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前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39例髋臼前柱/前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7例;年龄21~80岁[(49.6±13.7)岁]。前柱骨折31例,前壁骨折6例,前柱伴前壁骨折2例。22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17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依照Matta评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50个月[(32.4±10.5)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152.1±47.5)min,术中出血量为(497.7±160.7)ml,均低于B组的(192.1±58.2)min、(638.2±166.3)ml(P<0.05)。A组骨折Matta评分复位优良率为86%(19/22),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2%(18/22),B组分别为82%(14/17)、77%(13/17)(P均>0.05)。术后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闭孔神经损伤1例;B组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3/22),B组为29%(5/17)(P>0.05)。结论对于髋臼前柱/前壁骨折,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改良Stoppa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髋臼是典型的杵臼关节,其生理作用为连接躯干和下肢。髋臼是人体力学传导、维持正常活动的重要结构,其位置较深、周围结构复杂。髋臼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发生骨折后对其做出迅速明确的分型诊断及相应处理成为许多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髋臼骨折分型方法复杂多样,许多传统分型方法存在难以理解、不能直观反映骨折形态、学习曲线较长和不能决定治疗、指示预后等不足。笔者重点对传统髋臼骨折分型方法进行梳理,对近二十年新提出的分型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并参阅相关文献客观阐述其优缺点,以期能加深创伤骨科医师对髋臼骨折的认识。

  • 标签: 髋臼 骨折 分型
  • 简介:摘要骨盆、髋臼骨折常继发于高能量损伤,损伤后骨折类型复杂多样,其治疗一直是骨科医师的棘手难题,也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学者们对骨盆髋臼的研究从骨折分型、临床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使骨科医师对骨盆、髋臼骨折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在诊治理念、损伤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方案的决策、内固定器材与微创技术的研发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平,有效降低严重骨盆、髋臼骨折的病死率、缩短治疗周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了我国创伤骨科的整体水平。笔者对骨盆、髋臼骨折治疗理念、分型方法及手术治疗等几个方面的创新进行述评,旨在与骨科同仁分享当前主流治疗理念和创新性手术治疗策略。

  • 标签: 骨盆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模拟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两种受伤模式,了解和验证胫骨平台Hoffa骨折损伤的力学机制。方法选取下肢膝关节标本10具,男6例,女4例;年龄42~65岁,平均57.4岁。平均分为高处坠落伤组和交通伤组,每组5例,分别模拟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两种受伤模式。试验后,伸直位行膝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和CT扫描检查,观察是否骨折、骨折的部位和骨折线的走行。结果6例成功模拟出胫骨平台Hoffa骨折,4例未能模拟出,失败原因包括股骨骨折、胫骨平台其他类型骨折。模拟高处坠落伤成功的3例骨折中,骨折线均位于后内侧,分别累及胫骨平台后1/3、2/5和1/2,骨折线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21°、19°和12°,1例在X线片不显示骨折,在CT上显示出后内侧骨折;模拟交通伤成功的3例骨折中,骨折线分别累及胫骨平台后侧1/6、1/4和1/3,骨折线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47°、56°和63°,1例在X线上无明显骨折征象,CT显示冠状面骨折。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均可导致胫骨平台Hoffa骨折,但骨折累及范围和骨折形态有明显差异。X线片不足以完全诊断该类型骨折,提示有明确膝关节屈曲和轴向暴力损伤史者,应常规行CT扫描以减少漏诊和治疗不足的情况发生。

