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成人晕厥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连续纳入2018年6月25日至2021年3月1日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37家三甲医院急诊、老年科、心内科门诊或晕厥单元就诊且初步诊断为晕厥的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4 950例,年龄(56.3±16.8)岁,男性2 604例(52.6%)。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为神经介导性晕厥[2 345(47.4%)],其次为心原性晕厥[1 085(21.9%)],而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则相对少见[311(6.3%)],此外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有1 155例(23.3%)。与≥65岁的患者比较,<65岁的患者中有诱因者更为多见[2 066(72.4%)比786(27.6%),χ2=136.5,P<0.001]。与其他类型晕厥患者比较,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中有晕厥先兆者占比较高[1 972(79.0%)比1 908(73.9%),χ2=17.523,P<0.001]。女性患者中有先兆者占比高于男性[1 837(80.0%)比1 863(73.0%),χ2=33.432,P<0.001]。<65岁的患者中有先兆者占比高于≥65岁者[2 482(77.8%)比1 218(73.4%),χ2=11.756,P=0.001]。与<65岁的患者比较,≥65岁者伴紫绀的比例较高[271(18.2%)比369(12.7%),χ2=23.235,P<0.001],伴大小便失禁的比例亦较高[252(15.2%)比345(10.8%),χ2=19.313,P<0.001]。与其他类型晕厥的患者比较,心原性晕厥患者有家族史者更为多见[264(24.3%)比754(19.5%),χ2=11.899, P=0.001]。晕厥患者合并的心血管疾病依次为高血压[1 480(30.5%)]、冠心病[1 057(21.4%)]、心房扑动/颤动[359(7.2%)]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36(4.8%)]。心原性晕厥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晕厥患者[417(38.4%)比640(16.6%),χ2=241.376,P<0.001]。此外,合并症还包括脑血管病[551(11.1%)]和糖尿病[632(12.8%)]。结论中国成人晕厥以神经介导性晕厥最为常见,有诱因、先兆的患者较为年轻,女性有晕厥先兆者占比较高,心原性晕厥患者中有家族史、合并冠心病的比例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基于住院患者心电图及临床特征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诊断反射性晕厥。方法入选2018年6月20日至2022年5月11日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治疗的晕厥患者,经过临床评估和调查研究获得相关基线资料。确定了晕厥患者的15个特征,并进行特征排序。采用不同的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反射性晕厥的诊断模型,如Logistic回归分析、感知机、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和K最近邻算法等方法。结果最终入选410例患者,首次晕厥事件的年龄(64.5±14.6)岁,其中男236例(236/410,57.6%),65例患者确诊为反射性晕厥。纳入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位于前4位的特征构建模型,随机森林模型诊断反射性晕厥的性能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644,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和F1得分(F1 score)分别为0.794、0.849和0.791。结论人工智能算法能够识别反射性晕厥,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筛查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脑功能网络改变模式及其与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医院自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2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终末期肾病组)及与终末期肾病组受试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6例同期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先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连线测试A(TMT-A)、连线测试B(TMT-B)和符号数字转换测验(SDMT)评估其认知功能,再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图像,预处理后构建脑功能网络及计算网络拓扑属性参数。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受试者间认知功能评分、网络拓扑属性参数的差异以及终末期肾病组受试者中网络拓扑属性参数与认知功能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终末期肾病组受试者的MMSE、MoCA和SDMT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MT-A和TMT-B耗时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期肾病组受试者的标准化聚类系数(γ)、小世界属性(σ)和局部效率(Elocal)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期肾病组受试者的旁边缘-边缘网络(包括双侧脑岛、内侧和旁扣带脑回、海马、海马旁回、杏仁核、颞极:颞上回、颞极:颞中回)、右侧颞横回、左侧颞上回的节点效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视觉网络(包括右侧距状回、双侧楔叶及左侧枕上回、枕中回)的节点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期肾病组受试者γ、σ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与MoCA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698,P=0.000;r=0.661,P=0.000),Elocal值的AUC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407,P=0.003)。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脑功能网络拓扑结构发生了异常并可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不孕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不孕症患者80例,将所选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一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具有焦虑、恐惧、怀疑、悲伤等不良情绪的人数进行统计,对不孕症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程度进行统计。结果研究组患者具有焦虑、恐惧、怀疑、悲伤等不良情绪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手术实施后,研究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腹腔镜手术治疗不孕症患者的护理过程当中,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可以增加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该方法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对我国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自199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选中国离子通道病全国注册研究的193例LQTS患者,本研究选取其中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或北京同仁医院进行LCSD手术的28例患者。QTc>550 ms或首次发病≤1岁或携带高危突变的为高危组(n=13),QTc介于500~55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中危组(n=10),QTc<50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低危组(n=5)。对3组患者行传统或经胸腔镜(VATS)LCSD手术。随访至术后20年,收集术前基线资料及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的数据,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数据采集、心脏事件发作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分别对不同危险分层以及不同基因分型患者术后无心脏事件发生的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28例行LCSD手术的LQTS患者中,女性23例(82.1%),手术时年龄20.5(15.0,37.5)岁,传统术式11例(39.3%),VATS-LCSD术式17例(60.7%)。19例(67.9%)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阳性,包括4例LQT1、12例LQT2、1例LQT1/LQT2混合型、2例Jervell-Lange-Nielsen(JLN)综合征。术后随访189.3(138.7,204.9)个月,3组间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访率为10.7%(3/28),失访3例均在中危组。随访期间1例(4.0%)患者出现Horner综合征(在高危组),3例(12.0%)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均在高危组),12例(48.0%)患者再发晕厥(低危组2例,中危组3例,高危组7例)。与术前相比,LCSD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心脏事件人年均发作次数降低[术后1年(0.2±0.1)次,末次随访(0.5±0.8)次,术前(3.5±3.3)次,P<0.001]。末次随访时QTc值较术前缩短[(489.0±40.1)ms比(545.7±51.2)ms,P<0.001]。在术前基础QTc值≥500 ms且完成随访的20例患者中,有11例(55.0%)在末次随访时QTc值缩短至<500 ms。无任何心脏事件的远期生存率在低、中、高危组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24,log-rank P=0.026)。LQT1、LQT2与未定型患者无心脏事件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5.20,log-rank P>0.05)。结论LQTS患者LCSD术后远期心脏事件发作减少、QTc间期缩短。LCSD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LQTS患者的远期疗效可靠、安全,但高危患者术后仍有发生猝死的风险,应加强随访,积极采取其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