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海船船员上消化道疾病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制定可被船员接受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荣成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海船船员1 647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到本科进行健康体检的沿海居民1 647例作为对照组,均经胃镜检查诊断是否有上消化道疾病,然后经由统一培训的护士详细询问,并填写统一制定的海船船员上消化道疾病调查表。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67.5%)和上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率(71.2%)明显高于对照组(40.0%和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0~49岁、≥50岁年龄段上消化道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0~29年海龄段船员上消化道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10~19年海龄段,≥30年海龄段船员上消化道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20~29年海龄段(P<0.05)。观察组船员发生上消化道疾病相关影响因素排序前4位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喝酒、不良饮食习惯,可接受的上消化道疾病预防措施排序前4位是:饮食习惯改变、保证充足睡眠、限烟、限酒。结论海船船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喝酒、不良饮食习惯、自行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等原因导致上消化道疾病患病率高,通过采取改变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限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等船员可以接受的方式,可能减少海船船员上消化道疾病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模式对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症状缓解情况、预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骨折术后患者为主要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以及对照组40例。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模式干预,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功能锻炼情况、症状缓解情况、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疗效与有效性。结果 实验组功能锻炼,症状缓解程度,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心理状态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临床骨折术后患者的护理方式中,综合护理模式可作为优先选择,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6S管理对减少消毒供应室职业伤害的具体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消毒供应室20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1月至3月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管理方式,2021年4月至2021年6月为实验组,采用6S管理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护理人员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所导致的损害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在本次实验中,对照组20例人员中,物理因素损害发生率为4(20.00%),化学因素损害发生率为4(20.00%),生物因素损害发生率为4(20.00%),实验组20例人员中,物理因素损害发生率为0(0.00%),化学因素损害发生率为0(0.00%),生物因素损害发生率为0(0.00%),实验组患者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影响所发生的损害事件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6S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可以较为明显的减少消毒供应室职业伤害的发生率,实现医疗安全水平的有效提升,逐步提高工作效率,逐步规范工作管理水平,实现工作模式的不断优化,逐步改善工作的环境,全面宝掌柜工作人员的个人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对院内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2月至2021年8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护理质量控制的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及院内感染率情况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实验组50例患者中,护理服务态度为90.98±4.42,安全护理为94.40±2.10,操作技能为92.27±3.43,院内感染率为1(2.00%),护理满意度为50(100.00%)。实验组患者护理质量各项参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院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质量控制在医院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可以较为明显的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实现患者院内感染率的有效控制,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风险预警机制在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骨科围手术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监测护理方法,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风险预警机制,在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及治疗有效率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实验组50例患者中,休克1例,心跳呼吸骤停0例,意识改变0例,其他0例,总发生率为1(2.00%),治疗无效0例,治疗有效22例,治疗显效2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50(100.00%)。实验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风险预警机制在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可以较为明显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实现患者意外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全面的控制,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应用效果较为良好,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使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接受PCI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ACS患者,依据患者术后服用的P2Y12受体抑制剂种类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PCI术后2年的缺血事件,即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2年的全因死亡和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BARC 2、3、5型出血事件。比较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探讨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4 022例行PCI治疗的老年ACS患者,年龄为(71.5±5.3)岁,其中氯吡格雷组3 201例,替格瑞洛组821例。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2年的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3.2%(26/821)比5.6%(179/3 201),P=0.005]。两组在2年BARC 2、3、5型出血事件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4/821)比1.6%(52/3 201),P=0.818]。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老年患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较使用氯吡格雷者低[1.5%(12/821)比4.1%(132/3 201),P=0.005]。在校正了组间差异后发现,相比于氯吡格雷组,服用替格瑞洛的患者2年缺血事件(HR=0.637,95%CI 0.409~0.991,P=0.046)及全因死亡(HR=0.402,95%CI 0.213~0.758,P=0.005)发生风险更低,BARC 2、3、5型出血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57,95%CI 0.496~1.848,P=0.897)。结论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与氯吡格雷相比,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与长期缺血事件及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相关,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在急诊PCI围术期护理管理中接受护理流程管理后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筛选500例在2020年6月-2021年6月于我院行急诊PCI的患者进行研究,研究期间对所有患者在急诊PCI围术期行常规的护理管理,并择取其中250例配合开展护理流程管理以研究组表示,其余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的以参照组表示。研究后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平均手术前准备时间及手术时长用时较短,统计术中病人满意率结果显现研究组满意率更高,而且该组术后所出现的相关不良事件较少,上述检验数据与参照组对比,研究组优势显现,而且其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中存在一定的意义(P<0.05)。结论 将护理流程管理办法应用在急诊PCI围术期护理管理中,可将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而且还能够将临床手术前准备时间及手术时长缩短,让患者感到满意,推荐临床广泛应用此管理办法。
简介:摘要:目的:以预见性护理为研究对象,选择此种护理方法对接受甲状腺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干预后,观察术后的出血量水平;方法:从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收治的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所有患者被平分到两个小组中,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常规组,按照传统意义上的常规护理给予常规组干预,研究组则接受预见性护理,对比两个小组的术后出血量水平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护理后两组的SAS与SDS评分情况,通过对比P值与0.05的大小来确定数据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接受护理之后,研究组的SAS与SDS评分是要低于常规组的,出血量也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稍高于对照组,其中P值小于0.05;结论:对于接受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来说,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给予其预见性护理干预可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患者的不良情绪有所缓解,出血量相比于常规护理组来说要更低一些,护理口碑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复发、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180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按照房颤指南给予常规围术期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两组在术后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血压、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P波离散度、左房前后径、左房容积指数、二尖瓣返流面积、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血压下降(P<0.05),但未出现低血压及相关症状。随访3、6和12个月试验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0.0%、78.9%和75.6%,高于对照组的72.2%、70.0%和68.9%(χ2=4.866、6.667和4.091,P=0.027、0.010和0.043)。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NT-proBNP、P波离散度、左房前后径、左房容积指数、二尖瓣返流面积、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试验组均较对照组减少(均P<0.05),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在维持窦性心律、逆转心脏重构、纠正心功能方面有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