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药学干预对青少年抗精神病药物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揭示药学干预在青少年抗精神病药物用药依从性中的关键作用和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来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精神健康结果以促进青少年精神健康护理的进步,提供更有效的临床护理策略,满足青少年患者的特殊需求,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100例精神障碍青少年,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50个病例作为实验组,50个病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接受门诊诊疗服务和药学干预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门诊用药交代等诊疗服务。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疾病与用药知晓率情况。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在用药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疾病与用药知晓率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本研究的结论表明,药学干预在提高青少年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疾病和用药的认识方面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这些发现强调了改善临床护理策略以更好满足青少年患者需求的重要性。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药学干预的最佳实践和长期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2019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动态,为控制和消除大骨节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汇总分析2019年在全国13个大骨节病病区省份所有病区县(市、区、旗)的全部病区村进行的基本资料收集和儿童病情监测数据。儿童病情监测为对病区村内全部7 ~ 12周岁儿童进行大骨节病临床检查,临床检查阳性的儿童拍摄双手X线片,临床检查及X线复核检查均为阳性,诊断为大骨节病病例。结果在监测的823 365名7 ~ 12周岁儿童中,共有3 057名儿童具有类似大骨节病的临床体征,为大骨节病疑似病例。X线复核检查结果显示,3 057名儿童X线表现均正常,无X线阳性改变,即未检出儿童大骨节病病例。本次共监测13个病区省份的16 559个病区村,均达到了大骨节病消除标准。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余12个病区省份均完成了全部病区村的监测,且12个病区省份病区村大骨节病消除率均为100.00%,全国病区村大骨节病消除率为99.01%(16 559/16 725)。结论2019年无儿童大骨节病病例检出,全国儿童大骨节病病情持续处于消除水平。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余12个病区省份达到消除标准的病区村比例均为100.00%。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5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3例;年龄16~50岁[(30.5±8.4)岁]。根据重建方式和移植物选择,将患者分为带状重建组(31例)和圆束重建组(34例)。手术重建方法均为解剖重建,其中带状重建组采用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圆束重建组采用传统圆束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即时ACL移植物与原始ACL形态差异、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术后即时及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15个月[(6.0±3.1)个月]。带状重建组手术时间为(61.6±6.7)min,圆束重建组为(48.0±6.3)min(P<0.01)。关节镜观察可见原始ACL在关节内为带状,带状重建组重建移植物主体也是带状,而传统圆束状移植物主体为束状。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重建组术后移植物相比圆束重建组更好模拟了原始ACL的带状结构,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带状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82.8±5.2)分,较术前的(47.5±8.7)分显著提高(P<0.01)。圆束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79.9±7.5)分,较术前的(44.2±9.4)分显著提高(P<0.01)。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即时及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带状重建组术中4例发生克氏针断裂或磨损,1例发生空心钻变形;圆束重建组术中2例发生克氏针磨损(P>0.05)。术后3个月带状重建组出现1例胫骨切口感染;圆束重建组未出现切口感染,创面均Ⅰ期愈合;两组均无韧带失效及功能受限发生(P>0.05)。结论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ACL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圆束移植物相当。然而,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实质部为带状,更好地模拟了原始ACL的生理形态,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可能会更好模拟原始ACL的生理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持续被动活动(CPM)锻炼仪联合早期量化康复训练对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4例IFF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两组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对照组进行自我常规锻炼,观察组进行CPM锻炼仪联合早期量化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数字评估量表(NR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骨代谢指标[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3、6个月,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3个月,两组NRS评分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BGP、PIC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血清BALP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BGP、PICP水平高于对照组,BAL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76%,2/42)低于对照组(23.81%,10/42),P<0.05。结论CPM锻炼仪与早期量化康复训练联合应用于IFF患者术后可有效提高其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感,调节血清BGP、BALP、PICP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介入手术应用于脑血管病中对患者凝血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我院接收的脑血管病患者 60 例,将其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中 。以随机分组方式,设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为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组为介入治疗。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比较无统计差异( P > 0.05 );两组术后纤维蛋白原、 D- 二聚体比较差异显著( P < 0.05 );两组组内术后与术前 纤维蛋白原 、 D- 二聚体比较有明显差异( P < 0.05 )。 结论:介入手术会改变脑血管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 纤维蛋白原 、 D- 二聚体水平,控制血栓的发生,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高危险因素,尝试以此构建预测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2015年1月—2020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经病理确诊的421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术后狭窄者89例(狭窄组)、未发生术后狭窄者332例(非狭窄组)。通过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发生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通过Lasso算法将独立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Nomogram模型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应用Bootstrap完成内部验证以避免模型过拟合。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病理、浸润深度、标本中位长径、标本中位短径、黏膜环周缺损范围、固有肌层损伤与发生术后食管狭窄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黏膜环周缺损范围≥1/2环周(与<1/2环周比较:P<0.01,OR=48.453,95%CI:11.288~207.983)、固有肌层损伤(P<0.01,OR=4.671,95%CI:2.283~9.557)和纵向长径≥50 mm(与<50 mm比较:P=0.008,OR=2.741,95%CI:1.299~5.785)是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Lasso算法将以上因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Nomogram模型,原始模型的C-index为0.934(95%CI:0.909~0.959),经过100次Bootstrap内部抽样验证后C-index为0.931,该模型预测概率和实际观察概率吻合度较好。结论黏膜环周缺损范围≥1/2环周、发生固有肌层损伤和病灶纵向长径≥50 mm是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高危险因素,以上3个指标作为预测因子构建的Nomogram模型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的预测效果较好,有助于对术后食管狭窄高风险患者建立提前干预的标准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体教育与正念认知训练联合用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对其自尊与自我效能感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 2016年 5月 -2019年 5月期间,我院病情处于康复期的 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 A组(对照组)、 B组(干预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团体教育与正念认知训练的 45例设为 B组,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自尊与自我效能感。结果:护理后, B组患者自尊感 (SES)与 A组相比明显更高 P< 0.05;且 B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GSES)评分与 A组相比也明显更高, P< 0.05。结论:团体教育与正念认知训练联合护理可有效提升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的自尊感与自我效能感,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更有利于患者的疾病健康,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 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应用于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2 月~ 2019 年 12 月我院接收的 70 例 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其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中。采用奇偶数平均分配方式,奇数患者设对照组, 35 例;偶数患者设为观察组, 35 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观察组采用 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无统计意义( P > 0.05 );两组治疗后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差异显著( P < 0.05 );两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可提高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