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益生菌干预在早产巴马猪生后肺脏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动物实验研究,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利用已成功建立的30只早产巴马猪模型,将仔猪分为早产组(妊娠104 d出生)、足月组(妊娠113 d出生)、早产益生菌干预组(妊娠104 d出生后第3天开始给予口服益生菌)和足月益生菌干预组(妊娠113 d出生后第3天开始给予口服益生菌),分别记录早产组和足月组仔猪出生后即刻、生后4、9、21 d以及早产益生菌干预组和足月益生菌干预组仔猪生后9 d后的体重并收集肺组织、回肠组织和肠道内容物。通过比较体重、辐射状肺泡计数来评估仔猪发育情况,通过测量回肠绒毛高度评估回肠发育情况,通过菌群16 S核糖体RNA分析评估回肠内容物的菌类构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30只仔猪中雌性16只、雄性14只。早产组和足月组各12只,早产益生菌干预组和足月益生菌干预组各3只。早产组仔猪生后4、9、21 d的体重均分别低于足月组生后4、9、21 d[(507±27)比(694±56)g、(620±35)比(1 092±154)g、(1 660±210)比(2 960±418)g,t=2.96、2.99、2.78,均 P<0.05],早产组仔猪出生9 d的辐射状肺泡计数低于足月组9 d的仔猪[(4.00±0.29)比(6.11±0.35)个,t=4.64,P<0.01]。早产组和足月组仔猪在生后不同时间点有不同的高丰度回肠菌属,生后4 d时分别为大肠杆菌志贺菌属26.63%和肠球菌属30.48%;出生9 d时分别为苏黎世杆菌属35.94%和乳杆菌属27.33%;出生21 d时分别为大肠杆菌志贺菌属28.02%和乳杆菌属46.29%。早产组9 d仔猪的回肠绒毛高度小于足月组9 d的仔猪[(297±21)比(411±32)μm,t=3.01,P=0.007]。早产益生菌干预组和足月益生菌干预组的仔猪体重、辐射状肺泡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92±36)比(767±67)g、(5.44±0.34)比(5.89±0.26)个,t=0.74、1.04,均P>0.05]。早产益生菌干预组及足月益生菌干预组的回肠优势菌属均为苏黎世杆菌属,早产益生菌干预组仔猪的回肠绒毛高度大于早产组9 d的仔猪[(371±13)比(297±21)μm,t=3.04,P=0.006],与足月益生菌干预组仔猪和足月组9 d仔猪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71±13)比(338±12)和(411±32)μm,t=1.90、1.15,均P>0.05]。结论早产会影响肺发育中的肺泡化进程。早产生后的益生菌干预可能通过改善肠道发育促进肺泡化进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儿童坏死性肺炎(NP)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不同病原学NP的临床特点。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中国13家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494例NP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根据年份分为2008至2011年、2012至2015年、2016至2019年3组,根据地域分为南方和北方,分别比较病原学的分布特点;根据感染的病原菌不同分为单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与单一细菌感染组,进行临床特征和炎症指标的比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χ²检验。结果494例NP患儿(男272例、女222例)年龄4.7(0.1~15.3)岁,其中494例NP中病原菌不明确147例,病原菌明确347例。常见的病原菌分别为肺炎支原体238例,肺炎链球菌6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1例,铜绿假单胞菌13例,流感嗜血杆菌10例,腺病毒10例,流感病毒A 7例。3个年份组最主要的病原均为肺炎支原体,2016至2019年组肺炎支原体比例高于2012至2015年组[52.1%(197/378)比36.8%(32/87),χ²=6.654,P=0.010],2012至2015年组肺炎支原体比例与2008至2011年组[31.0%(9/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314,P=0.575)。南方组与北方组患儿最主要的病原均为肺炎支原体,北方组肺炎支原体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0.5%(92/152)比42.7%(146/342),χ²=13.409,P<0.01],而肺炎链球菌的比例则低[7.9%(12/152)比14.3%(49/342),χ²=4.023,P=0.045]。单一肺炎支原体组(200例)与单一细菌感染组(98例)均以发热(分别为197、98例)和咳嗽(分别为200、96例)为主要临床表现,单一肺炎支原体组较单一细菌感染组胸痛症状更常见[17.0%(34/200)比6.1%(6/98),χ²=6.697,P=0.010],而气促、喘息症状更少见[16.0%(32/200)比60.2%(59/98),4.5%(9/200)比21.4%(21/98),χ²=60.688、20.819,均P<0.01];单一细菌感染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明显高于单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组[14.7(1.0~67.1)×109/L比10.5(2.5~32.2)×109/L,122.50(0.5~277.6)比51.4(0.5~200.0)mg/L,2.13(0.05~100.00)比0.24(0.01~18.85)μg/L,Z=-3.719、-5.901、-7.765,均P<0.01]。结论我国儿童NP病例逐年增多,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我国儿童NP的重要病原体。NP的临床症状以发热和咳嗽常见,细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者。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外周末梢全血与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探讨末梢全血PCT检测在儿科感染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对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11所儿童专科医院出生28 d以上的1 898例患儿同时采集的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清,分别检测PCT水平,根据文献资料和临床对静脉血清PCT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分组。采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定量数值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转换成等级资料在不同的临床界限区间采用Spearman检验作分层相关性分析,转换成二分类资料进行一致性评价并初步探索末梢血PCT水平的最佳切点。