龄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4%(1/26),明显低于小月龄组27%(6/22) (χ2=5.3,P<0.017)。3组术后3年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88.5%、95.5%和9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P>0.05)。3组受者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3%、95.5%和9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P>0.05)。结论小月龄供肝移植物可安全用于经过严格筛选儿童肝移植受者,受者动脉血栓形成和小肝综合征发生率高,但总体生存无影响,且具有免疫耐受优势。

  • 标签: 儿童 肝移植 小月龄供肝 血栓形成 小肝综合征 急性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CT诊断盆腔囊性占位病变影像表现与临床特征。 方法 应用分类效果分析法对2014年 6月~ 2017年 1月经我院治疗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患者 86例进行 CT资料与手术结果对比分析研究。 结果 通过手术后对比所有病例CT影像分析得出, CT在诊断病灶形态、囊壁、分界、位置、密度以及边缘准确率分别是 91.86%、 94.18%、 90.69%、 96.51%、 91.86%和 88.37%,说明 CT影像在诊断 盆腔囊性占位病变辨别中准确率较高。结论 CT 影像表现大小、边缘、密度以及增强后特征与手术后病理分析基本致, CT诊断对盆腔囊性占位病变判断比较准确。

  • 标签: 盆腔囊性占位病变 CT影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结肠憩室炎是指结肠憩室炎症性疾病,好发于乙状结肠。乙状结肠憩室炎发生与年龄、低纤维饮食及结肠动力紊乱有定联系,临床上可有左下腹痛、发热、膀胱刺激征甚至梗阻表现。乙状结肠憩室炎主要依据CT检查来进行疾病分级,并采用相应治疗手段,包括饮食控制、抗生素治疗、脓肿穿刺引流以及手术治疗等。本文梳理乙状结肠憩室炎临床诊疗现状及进展,以期协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疾病和规范治疗。

  • 标签: 憩室 结肠 乙状结肠憩室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术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58例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术病人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53例;中位年龄为38岁,年龄范围为15~70岁。58例病人常规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是否行联合经骶尾部入路手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年内每6月随访1次,1年后每12月随访1次,复查CT或MRI评估囊肿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8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58例病人中,54例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术,4例行腹腔镜联合经骶尾部后入路直肠后囊肿切除术。58例病人中,1例囊肿巨大并包绕直肠,术中分离直肠后壁造成破损,修补后行横结肠造口转流术;2例因囊肿与直肠粘连紧密,分离后不排除直肠壁热损伤,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术。54例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术病人手术时间为(123±56)min,术中出血量为20 mL(5~500 mL);4例行腹腔镜联合经骶尾部后入路直肠后囊肿切除术病人手术时间为(232±38)min,术中出血量为90 mL(30~800 mL)。(2)术后情况:58例病人中,7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后直肠瘘,行横结肠造口转流,再次盆腔引流后愈合;2例为术后尿路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疗后缓解;2例为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尿管留置3周后门诊拔除尿管,恢复良好;1例为骶尾部切口愈合不良,换药后愈合。58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7±4)d。(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58例病人中,表皮样囊肿26例,畸胎瘤20例(其中2例为成熟畸胎瘤伴黏液腺癌、1例为成熟畸胎瘤伴神经内分泌癌),皮样囊肿10例,尾肠囊肿2例。(4)随访情况:58例病人中,57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1月,随访时间范围为2~85月。57例获得随访病人中,1例术后8月发现臀部皮下囊肿,行局部切除术;1例术后6月盆腔MRI检查结果示骶前小囊肿复发,无明显增大,予继续观察随访;余55例病人无囊肿复发。结论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术安全、可行。

  • 标签: 囊肿 直肠后 发育性骶前囊肿 微创治疗 腹腔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