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为实现课程育人目标,使课程思政“如盐入水”,开展以“一四四”模式下《组织胚胎学》课程思政研究初探。结合学校四真三化FT应用型课程开发原理,将本课程进行项目化处理,确定了以综合能力提升为目的,将家国情怀、人文伦理、创新思维、不断求知,精益求精等作为本门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紧密融合,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同向同行提供新路径。
简介:摘要:随着地震等自然现象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重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特别是在地震影响较深的地区,特别重视抗震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地震是一场重大灾难。科学的抗震结构设计能更好地缓解地震时的能量影响,并能集中在局部。它可以使用巧妙的结构布局和选择特殊的建筑材料,这将是非常不同于普通建筑结构;这样的建筑可以更好地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中国的许多地区不在地震多发区,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地震活动。因此,采用抗震结构设计可以更好地保证整个建筑对象的强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心理建立安全防护屏障,从而促进人们更好地生活,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结节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新的TNM分期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在Pubmed、Embase、Medline和Cochrane library上检索了从数据库建立以来至2021年6月的所有相关文献。审查和筛选出所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应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总体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的风险比。应用Stata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包括19 996例胃癌患者。合并的总体生存率风险比为1.487(95%置信区间:1.379~1.595),无异质性和发表偏倚;合并的无复发风险比为1.625(95%置信区间:1.332~1.917),无异质性;合并的无疾病风险比为1.463(95%置信区间:1.292~1.633),无异质性。结论癌结节可以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纳入胃癌TNM分期中的N分期较为合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KAI1表达对患者肿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唐山市人民医院92例接受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肿瘤复发组(33例)和未复发组(5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癌组织中KAI1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KAI1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Spearman法分析KAI1表达与患者复发时间的关系,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结肠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肿瘤复发组癌组织中KAI1阳性率低于未复发组[39.39%(13/33)比62.71%(3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38,P=0.031)。KAI1表达与结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最大径均无关(均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高、中分化比低分化:70.3%(26/37)比43.6%(24/55),χ2=6.324,P=0.012;淋巴结转移比未转移:43.2%(19/44)比64.6%(31/48),χ2=4.238,P=0.039]。癌组织中KAI1表达与肿瘤复发时间呈正相关(r=0.845,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低分化、淋巴结转移及KAI1阴性表达为结肠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36,95% CI 1.598~5.391,P=0.019;HR=1.526,95% CI 1.175~3.029,P=0.037;HR=1.799,95% CI 1.756~5.825,P=0.013)。结论结肠癌组织中KAI1低表达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检测结肠癌组织中KAI1表达对预测患者肿瘤复发具有一定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药学干预对青少年抗精神病药物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揭示药学干预在青少年抗精神病药物用药依从性中的关键作用和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来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精神健康结果以促进青少年精神健康护理的进步,提供更有效的临床护理策略,满足青少年患者的特殊需求,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100例精神障碍青少年,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50个病例作为实验组,50个病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接受门诊诊疗服务和药学干预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门诊用药交代等诊疗服务。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疾病与用药知晓率情况。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在用药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疾病与用药知晓率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本研究的结论表明,药学干预在提高青少年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疾病和用药的认识方面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这些发现强调了改善临床护理策略以更好满足青少年患者需求的重要性。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药学干预的最佳实践和长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