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转化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B-ALL)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PMF转化为B-ALL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4岁,初始诊断为PMF,先后使用泼尼松、达那唑、左旋咪唑、阿司匹林、沙利度胺及杰克替尼等治疗。17个月后复查示转化为B-ALL,给予诱导治疗,持续缓解8个月后复查示ALL复发。再诱导治疗后未缓解,2个月后放弃治疗出院。转化为白血前后JAK2 V617F基因突变均为阳性。结论PMF转化为B-ALL的患者临床预后差,生存时间短。其原因可能与额外的遗传学事件或某些高风险基因相关,但具体转化机制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探究病因,寻求针对性治疗方法。

  • 标签: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白血化疗患者肛周感染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性白血化疗患者49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患者相关资料、对急性白血化疗肛周感染患者加强监测,统计肛周感染率、肛周感染类型,采用Logistic分析急性白血化疗患者肛周感染相关性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化疗患者肛周感染37例、感染率7.43%,年龄、糖尿、肛周基础疾病(痔、肛裂史)、便秘或腹泻、白蛋白、血小板计数恢复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与同组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肛周基础疾病(痔、肛裂史)、便秘或腹泻、血小板计数恢复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是导致急性白血化疗患者肛周感染的高危风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白血化疗患者肛周感染率仍处于高位状态,值得引起临床认识,加强感染风险因素控制,利于降低急性白血化疗患者肛周感染率,提高化疗质量。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化疗 肛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CNSL)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后致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CNSL鞘内注射化疗药物致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71岁男性,就诊后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在规律化疗过程中出现髓外复发,白血细胞侵犯大脑上矢状窦。间断给予腰椎穿刺并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其间患者血象进行性下降,且出现口腔黏膜炎。给予亚叶酸钙解救,间断输注成分血等对症支持治疗,血象恢复。后出现骨髓复发,因感染死亡。结论白血细胞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一方面可致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吸收加快,另一方面可致上矢状窦结构破坏或通透性增加,化疗药物随脑脊液持续进入血液,可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 标签: 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注射,脊髓 全血细胞减少
  • 简介:摘要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膜性肾病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老年男性,经肾活检及血清学检查,诊断为磷脂酶A2受体相关性膜性肾病合并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经过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达到临床缓解。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受体,磷脂酶A2 抗体,抗中性白细胞胞质 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层次阶梯式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T2DM)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21年2月~2023年2月经抽签法选取80例T2DM患者并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开展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40例)开展分层次阶梯式健康教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血糖水平;另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评估自护能力。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自护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层次阶梯式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T2DM患者的自护能力,进而有效稳定其血糖水平。

  • 标签: 2型糖尿病 分层次阶梯式健康教育 血糖控制 自护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本文对高中语文指导性阅读教学模式实践进行了分析。

  • 标签: 高中语文 非指导性 阅读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针对所有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对患者的病情予以密切关注,其中16例患者产生并发症,采取相应护理配合措施予以处理。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15例手术中产生并发症问题的患者身体恢复至正常,1例患者送回至病房以后24小时发生心源性休克死亡的情况。结论 对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特点和有关的急救护理知识有所掌握,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相关生命体征加以关注,遵照医嘱,科学应用相关护理措施,是确保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的重点所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术中护理配合 急诊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SF-36)(生理功能、情感功能、躯体职能、社会功能)。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干预,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负面情绪,值得推广。

  • 标签: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 急性脑梗死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早期帕金森(Parkinson disease,PD)伴与不伴RBD患者的运动、运动症状及多导睡眠图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门诊的特发性RBD(idiopathic RBD,IRBD)患者及神经内科门诊的早期PD患者,分为IRBD组(67例)、PD伴RBD组(PD+RBD,19例)、PD不伴RBD组(PD-RBD,22例)。选用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第3部分(unit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part 3,UPDRS Ⅲ)、Hoehn-Yahr(H-Y)分级、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香港中文大学快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量表(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questionnaire-Hong Kong,RBDQ-HK)、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Sniffin' Sticks嗅觉功能检测、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帕金森自主神经功能评定量表(scale for outcomes in Parkinson's disease-AUT,SCOPA-AUT)评估患者的运动症状以及运动症状包括日间嗜睡、RBD症状、抑郁、认知功能、嗅觉功能、疼痛程度及自主神经功能;患者均接受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对3组患者的运动、运动症状及睡眠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参数Krukal Wallis检验、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等统计学处理。结果3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009,P<0.05),PD+/-RBD的UPDRS Ⅲ及H-Y评分均较IRBD组增高(均P<0.05),但PD+/-RBD两组间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运动症状ESS、MMSE、嗅觉功能、VA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IRBD组[0(0,3)分]比较,PD+RBD组的HAMD评分[2(1,9)分]更高(P<0.05);3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SCOPA-AU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性功能方面,其中,IRBD组[8(4,14)分]、PD+RBD组[11(7,14)分]的SCOPA-AUT总分均较PD-RBD组[4(5,5.75)分]高(均P<0.05),尤其是消化系统评分(均P<0.05);PD+RBD组[(3.47±1.17)分]性功能评分较IRBD组[(1.78±0.60)分]高(P<0.05),泌尿系统评分也较PD-RBD组高(P<0.05)。3组患者的睡眠参数除REM氧减指数以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RBD组的REM氧减指数[21.30(6.10,34.00)/h]显著高于IRBD组[5.90(2.70,16.7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PD伴RBD存在更严重的运动症状,尤其是抑郁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RBD可能与更早期和更广泛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有关。

  • 标签: 快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帕金森病 非运动症状 多导睡眠监测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分析对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起到的作用。方法:在2023年4月到2024年4月医院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6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参照组。干预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每组患者34例。结果: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下降,同时患者出院时的生活质量得分也均比参照组高,各项数据显示明显差异(P<0.05)。结果:将早期康复护理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可积极进行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早期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