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确放疗技术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调强放化疗后局部区域复发模式、复发部位与放化疗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于2006-2014年治疗的局限期SCLC患者482例,其中125例治疗局部区域复发,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差异和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法多因素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全组复发患者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46.4%、14.7%,中位生存期23.40个月。中位进展时间12.96个月,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1.50个月,1、2、5年生存率分别为45.0%、23.0%、10.0%。原发灶复发67例(53.6%)、区域淋巴结复发21例(16.8%)、原发灶+区域淋巴结复发28例(22.4%)、对侧纵隔或锁骨上淋巴结复发9例(7.2%),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96、24.76、23.23、18.66个月,2年生存率分别为49%、52%、46%、11%(P=0.000、0.004、0.008)。6例(4.0%)患者靶区外孤立淋巴结复发,其中5例位于锁骨上区域,1例(0.8%)野外孤立淋巴结复发。结论局限期SCLC放化疗后局部失败部位主要为肺原发灶,更好的分割剂量和靶区范围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探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现代综合治疗模式及诊断技术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放化疗有效者行脑预防照射(PCI)的疗效及复发失败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4年间共201例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放化疗综合治疗且达有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的局限期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治疗采用以调强放疗和≥4周期EP/CE方案化疗为主的同步或序贯放化疗,采用脑MRI(90.0%)或CT(10.0%)重新评估有无脑转移。比较PCI组(91例)及非PCI组(110例)的长期生存及复发失败类型。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77.3个月(95%CI为73.0~81.5个月)。PCI组中位总生存(OS)为58.5个月,2、5年OS分别为72.5%、47.7%;非PCI组中位OS为34.5个月,2、5年OS分别为61.7%、35.8%(P=0.075)。PCI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为22.0个月,2、5年PFS分别为48.0%、43.4%;非PCI组中位PFS为13.9个月,2、5年PFS分别为34.4%、26.7%(P=0.002)。PCI组2、5年累积脑转移率为6.6%与12.2%,非PCI组为30.0%与31.0%(P=0.001);初发脑转移率分别为4.4%与25.5%,中位初发脑转移时间分别为11.9个月与8.7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综合治疗后疗效评价(P<0.001)、PCI(P=0.033)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分层分析表明综合治疗后达CR患者行PCI显著提高5年PFS(72.7%∶48.0%,P=0.013),疗效达PR者行PCI未提高5年PFS(26.1%∶20.2%,P=0.213)。结论在现代放化疗综合治疗模式下和更准确的脑转移诊断方法下,放化疗有效的局限期SCLC患者行PCI可改善PFS,降低初发脑转移率和全部脑转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低体温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为对照组(n=40例)和干预组(n=40例),对照组于术中输入常温液体,冲洗液用常温生理盐水,不使用温毯机加温;干预组于术中输入加温至37℃的液体,冲洗液用37℃的生理盐水,使用温毯机进行术中保温并维持在28~30℃,对两组患者于进入手术室即刻,手术1h、手术后1h鼻烟温、血压、心率进行检测,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清醒时间、术后尿量、寒颤和躁动情况。结果对照组低体温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干预组。结论对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强度对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输血科行DAT检测的患者输血相容性检测和临床输血资料,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DAT阳性强度与患者配血结果、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输血后胆红素值、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相关性。结果从配血检测结果来看,次侧配血结果与DAT强度显著相关(r=0.58,P<0.01)。抗筛阳性患者DAT阳性强度更高(χ2=126.810,P<0.01)。DAT阳性强度对患者直接胆红素值有影响,DAT阳性强度越高,患者直接胆红素越高(χ2=32.069, P<0.01);且对患者总胆红素值也有影响(χ2=17.981, P=0.001)。从红细胞输注效果来看,DAT阳性强度为0.5患者输注有效率较低(28.6%),其余患者DAT阳性强度与红细胞输注效果无关,不同DAT阳性强度(1、2、3、4)患者输血有效率分别为57.0%、60.1%、65.6%和60.0%,同一DAT阳性强度下,患者的输血有效率较高(χ2=41.071,P=0.009)。结论不同DAT阳性强度与患者次侧配血结果、直接胆红素含量存在相关性,而红细胞输注效果与DAT阳性强度没有显著关联。但DAT阳性强度增加,患者出现不规则抗体几率增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hucMSC-exo)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生物学行为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收集培养上清提取外泌体。将HKF分为对照组(NC)和实验组(Exo),对照组在培养到70%~80%融合后,用基础培养基处理;实验组用含hucMSC-exo的基础培养基处理,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2 μg/ml,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与迁移,检测羟脯氨酸(HYP)含量,并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对各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SMAD家族蛋白2(Smad2)、SMAD家族蛋白3(Smad3)信使RNA(mRNA)水平进行分析。应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 J和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结果实验组吸光度值在处理后的每个时间点都低于对照组,0 h(Exo=1.421±0.114比NC=1.403±0.104,t=0.267,P>0.05),12 h(Exo=1.688±0.102比NC=1.730±0.073,t=0.745,P>0.05),24 h(Exo=1.755±0.089比NC=1.829±0.036,t=1.711,P>0.05),36 h(Exo=1.875±0.154比NC=1.955±0.183,t=0.747,P>0.05),48 h(Exo=2.054±0.035比NC=2.110±0.067,t=1.621,P>0.05),60 h(Exo=2.086±0.034比NC=2.126±0.042,t=1.656,P>0.05)和72 h(Exo=2.063±0.175NC=2.094±0.065,t=0.378,P>0.05)。