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鉴定和分析布加综合征(BCS)及对照组血清蛋白表达差异。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次住院治疗的30例BCS患者与3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血清,利用iTRAQ技术检测出具有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质,探究差异蛋白的生物学信息及相关信号通路。应用Omics Bean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基于GO的生物学过程(BP)、细胞成分(CC)及分子功能(MF)分类,应用STRING(http://string-db.org/)数据库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分析。结果共检测出差异蛋白143种,BCS组有76个蛋白显著升高,有67个蛋白显著降低(P值均<0.05)。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为防御反应、囊泡介导转运、免疫效应过程、补体激活和血液凝集等重要生物学过程(P<0.05)[注:该处P值是通过Fisher精确检验方法,富集分析的P值只有矫正值的错误发现率(FDR)]。结论运用iTRAQ技术鉴定出BCS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蛋白,部分蛋白可能成为诊断BCS的特异性血清生物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 综合护理在预防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 2019年 5月至 2020年 5月 阶段收治的尿道下裂患儿中选取60例,根据患儿所实施的护理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0例。在小儿尿道下裂术治疗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切口红肿、切口疼痛、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4例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32~53岁。均采用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治疗,即无论新鲜或陈旧性血栓,病变部位导丝开通后行小球囊(8 mm)第1次扩张并予抗凝治疗,1周后采用小球囊(12 mm)第2次扩张,1个月后行大球囊(18~25 mm)扩张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近期通畅率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最终手术成功开通33例,成功率97.06%(33/34);其中新鲜血栓14例(14/34)均行经导管溶栓后下腔静脉血栓清除,血流恢复,病变段开通。1例未开通者为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在第1次扩张时反复尝试均无法通过闭塞段,改行下腔静脉-右心房转流手术。33例在1周后行12 mm球囊扩张和1个月后大球囊扩张时导丝均能顺利通过病变段,顺利实施球囊扩张术。33例扩张成功患者在小球囊第1次扩张前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和血小板水平分别是(111.91±22.38)U/L、(20.76±1.82)U/L和(103.85±21.98)×109/L,在大球囊扩张术前分别是(78.88±10.04)U/L、(19.79±2.03)U/L和(137.27±17.68)×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41、2.039、6.802,P值均<0.05);但红细胞、白细胞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变化不明显。大球囊开通术后6个月患者门脉高压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腹水消减、肝脾缩小、肝功能好转。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无患者死亡。围术期未发生致死性肺栓塞、下腔静脉破裂、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溶栓期间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和致死性肺拴塞。33例患者术后6个月、1年经彩超复查显示下腔静脉通畅率分别是96.97%(32/33)、90.91%(30/33)。结论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应用于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过程中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