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作者: 曹烈虎 牛丰 张文财 杨强 陈世杰 杨国庆 王博禹 陈雁西 刘国辉 王栋梁 刘曦明 童晓玲 刘国栋 刘宏建 罗涛 施忠民 黄标通 陈文明 王启宁 宋绍军 杨立利 刘同生 何大为 余正红 张建政 侯志勇 邵增务 张殿英 林浩东 禹宝庆 陈云丰 朱晓东 韩庆林 顾峥嵘 陈晓 胡衍 熊蠡茗 张云飞 王勇 张磊 杨雷 童培建 贾金鹏 张鹏 张勇 孙廓 沈涛 董世武 王剑飞 王宏亮 冯勇 应志敏 胡成栋 李明 陈晓涛 杨伟国 吴兴 周家钤 徐海栋 米博斌 张英泽 苏佳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 201908,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长春 130021,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 510632,天津市天津医院 300210,中南大学湘雅三院,长沙 410013,上海市中冶医院 20094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 20003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 4300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200092,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武汉 430000,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汉口院区,武汉 430000,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重庆 40004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50018,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20008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200233,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 200444,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上海 200433,北京大学工学院 100871,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上海 200433,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 201908,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 450003,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北京 10070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石家庄 05005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00044,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200080,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上海 200433,上海市同仁医院 200050,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226001,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西安 710038,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325003,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20006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325003,浙江省中医院,杭州 310006,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039,山东省立医院,济南 250021,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30006,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 117004,陆军军医大学,重庆 400038,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716000,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 10019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 310058,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 130403,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 315040,青海省人民医院,西宁 810007,香港大学医学院 999077,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创伤脊柱脊髓损伤(TSCI)患者由于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导致多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共识在TSCI流行病学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文献和调研结果,对TSCI的损伤分级、康复评定、康复策略和主要康复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期望对TSCI的康复治疗提供早期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脊柱损伤 脊髓损伤 康复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治疗周围面瘫急性期时采取中医针灸的方法具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02月-2023年02月于我院行住院治疗的100例病人来实施本次实验,将其按照随机的方法分成两个小组,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并且将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周期及症状改善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相对于对照组较为显著,P<0.05。结论:在周围面瘫的急性期治疗中采取中医针灸的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 标签: 中医针灸 周围性面瘫 急性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族自发性气胸(FSP)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可能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分析8例FSP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FSP的临床特点。结果76个家族共265例FSP患者,男女比例为1.55∶1,发病年龄>40岁者占48.30%。同代发病17.11%(13/76),两代发病67.10%(51/76),三代发病14.47%(11/76),四代发病1.31%(1/76),未发现隔代发病。先证者有FLCN基因突变。保守治疗、胸腔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和手术治疗FSP的复发率分别为21.62%(8/37)、48.39%(30/62)、38.89%(35/90)、4.00%(4/100)。结论与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散发病例相比,FSP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但女性发病率明显升高;气胸发病年龄较晚,多为两代发病,可能与遗传相关;手术治疗FSP效果最好。