  • 标签: 膝关节 生物力学 标本制备 胫骨平台骨折 Hoffa骨折 受伤机制
  • 简介:摘要胫骨平台Hoffa骨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胫骨平台冠状面骨折,其中隐匿性骨折所占比例较高,容易漏诊、延误诊治。目前的研究均为个案报道,未能就其发病率、诊断要点、损伤特点、受伤机制等进行系统研究,且常用的分型如AO分型、Schatzker分型、三柱分型和胫骨平台综合分型等均不能涵盖此类型。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3 0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发现13例胫骨平台Hoffa骨折,其中隐匿性骨折占23%。该骨折的受伤机制:膝关节屈曲状态下,经股骨的暴力集中作用于胫骨平台的后半部,膝关节存在瞬间内翻内旋,导致后侧冠状位劈裂骨折。根据累及关节面的位置及骨折移位程度,将该骨折分为三型:Ⅰ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1/4,Ⅱ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1/4且<1/2,Ⅲ型骨折累及关节面≥1/2。每型骨折均分为三个亚型,其中A型是无移位骨折,B型骨折关节面移位<2 mm,C型骨折关节面移位≥2 mm。根据分型特点,笔者提出了治疗原则。笔者首次系统总结了胫骨平台Hoffa骨折损伤特点和骨折分型,有助于避免漏诊并提高治疗水平。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Hoffa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中下段骨折后内/外翻畸形愈合对膝关节应力分布与接触面积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选取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下肢CT薄层扫描和膝关节MRI成像,利用Mimics软件将CT和MRI图像配准后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一个正常下肢模型。在正常模型的基础上对骨和软组织进行位置调整,分别建立股骨中下段骨折残留3°、5°、10°内/外翻畸形愈合模型。然后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中计算畸形愈合对膝关节内外侧间室von Mises应力与接触面积。结果成功建立了正常人下肢及膝关节模型,其形态结构基于下肢CT和MRI重建,与真实膝关节高度相似,并在其基础上建立了股骨远端1/3内/外翻畸形愈合模型。正常中立位内侧胫骨软骨的接触面积与最大应力是244.36 mm2,0.64 mpa,外侧则是196.25 mm2,0.76 mpa。与正常中立位相比,随着正常中立位至股骨内翻角度10°,内侧胫骨软骨接触面积与最大应力增大至264.61 mm2,1.16 mpa,相应的胫骨平台外侧逐渐减小至31.32 mm2,0.35 mpa。而随着正常中立位至股骨外翻10°,内侧平台软骨接触面积与最大应力逐渐减小至24.58 mm2,0.27 mpa,外侧胫骨软骨则逐渐增大至215.46 mm2,2.08 mpa。与正常中立位模型对比时,内侧软骨下骨应力,半月板应力大小与分布范围随着内翻程度增大逐渐增大,随着外翻程度增大逐渐减小。外侧软骨下骨与半月板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结论股骨内外翻畸形对膝关节间室接触面积和应力分布有明显影响。股骨手术应尽力避免残留内外翻畸形,应早期治疗避免膝关节周围结构损伤,进而延缓膝关节炎的进展。

  • 标签: 骨折,畸形愈合 股骨 膝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华北五省市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和病案查询系统收集华北五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8所医院诊治的成人胫骨平台患者资料。将患者按不同年龄分为14个年龄段:16~19岁为一个年龄段,20~79岁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80岁为一个年龄段。根据Schatzker分型将患者分成2组:简单骨折组(Ⅰ~Ⅳ型)和复杂骨折组(Ⅴ~Ⅵ型)。比较不同省市间胫骨平台骨折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特点及骨折的复杂程度。结果共纳入2 845例患者,占同期所有成人骨折的1.8%(2 845/155 971),占胫腓骨骨折的19.5%(2 845/14 569),占膝关节内骨折的29.1%(2 845/9 782)。患者平均年龄为45.5岁,40~44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华北五省市男女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岁年龄段的女性患者所占比随着年龄逐渐升高,≥80岁年龄段女性患者达70.0%(21/30),各年龄段男女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简单骨折组与复杂骨折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分布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骨折平均年龄上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在简单骨折组与复杂骨折组均以40~44岁为峰顶呈高尖单峰曲线;女性患者在简单骨折组以55~59岁为中心呈单峰分布,在复杂骨折组则以35~39岁和55~59岁为峰顶的矮双峰分布。简单骨折组与复杂骨折组女性患者从40~44岁后其骨折构成比逐渐上升,线性趋势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男性与女性高发年龄均为40~44岁,简单与复杂骨折呈现出不同的性别和年龄分布特点。