结果共纳入有效样本1 898例(男1 098例、女800例),年龄27.4(12.2,56.7)个月。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清PCT之间有良好相关性(r=0.97, P<0.01),直线回归方程式为PCT̂静脉血清=0.135+0.929× PCT末梢全血。检测绝对值两者间的一致性欠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1~0.92, P<0.01),但等级资料分层分析提示两者实测值在各界限区的符合率为84.9%~97.1%。二分类资料显示两种检测法一致性佳(符合率96.8%~99.3%,Youden指数0.82~0.89)。从病情轻重设定的4个PCT区间(<0.5、0.5~<2.0、2.0~<10.0、≥10.0 μg/L)内,末梢全血PCT预判临床的效果良好(曲线下面积为0.991 2~0.997 9)。不同静脉血清PCT切点值0.5、1.0、2.0、10.0 μg/L对应的末梢全血PCT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0.395、0.595、1.175、3.545 μg/L。结论末梢全血PCT与静脉血清PCT之间相关性良好,利用末梢全血PCT检测可以辅助判断临床病情的性质和轻重,而采血简便、快速报告并易重复检测的特点为其提供了临床应用的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氮嗪治疗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CHI)患儿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二氮嗪治疗CHI患儿疗效及其安全性的相关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设定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9月;纳入研究的文献语种限制为中文及英文。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分析文献基本特征、CHI患儿临床症状及基因突变情况、二氮嗪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文献检索结果:按照检索策略,共计检索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文献为24篇,纳入CHI患儿为791例。②文献基本特征:发表时间分别为1998—2007年、2008—2014年、2015—2019年的文献各为6篇(25.0%)、5篇(20.8%)与13篇(54.2%);而文献来源分布于亚洲、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地区各为9篇(37.5%)、4篇(16.7%)、2篇(8.3%)及9篇(37.5%)。③CHI患儿临床症状及基因检测结果:这24篇文献中,18篇(75.0%)报道309例CHI患儿的临床症状,其中147例(47.6%)表现为自主神经兴奋性增高的惊厥发作症状,其余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包括面色苍白、拒乳、易激惹等。13篇(54.2%)报道627例CHI患儿的基因突变情况,发生ABCC8和(或)KCNJ11等ATP敏感的K+通道(KATP)相关基因突变者为123例(19.6%),GLUD1基因突变者为44例(7.0%),GCK基因突变者为10例(1.6%),HNF4A基因突变者为3例(0.5%),其他基因突变者为10例(1.6%),而未发生基因突变患儿为437例(69.7%)。④二氮嗪治疗结果及CHI患儿预后:24篇文献纳入的791例CHI患儿中,207例(26.2%)治疗有效,548例(69.3%)无效,36例(4.5%)未知(6例放弃治疗,12例未采用二氮嗪治疗,18例因药物不良反应停用二氮嗪治疗)。11篇报道196例患儿经二氮嗪治疗后血糖控制情况,58例(29.6%)血糖恢复正常,其余138例(70.4%)血糖未被控制。10篇报道110例患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发生情况,42例(38.2%)发生精神运动发育迟缓,2例(1.8%)患儿死亡(未说明精神运动发育情况),其余66例(60.0%)未发生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症状。⑤二氮嗪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24篇文献纳入的791例CHI患儿中,162例(20.5%)CHI患儿发生多毛症、118例(14.9%)发生心血管系统相关不良反应、53例(6.7%)发生胃肠道反应,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高钾血症各为48例(6.1%)、16例(2.0%)、3例(0.4%),其他不良反应,如高尿酸血症、酮症性酸中毒伴高渗性昏迷等为22例(2.8%)。结论部分CHI患儿由于基因突变,而对二氮嗪治疗不敏感。二氮嗪治疗CHI患儿疗效各异,导致的不良反应较多,涉及全身多个系统。目前,有关二氮嗪治疗CHI患儿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文献,数据尚不完整、报道偏倚较高,尚需要更多高质量、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该药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中国儿科医务人员对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简称知信行),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2022年3月11日至14日对来自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 849例儿科医务人员进行线上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科医务人员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知信行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儿科医务人员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知识、态度、行为总得分分别为(5.57±0.96)分、(11.24±1.25)分和(11.19±4.54)分,得分率分别为69.61%、74.95%和55.9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科医务人员的年龄、从业年限、所在地区和所在单位是否配置脉搏血氧仪是知识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知识水平、性别、学历、从业年限、所在地区、所在医院级别和所在单位是否配置脉搏血氧仪是态度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知识水平、性别、年龄和所在单位是否配置脉搏血氧仪是行为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中国儿科医务人员对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的知识和态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脉搏血氧仪的使用存在明显不足。亟须制定相关政策/指南,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知信度,增加脉搏血氧仪的配置,普及推广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