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引发致静脉炎及对静脉炎发生率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1月-2023年11月间行静脉输液患者114例,结合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参照组与研讨组,每组各57例患者,分别开展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就其预防引发致静脉炎以及对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结果 护理干预后研讨组的静脉炎发生率10.53%低于参照组的静脉炎发生率38.60%,组间具高度的对比性(P值<0.05)。结论 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引发致静脉炎及对静脉炎发生率影响作用明显,能够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进一步保障患者安全而高效的输液。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抽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静脉输液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分组为对照组(n=34)、研究组(n=34),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比较两组静脉输液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固定无松脱率、药物渗出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各指标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固定无松脱率、药物渗出率比较,P>0.05。 结论:对静脉输液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代测序(NGS)技术在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胚系突变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16—2018年在山东省立医院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中MutL homolog 1 (MLH1)、PMS1 homolog 2(PMS2)、MutS homolog 2(MSH2)和MutS homolog 6(MSH6) 4种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MMR的表达情况和临床资料,选取45例疑似Lynch综合征患者,提取其经显微镜证实无癌累及正常组织的DNA,对MLH1和MSH2等12个基因进行NGS测序分析,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基因胚系突变位点和意义。采用Sanger测序对10例患者的可疑致病位点进行验证。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45例肿瘤组织标本中,MLH1和PMS2表达缺失22例,MSH2和MSH6表达缺失16例,MMR蛋白表达正常7例。NGS显示,28例结肠癌患者的正常组织样本中,4例有MLH1致病性突变,1例有MLH1疑似致病性突变,2例有MSH2致病性突变,2例有MSH2疑似致病性突变。6例直肠癌、6例胃癌和7例免疫组化检测MMR表达正常结直肠癌患者的正常组织样本中均未见明显MMR基因突变。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的正常组织样本中,MLH1和MSH2致病性突变各1例,MLH1疑似致病性突变1例。此外,NGS还检测到许多其他基因异常和未见报道的基因突变。Sanger测序均检测到与NGS检测结果相同的MLH1和MSH2基因突变位点。结论高通量NGS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可靠地检测到疑似Lynch综合征患者的异常基因,对消化道等遗传性肿瘤的相关基因检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代测序(NGS)技术在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胚系突变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16—2018年在山东省立医院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中MutL homolog 1 (MLH1)、PMS1 homolog 2(PMS2)、MutS homolog 2(MSH2)和MutS homolog 6(MSH6) 4种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MMR的表达情况和临床资料,选取45例疑似Lynch综合征患者,提取其经显微镜证实无癌累及正常组织的DNA,对MLH1和MSH2等12个基因进行NGS测序分析,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基因胚系突变位点和意义。采用Sanger测序对10例患者的可疑致病位点进行验证。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45例肿瘤组织标本中,MLH1和PMS2表达缺失22例,MSH2和MSH6表达缺失16例,MMR蛋白表达正常7例。NGS显示,28例结肠癌患者的正常组织样本中,4例有MLH1致病性突变,1例有MLH1疑似致病性突变,2例有MSH2致病性突变,2例有MSH2疑似致病性突变。6例直肠癌、6例胃癌和7例免疫组化检测MMR表达正常结直肠癌患者的正常组织样本中均未见明显MMR基因突变。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的正常组织样本中,MLH1和MSH2致病性突变各1例,MLH1疑似致病性突变1例。此外,NGS还检测到许多其他基因异常和未见报道的基因突变。Sanger测序均检测到与NGS检测结果相同的MLH1和MSH2基因突变位点。结论高通量NGS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可靠地检测到疑似Lynch综合征患者的异常基因,对消化道等遗传性肿瘤的相关基因检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探讨十二指肠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DGP)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加强对DGP的认识并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0月诊断的8例DGP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DGP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37~57岁,中位年龄52岁。5例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在健康查体或术前查体时偶然发现;3例患者因黑便就诊。CT影像学检查均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限性结节样增厚,增强扫描呈明显渐进性强化。超声内镜下表现为十二指肠黏膜下低回声病变。组织学上肿瘤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和神经节样细胞三种成分,梭形细胞表达神经丝蛋白(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上皮样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NSE、突触素(Syn)、嗜铬素(CgA),神经节样细胞表达NSE、Syn、CgA及NF。2例行内镜黏膜剥离术,6例行外科手术切除。结论DGP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十二指肠降段的良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学及内镜检查提示黏膜下病变,治疗以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局部切除为主,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瘦素受体(OBR)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0年至2015年90例DLBCL和2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LH)组织中OBR和p-AKT的表达;应用细胞增殖实验(MTS)检测瘦素对DLBCL细胞株SUDHL4和SUDHL5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瘦素培养后SUDHL4和SUDHL5细胞p-AKT的表达情况。结果OBR和p-AKT在DLBCL中的高表达率为47.7%(43/90)、27.7%(25/90),在20例RLH中均为低表达,OBR和p-AKT在DLBCL和RLH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27)。OBR和p-AKT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结外浸润、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均无关(均P>0.05)。OBR和p-AKT在DLBCL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32,P<0.05)。瘦素可以提高SUDHL4和SUDHL5细胞增殖能力,促进细胞内p-AKT的表达。结论瘦素和OBR可通过激活PI3K-AKT途径促进DLBCL细胞的增殖,参与DLBCL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