  • 标签: 胫骨骨折 性别分布 年龄分布 分型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在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纳入2016年8月—2017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MRI室双侧大腿中下段MRI资料20例40侧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2~59岁,MRI均未见明显异常。扫描范围:自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起,至其上方18.5 cm;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15 mm,共10个扫描层面(Ⅰ~Ⅹ层面)。应用我院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各扫描层面上前内侧手术入路(预计手术的前进路线)与股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2)在1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置入过程,同时对该入路涉及解剖层次与结构进行应用解剖观察。结果(1)20例40侧受检者MRI测量:前内侧入路与股动脉之间最短距离测量值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合并统计。分析显示,该间距测量值在Ⅰ~Ⅹ层面的分布规律总体呈中间小两头大、上端小下端大的趋势,其最大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Ⅰ层面)为46.72~49.47(48.02±0.84)mm,其最小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上方10~10.50 cm范围内(Ⅵ层面)为23.34~25.05(24.35±0.52)mm,手术入路与股动脉间有足够的安全间距。(2)尸体标本模拟手术: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模拟置入过程顺利,手术操作未侵扰到股血管和股神经及其分支;应用解剖观察证实,该手术入路可沿肌间隙进入,周围解剖层次及结构显露清楚。结论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应用于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安全可行,这是对传统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良好补充。

  • 标签: 股骨骨折 磁共振成像 前内侧入路 股动脉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的半数有效浓度。方法择期全麻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Ⅲ级。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罗哌卡因22 ml,初始浓度为0.50%,相邻浓度比值为1.1,阳性反应为感觉阻滞,运动未阻滞;阴性反应为感觉和运动均阻滞,若出现阴性反应,则下一例患者采用低一级浓度,若出现阳性反应,下一例患者采用高一级浓度。采用probit法计算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的半数有效浓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186%,95%可信区间为0.155%~0.2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186%。

  • 标签: 酰胺类 股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超声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爆发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已在中国多个地区流行。到目前为止,已有多个国家报告了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病例,全球流行成为大概率事件。笔者系统地收集整理了全国多地抗疫一线在智能医学应用方面的经验,并结合目前国内外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原则的最新文献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本专家共识,重点介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智能医学在预防、预警、监控、隔离、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为新冠肺炎的防控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智能医学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自2019年12月开始,湖北省武汉市相继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并迅速扩散到整个湖北省乃至全国。其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其传染性强,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给COVID-19的防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笔者基于部分创伤骨科患者具有急诊手术需求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湖北省及全国多家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救治经验,结合目前国内外关于抗击COVID-19疫情以及创伤骨科救治原则的最新文献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本专家共识,系统规范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的临床路径和防护措施,为各级医院开展创伤骨科患者急诊手术处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骨折 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开始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给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诊疗、防护、手术与康复带来全新挑战,疫情下均须做出相应调整。老年髋部骨折占骨质疏松性骨折比例超过半数,为更好应对此次疫情,更加规范、有效地保护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特制订本专家共识。本共识全面阐述COVID-19疫情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接诊原则、处理策略及医务人员相关防护措施,为规范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诊疗和提升诊疗效果提供参考。