  • 标签: 家族性自发性气胸 临床特点 遗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术中使用雷替曲塞腹腔灌注化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疝微创外科收治的80例T3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灌注雷替曲塞将患者分为试验组(结肠癌根治切除+腹腔内灌注雷替曲塞,n=40)和对照组(结肠癌根治切除+腹腔内灌注生理盐水,n=40)。记录每例患者术前及术后3 d的肿瘤相关指标及血液学毒性指标,观察分析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包括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呕吐、腹痛、肠梗阻、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术后不良反应,术后18个月是否发生有肠镜或影像学依据的复发转移。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年龄(60.7±3.2 vs. 59.5±3.7,t=0.469,P=0.640)、性别(χ2=0.050,P=0.823)、淋巴结转移程度(χ2=0.191,P=0.909)、初诊TMN分期(χ2<0.001,P>0.99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高热[10.0%(4/40) vs. 12.5%(5/40),P>0.999]、呕吐[10.0%(4/40) vs. 10.0%(4/40),P>0.999]、腹痛[15.0%(6/40) vs. 12.5%(5/40),χ2=0.105,P=0.745]、腹泻[2.5%(1/40) vs. 7.5%(3/40),P=0.615]、肠梗阻[0 vs. 2.5%(1/40),P>0.999]、切口感染[2.5%(1/40) vs. 5.0%(2/40),P>0.999]及吻合口瘘[2.5%(1/40) vs. 0,P>0.999]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3 d癌胚抗原分别为(7.93±1.18)ng/ml和(15.01±5.41)ng/ml,糖类抗原CA199分别为(9.95±1.78)μg/ml和(14.22±2.39)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0,P=0.016;t=-2.790,P=0.007),均较术前有所下降,且试验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及血肌酐等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18个月复发转移率[7.89%(3/38)]明显低于对照组[25.64%(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9,P=0.038)。结论术中采用腹腔灌注雷替曲塞安全较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结肠癌根治术后预防复发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血清癌胚抗原及CA199水平,且降低18个月复发转移率。

  • 标签: 化学疗法,肿瘤,局部灌注 结肠肿瘤 癌胚抗原 CA-19-9抗原 雷替曲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腹腔淀粉酶、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与临床相关胰瘘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作为胰瘘发生的早期预测指标及其准确,为术后早期胰瘘的鉴别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寿光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诊断为胃癌并接受胃切除术的3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0例,女性182例,年龄28~83岁,平均年龄(63.5±10.6)岁。对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第3天血清CRP和降钙素原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采用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计算最佳临界值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对影响胃癌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癌术后临床相关胰瘘发病率5.37%(20/372),包括B级胰瘘18例,C级胰瘘2例。胃癌术后预测临床相关胰瘘发生术后第1天淀粉酶临界值为2036 U/L,血清CRP临界值为18 mg/dL,降钙素原临界值为0.85 μg/L。单因素分析发现体重指数、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术后第3天血清CRP及降钙素原均是胃癌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体重指数>25 kg/m2、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2036 U/L和术后第3天血清CRP>18 mg/dL是预测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和第3天血清CRP联合预测临床相关胰瘘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7.6%和90.4%。结论胃癌根治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和第3天CRP联合预测临床相关胰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胃癌术后第3天的降钙素原预测临床相关胰瘘的准确度有限,不推荐其作为胃癌术后胰瘘的早期预测指标。

  • 标签: 胃肿瘤 淀粉酶类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胰瘘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陆军某部2019年入伍新兵108人为研究对象。在训练之前,通过电容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新兵足印图像,以计算足弓指数。通过动态步态体态分析系统采集足部运动学参数。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着地仰角、离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着地外翻速度)的相关。由骨科医师对新兵训练进行全程随访,剔除其他类型下肢损伤者(10人),最后对比分析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骨折组(19例)和无任何下肢损伤的对照组(79例)的足弓指数及足部运动学参数。结果(1)新兵足弓指数为0.21(0.12,0.25),着地仰角为(17.31±4.02)°,离地仰角为(63.90±5.63)°,拍地速度为(176.85±24.39)°/s,着地内翻角为(13.64±4.44)°,外翻幅度为(12.16±3.42)°,着地外翻速度为382.50(311.05,474.80)°/s。(2)着地内翻角(r=0.25,P<0.01)及外翻幅度(r=0.14,P<0.05)与足弓指数正相关。(3)骨折组的足弓指数为0.20(0.07,0.24),离地仰角为(61.59±5.51)°,着地外翻速度为336.00(251.02,428.67)°/s,显著小于对照组的0.23(0.17,0.26)、(64.79±4.79)°、381.20(313.63,470.92)°/s(P<0.05或0.01)。两组着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足弓指数的变化会影响足的着地内翻角及外翻幅度;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新兵具有足弓较高、离地仰角较小、着地外翻速度较小的特点。

  • 标签: 骨折,应力性 生物力学现象 足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