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医院1 280名医院工作人员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疫苗后不良反应与抗体水平,为疫苗接种提供研究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1月30日期间,广州某三级医院的1 280名医院工作人员接受北京生物或者科兴中维2家企业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完成2剂次接种后14 d、6个月后新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和IgM 2种抗体结果。1 280人中新冠疫苗接种后14 d自愿检测抗体者有375人(A组),接种6个月后自愿检测者有238人(B组),接种14 d后与6个月后均有检测抗体者123人(C组)。其中男469人、女811人,疫苗接种年龄段为18~59岁,分为18~38岁(低年龄组)与39~59岁(高年龄组)。分别统计分析A组、B组、C组内性别之间以及高、低年龄组之间产生的IgG和IgM 2种抗体水平,并且比较C组2种抗体在接种后14 d与6个月时的变化。数据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共2 428人次接种信息,监测不良反应信息27条,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27/2 428),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8%(19/2 428),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42/2 428)。A组阳转率IgG为92.0%(345/375),IgM为45.6%(171/375);抗体S/CO值IgG为14.90(5.80,31.70),IgM为0.88(0.30,2.98)。B组阳转率IgG为49.5%(118/238),IgM为0.8%(2/238);抗体S/CO值IgG为0.99(0.35,3.01),IgM为3.00(0.20,0.07)。C组接种14 d后IgG抗体S/CO值为14.80(6.98,29.60),接种6个月后为0.95(0.29,2.80);接种14 d后IgM抗体S/CO值为0.89(0.30,2.94),接种6个月后为0.03(0.02,0.07)。B组接种6个月后IgG抗体以及C组接种14 d后IgM抗体S/CO值男性均显著低于女性(均P<0.05),其他各组接种后14 d或6个月后IgG和IgM 2种抗体均于性别、高低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中无论是男性、女性,还是高、低年龄组,接种新冠疫苗6个月后IgG、IgM 2种抗体S/CO值均较接种14 d后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北京生物和科兴中维2家企业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在该医院工作人员中的应用,取得了近期的预期效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产生了免疫抗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非钙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心内科就诊并经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发现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157例(男74例,女83例,平均年龄72.12岁),根据CT检查分为钙化斑块组(75例)和非钙化斑块组(82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年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非钙化斑块组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及TC、TG、LDL-C水平分别为(75.9±8.7)岁、80.5%(66/82)、52.4%(43/82)及(5.81±1.12)mmol/L、(2.36±1.03)mmol/L、(3.51±1.20)mmol/L,均高于钙化斑块组(67.2±10.1)岁、46.7%(35/75)、18.7%(14/75)及(4.84±1.05)mmol/L、(1.52±0.73)mmol/L、(2.91±0.71)mmol/L,HDL-C水平为(1.24±0.41)mmol/L,显著低于钙化斑块组(1.97±0.62)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性别、吸烟及糖尿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对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混杂因素进行校正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C(OR=3.451,P<0.05)、LDL-C(OR=3.128,P<0.05)是危险因素,HDL-C(OR=0.099,P<0.05)是保护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21,P<0.05)、TC(OR=2.429,P<0.05)、HDL-C(OR=0.079,P<0.05)、家族史(OR=6.351,P<0.05)是非钙化斑块的影响因素。结论HDL-C是冠心病患者非钙化斑块的保护因素,而TC、LDL-C是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停药顺序对鼻内镜手术静吸复合麻醉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6月择期行鼻内镜手术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凭静脉结束麻醉组(A组)与静吸复合结束麻醉组(B组),两组各35例。麻醉诱导:丙泊酚2~4 mg/kg,芬太尼3~4 μg/kg,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麻醉维持:丙泊酚4~6 mg·kg-1·h-1,瑞芬太尼6.5~13.0 μg·kg-1·h-1,七氟烷≥0.3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预计手术结束前30 min,A组结束七氟烷吸入,B组结束丙泊酚泵注;预计手术结束前 10 min,A组结束丙泊酚泵注,B组结束七氟烷吸入;手术结束,两组均结束瑞芬太尼泵注。记录两组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观察两组入室后(T0)、麻醉结束时(T1)、呼吸恢复时(T2)、意识恢复时(T3)、拔管时(T4)、拔管后5 min(T5)及拔管后10 min(T6)时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T2~T6及拔管后20 min(T7)躁动评分;拔管时咳嗽评分。结果A组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16.0±4.6)min、(18.0±5.3)min、(19.0±5.5)min,均明显长于B组的(8.8±3.5)min、(9.5±4.1)min、(10.7±4.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54、8.881、9.011,均P<0.05);T0~T6两组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3~T6两组躁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拔管时咳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停药顺序均可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减少苏醒期躁动与拔管时呛咳反应,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结束麻醉的复苏时间要长于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苯中毒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水平,探讨其早期判断慢性苯中毒肝功能损害的价值,为临床精准监测慢性苯中毒机体损伤的发生及其早期干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选取48名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根据《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GBZ 68-2013)》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50名健康体检人群做为对照组,分析指标包括ALT、AST、ALP、GGT、TBIL、DBIL、IBIL、TP、ALB和GLB等常规肝功能生化指标。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间ALT(P=0.000)、AST(P=0.000)、ALP(P=0.001)、GGT(P=0.000)、TBIL(P=0.008)和ALB(P=0.000)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分析示各组间ALT、AST、ALP、TBIL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和中毒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ALT、AST、ALP、TBIL在苯中毒肝功能损伤中具有更高敏感性。结论ALT、AST、ALP和TBIL可成为辅助诊断早期慢性苯中毒机体损伤的实验室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