对培养了48 h的细胞划痕区域面积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划痕面积为对照组0.997±0.020倍,t=0.08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培养上清中HYP含量低于对照组[(15.310±1.083) μg/ml比(19.560±0.737) μg/ml,t=3.243,P<0.05),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TGF-β1、TGF-β2、Smad2、Smad3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TGF-β1=0.814±0.048比1.076±0.066,t=3.210,P<0.05;TGF-β2=0.925±0.037比1.135±0.075,t=2.657,P<0.05;Smad2=0.911±0.061比1.139±0.075,t=2.394,P<0.05;Smad3=0.913±0.038比1.043±0.025,t=2.850,P<0.05),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ucMSC-exo有抑制HKF增殖迁移的趋势,并能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纤维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外泌体对急性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用超高速离心法提取ucMSC外泌体,经透射电镜观察、Western印迹检测外泌体表面标志物CD63和TSG101和粒径分析鉴定外泌体。体外培养3~5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分别用含0(阴性对照组)、1、2 μg/ml外泌体的高糖DMEM培养基孵育24 h(分别为1、2 μg/ml组),CCK8法检测ucMSC外泌体对HSF增殖活力的影响。取24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构建全层皮肤损伤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等分为ucMSC外泌体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距创缘约1 mm处等距皮下多点注射ucMSC外泌体悬液或PBS。术后第0、4、7、10、14天观察两组小鼠创面并计算创面残余面积百分比,术后第7、14天取创面组织后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结构变化。术后第14天收集两组小鼠创面皮肤组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Ⅰ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非配对t检验。结果透射电镜下,ucMSC外泌体呈椭圆形,直径约100 nm;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ucMSC外泌体表面蛋白CD63、TSG101表达阳性;粒径分析显示,96.2% ucMSC外泌体直径30 ~ 150 nm。CCK8法检测显示,外泌体1 μg/ml组和2 μg/ml组HSF相对活力(0.97 ± 0.05、1.08 ± 0.07)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0.71 ± 0.04),t值分别为2.00、7.05,均P<0.05,且2 μg/ml组HSF相对活力显著高于1 μg/ml组,t = 5.09,P<0.05。术后第4、7、10、14天,ucMSC外泌体组创面残余面积百分比均显著低于PBS组(均P<0.05)。HE和Masson染色显示,与PBS组相比,ucMSC外泌体组小鼠创面新生皮肤组织中毛囊、腺体以及肉芽组织更丰富且有新生血管形成,胶原排列也更整齐。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实验显示,ucMSC外泌体组Ⅰ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PBS组(均P<0.01)。结论皮下注射ucMSC外泌体可以促进小鼠急性皮肤创面愈合,可能与ucMSC外泌体促进小鼠创面组织中细胞外基质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合成及促进HSF增殖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檗碱(BBR)对2型糖尿病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半影区内质网应激相关炎症通路的影响。方法72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高脂饮食和链尿佐菌素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数字抽签随机将糖尿病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糖尿病大鼠+BBR治疗组(BBR组)、糖尿病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组(MCAO组)、糖尿病大鼠MCAO+BBR治疗组(MCAO+BBR组),纳入研究每组6只。治疗组在术前48 h、24 h和术后6 h经胃灌注给予相应剂量药物。采用线拴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进行神经缺损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葡萄糖调控蛋白78(GRP78)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炎症通路蛋白GRP78、胰腺内质网激酶(PERK)、磷酸化PERK(p-PERK)、核因子(NF)-κB p65表达情况。结果在脑缺血半影区,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MCAO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83±0.41)分,高于MCAO+BBR组大鼠(1.67±0.52)分(P<0.05),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和内质网应激相关炎症通路蛋白GRP78、PERK和NF-κB p65的表达水平亦增高(P<0.05)。BBR治疗亦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半影区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和内质网应激相关炎症通路蛋白(GRP78、PERK和NF-κB p65)的表达水平。结论BBR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炎症通路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科专科护理对前臂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抽选我科2014年10月~2018年4月收治的40例前臂骨折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骨科专科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结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患肢前臂生理功能康复优良率为90%(18/20),未发生1例并发症,护理满意度为95%(19/20);对照组中患者的患肢前臂生理功能康复优良率为70%(14/20),发生3例并发症,护理满意度为75%(15/20)。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患肢前臂生理功能康复优良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骨科专科护理有助于提升前臂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方法:实验选取的是在2020.1-2021.3前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脑梗塞患者,并且按照对比实验的要求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取了临床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记录不同护理干预康复功能锻炼中,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根据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相关生活质量数据记录表明,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患者的康复锻炼期间,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到,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患者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组我院5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双盲法分组,各27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结果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更短(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减少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存在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