  • 标签: 老年 髋骨折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峻,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员流动,但仍不可避免骨折患者、尤其是低能量损伤老年患者来医院就诊。在此特殊时期,创伤骨科医师应如何在常规的诊疗方式中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做好创伤患者围手术期管理,选择合理的术式及麻醉方式,对于患者的预后及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在做好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流程的同时,医务人员如何做好自身的防护,避免出现聚集性传播,也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该文从创伤骨科医、护、患三者出发,结合多学科综合干预模式,对当前疫情期间如何做好创伤骨科患者的防治工作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骨科 创伤和损伤 医务人员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其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随后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疑似或确诊患者。中国已采取了空前严格的隔离和封闭管控措施来防止疫情蔓延。目前骨科门诊仅可收治已经排除COVID-19的患者,但创伤骨科仍收治需紧急手术的开放性骨折或合并严重创伤的COVID-19患者。因此,第一时间做好2019-nCoV感染的筛查和管理工作,并做好参与紧急救治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是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严峻挑战。笔者根据疫情防控期间此类患者的特点及相关诊治经验,编写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骨科手术患者的诊疗及感染防控策略。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骨折 外科手术 综合预防
  • 作者: 曹烈虎 牛丰 张文财 杨强 陈世杰 杨国庆 王博禹 陈雁西 刘国辉 王栋梁 刘曦明 童晓玲 刘国栋 刘宏建 罗涛 施忠民 黄标通 陈文明 王启宁 宋绍军 杨立利 刘同生 何大为 余正红 张建政 侯志勇 邵增务 张殿英 林浩东 禹宝庆 陈云丰 朱晓东 韩庆林 顾峥嵘 陈晓 胡衍 熊蠡茗 张云飞 王勇 张磊 杨雷 童培建 贾金鹏 张鹏 张勇 孙廓 沈涛 董世武 王剑飞 王宏亮 冯勇 应志敏 胡成栋 李明 陈晓涛 杨伟国 吴兴 周家钤 徐海栋 米博斌 张英泽 苏佳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 201908,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长春 130021,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 510632,天津市天津医院 300210,中南大学湘雅三院,长沙 410013,上海市中冶医院 20094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 20003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 4300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200092,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武汉 430000,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汉口院区,武汉 430000,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重庆 40004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50018,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20008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200233,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 200444,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上海 200433,北京大学工学院 100871,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上海 200433,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 201908,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 450003,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北京 10070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石家庄 05005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00044,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200080,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上海 200433,上海市同仁医院 200050,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226001,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西安 710038,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325003,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20006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325003,浙江省中医院,杭州 310006,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039,山东省立医院,济南 250021,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30006,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 117004,陆军军医大学,重庆 400038,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716000,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 10019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 310058,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 130403,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 315040,青海省人民医院,西宁 810007,香港大学医学院 999077,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TSCI)患者由于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导致多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共识在TSCI流行病学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文献和调研结果,对TSCI的损伤分级、康复评定、康复策略和主要康复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期望对TSCI的康复治疗提供早期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脊柱损伤 脊髓损伤 康复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四种不同长度的锁定钢板在治疗温哥华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中的表现,来分析锁定钢板相对于股骨假体柄远端的位置与产生的刚度和应力集中情况的关系。方法选取10对成人新鲜股骨标本,随机均分为四组,制作温哥华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模型,以四种不同长度的锁定钢板固定:A组,钢板最近端双皮质锁定螺钉距离假体尖端1个股骨直径;B组,钢板最近端双皮质锁定螺钉与假体尖端平齐;C组,钢板最近端单皮质锁钉与假体尖端重叠1个股骨直径;D组,钢板最近端单皮质锁钉与假体尖端重叠2个股骨直径。分别进行轴向压载实验、扭转实验、内外四点侧弯实验及前后四点侧弯实验,记录各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进行循环负载实验,记录骨折情况。结果各组在各实验中表现出的刚度值有显著差异,D组刚度值最大(P<0.05);在循环负载实验中,D组骨折线分布于股骨假体尖端、近端锁钉以及钢板远端附近,A、C组的骨折线集中在近端锁钉与股骨假体尖端之间,B组骨折线集中在股骨假体尖端与钢板顶端的线性区域内,结果显示D组应力集中程度比A、B、C三组低(P<0.05)。结论在使用锁定钢板治疗温哥华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时,随着钢板长度增加,内固定稳定性提高;锁定钢板与股骨假体柄尖端重叠固定不会增加应力集中,反而随着钢板与股骨假体重叠区域增加,应力显著分散。

  • 标签: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温哥华C型 生物力学 锁定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