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65岁以上的老年供肾肾移植的中期生存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实施的接受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供者供肾移植的受者(老年供肾组,43例),采用数字随机法按照1∶1比例选取同期接受供者年龄在18~49岁且受者年龄、性别匹配的标准供者肾移植受者作为标准供肾组(43例)。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受者/移植肾存活率,移植肾功能状况,以及移植肾功能延迟(DGF)、急性排斥反应、蛋白尿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老年供肾组和对照组受者3年存活率均为95.3%,删失死亡的移植肾3年存活率分别为92.7%与97.6%,两组间受者/移植肾3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者术后1周至3年各随访时点的血肌酐水平,老年供肾组高于标准供肾组(P<0.05);术后1周至3年各随访时点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老年供肾组低于标准供肾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GF发生率,老年供肾组20.9%(9/43),标准供肾组18.6%(8/43);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老年供肾组4.7%,标准供肾组2.3%;蛋白尿发生率,老年供肾组27.9%,标准供肾组14.0%;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5岁以上老年供肾移植的移植肾功能虽然不及标准供肾移植,但是中期存活效果良好,并发症的发生率接近标准供肾组,经评估后能够用于边缘供肾移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肉瘤(EA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2012年4月至2020年10月诊治的5例EAS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8岁(25~74岁)。低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条索状、巢片状、不规则裂隙状浸润生长,并见肿瘤性血管形成,血管腔隙大小不一、互相吻合沟通,内衬异型内皮细胞,腔隙中还可见红细胞。高倍镜下见瘤细胞呈上皮样,具有明显异型性,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5例患者免疫组织化学不同程度表达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CD34、Fli-1、ERG和FⅧ-R-Ag)、上皮性标志物(CKpan、CK8/18)及间叶性标志物(Vimentin),Ki-67阳性指数10%~60%。结论EAS较罕见,极易误诊为低分化癌等恶性肿瘤,确诊需依靠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病理医生需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受者的BK病毒(BK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肾移植术后BKV感染的预防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完成的561例肾移植受者(器官捐献和活体供肾)的临床信息及术后18个月随访资料,根据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的血、尿标本中BKV DNA载量以及移植肾活检结果,将受者分为对照组(A组,BKV监测结果阴性或尿液中BKV DNA载量<1.0×107拷贝/ml ,372例)、高水平BKV尿症组(B组,尿液中BKV DNA载量≥1.0×107拷贝/ml但血BKV阴性,128例)、BKV血症组(C组,血清BKV DNA载量≥1.0×103拷贝/ml,52例)、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N)组(D组,移植肾活组织病理检查明确BKVN,9例)。统计分析术后BK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术后18个月内,561例肾移植受者高水平BKV尿症发生率为33.69%(189/561),检出时间为术后(4.2±3.8)个月;BKV血症发生率为10.87%(61/561),检出时间为术后(5.2±3.6)个月;BKVN发生率为1.78%(10/561),检出时间为术后(7.0±4.0)个月;单因素分析提示受者性别、年龄、免疫抑制方案、急性排斥反应史、供者类型与BKV感染有关;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后;男性受者(P=0.013)、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联用的免疫维持方案(P<0.001)和急性排斥反应史(P=0.002)是术后BKV感染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肾移植术后12个月内是BKV感染的高发期,男性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史、免疫抑制方案是肾移植术后BK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对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要点以及预后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20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诊断的10例M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检查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对10例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20、S-100蛋白、Ki-67、CD56、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等多种标志物染色。结果镜下见经典型癌细胞主要位于真皮,呈梁状、巢团状、缎带样或彩带样结构。细胞多角形,大小一致,缺乏胞质。核大、圆形、类圆形,细胞核膜清晰,染色质细而散布,核仁缺如,核分裂象约10个/50 HPF。其中1例合并肉瘤及原位鳞状细胞癌,1例合并原位鳞状细胞癌,1例具有独特的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癌细胞均表达CKpan、突触素和CD56,有7例CK20呈核周逗点状阳性,6例不同程度表达CgA,2例p63弱阳性,Ki-67热点区核阳性指数为60%。结论MCC的组织形态比较复杂,正确诊断需要充分取材、紧密结合临床病史及合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治疗需要规范手术、术后放疗和化疗形式的多模式,未来免疫治疗将可能替代传统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导致院校出现流感疫情的相关因素,然后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 此次研究时间为2019年11月到2021年5月,研究对象为我市某院校的240名学员,按照双盲法对全体学员分组,其中未实施干预措施的120名学员为参照组,实施干预措施的120名学员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流感疫情发生情况。结果 比较两组学员的流感疫情发生情况,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导致院校出现流感疫情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流感疫情传播途径因素、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因素以及院校环境特殊性因素等,针对这些不同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院校出现流感疫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扩大标准的供者(ECD)与标准供者肾移植受者的中长期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8月至2017年5月共506例肾移植临床资料,根据供者临床数据将相应受者分为ECD组和对照组,基于两组间基线资料初步比较结果进行1∶4倾向性评分匹配以最大程度消除选择偏差对结果的影响,最终选定ECD组(67例)、对照组(230例)进行分析研究。中位随访时间50个月,应用秩和检验等方法比较两组受者不同时间点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恢复情况、移植肾功能延迟、急性排斥反应、全因感染发生率以及受者/移植肾存活率等。结果ECD组受者在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全因感染发生率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至术后4年,ECD组受者的eGFR均略低于对照组(P<0.05),第5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3)。受者/移植肾存活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和P=0.076)。结论合理的供肾取舍标准和受者选择标准可以使ECD供肾的应用更安全、更科学、效率最大化。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3月尿毒症行血液透析患者78例,将其按门诊编号顺序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杂合式血液透析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杂合式透析方式应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其能够有效清除患者机体内大部分毒素,避免或延缓诸多并发症发生,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复杂性肛瘘采用对口引流保留皮桥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 2012年 1月~ 2017年 1月收治的 76例复杂性肛瘘患者来进行研究。患者抽签分为人数相等的两个小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38例)。对照组采用肛瘘切开术来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对口引流保留皮桥术来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概率(漏气、漏液、肛门畸形)。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97.37%)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78.95%),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概率( 23.68%)高于观察组( 2.63%),研究小组之间产生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复杂性肛瘘采用对口引流保留皮桥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合并甲状腺疾病(TD)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5—2017年确诊为PBC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TD将患者分组,对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资料完整的148例PBC患者中45例(30.4%)合并TD。合并TD的PBC患者出现SS的比例更高(33.3%比17.5%,χ2=4.545,P=0.033),其血清抗SP100抗体和抗SSB抗体的阳性率较未合并TD患者高,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比5.8%,χ2=5.440,P=0.020;20.0%比2.9%,χ2=10.087,P=0.001)。未合并TD的PBC患者腹胀和黄疸发生率较高(29.1%比11.1%,χ2=5.629,P=0.018;23.3%比8.9%,χ2=4.241,P=0.039),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ALP更易高于正常值,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8%比17.8%,χ2=7.405,P=0.007;43.7%比17.8%,χ2=9.147,P=0.002;69.9%比51.1%,χ2=4.811,P=0.028),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常见,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8%比22.2%,χ2=4.731,P=0.030;25.2%比8.9%,χ2=5.183,P=0.023)。结论TD不影响PBC的自然病程。PBC合并TD患者较少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和胆汁淤积,但易合并SS,应加强多科室的联合诊断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区麻醉药品智能管控体系并评估其实施效果。方法在引入智能药柜的基础上开发相关软件建立与智能药柜和医院信息系统对接的麻醉药品智能管控系统,构成麻醉药品智能管控体系。在管控系统中建立病区远程麻醉药品基数数据库(基数库),根据取用病区基数药品还是住院药房药品设计2条麻醉药品批号锁定闭环通路。基于智能药柜功能系统建立麻醉药品智能化管理流程,分别在处方开具、处方审核、药品调配和帐册登记等环节进行流程重塑。比较管控体系实施前、后流程重塑环节的工作效率。结果成功构建了麻醉药品智能管控体系。全院所有病区均部署了基数库,实现了全院级远程管理。2条批号锁定闭环通路有效管控了麻醉药品的先进先出,并解决了麻醉药品批号追溯难的问题,实现了麻醉药品从入库到患者应用全流程的批号闭环追踪和实时统计、准确查询的精细化管控。智能化管理流程的建立避免了医师处方开具环节和药品调配环节的手工操作程序,简化了药师处方审核程序,提高了处方开具、审核和药品调配的准确率。管控体系实施后医师开具医嘱/处方、护士处理问题处方、药师审核处方、调配药品和药房盘点、专册登记等各项工作的耗时均明显少于管控体系实施前(均P<0.001),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结论通过构建医院病区麻醉药品智能管控体系,初步实现了全院麻醉药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程闭环式可追溯管理,并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诊的抑郁症患者45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进行护理实验。两组患者院内接受相同治疗和护理,出院后对照组不再继续任何护理干预,实验组接受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两组患者出院3月、6月后的抑郁症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来对比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抑郁症患者出院3月、6月后实验组抑郁症患者各方面治疗依从性比对照组高(P<0.05),抑郁情况和焦虑情况均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出院后患者各方面的治疗依从高,抑郁、焦虑心理状况有所缓解,值得抑郁症护理进行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疼痛评级、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应急反应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疼痛评级、体温复常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排气、排便及进食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肠粘连、胆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有效降低手术应激性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