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终板损伤的特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五个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tand-alone OLIF或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病变术中出现终板损伤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28例;年龄(62.8±8.13)岁(范围:51~78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例、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17例、腰椎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症2例、腰椎退行性侧凸4例。L3,4 2例、L4,5 21例、L2~4 3例、L3~5 4例、L2~5 3例、L1~5 2例。术前骨密度:T值>-1 SD 7例、T值-1~ -2.5 SD 24例、T值<-2.5 SD 4例。其中高髂嵴5例。融合节段:单节段25例、双节段5例、三节段3例、四节段2例。术中均发生终板损伤,共发生于39个椎间隙40个终板,1个椎间隙上、下终板均有损伤,余为单终板损伤;上终板损伤35个、下终板损伤5个;合并椎体骨折3例。发生终板损伤节段融合器位于Ⅰ~Ⅱ区3枚、Ⅱ~Ⅲ区31枚、Ⅲ~Ⅳ区5枚。主要观察指标为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椎间隙高度及融合器位置等。结果术中损伤终板的原因包括患者合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28例、术者操作不当9例、髂嵴过高5例、终板解剖形态变异5例、椎间隙明显狭窄4例、使用的融合器偏大3例及混合因素12例。所有患者获得(18.5±8.1)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发生融合器横向移位3例,Stand-alone OLIF 1例、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35例均出现融合器不同程度的沉降,其中7例行Stand-alone OLIF者二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隙高度术后均获得良好地恢复,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出现较大的丢失,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6±2.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3±0.74)分,ODI由术前36.3%±7.4%恢复至末次随访时9.6%±3.5%。末次随访时除3例不能明确外,余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91.4%。结论OLIF术中终板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终板损伤既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也有手术操作的原因。终板损伤与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下降、融合器沉降或移位密切相关,部分病例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故需加强终板损伤的预防,一旦出现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严密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联合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治疗合并腰椎间盘脱出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采用PELD联合OLIF技术治疗合并腰椎间盘脱出的退行性腰椎滑脱、不稳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61.2±6.8)岁;腰椎滑脱7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不稳1例,均先局麻下行PELD术,再改全麻下行OLIF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腰痛、下肢痛及腰椎功能;通过测量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病变节段角和腰椎前凸角等影像学指标评价疗效。结果11例患者PELD手术时间(52.3±13.2)min,术中出血量(10.9±4.7)ml ;OLIF手术时间(56.8±18.0)min,术中出血量(65.5±24.6)ml。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为(1.3±0.8)分,下肢痛VAS评分为(1.1±0.5)分,ODI为14.6%±5.3%,以上三个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7, 16.49, 8.73;均P< 0.05)。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7.1±1.2)mm,椎间孔高度为(15.3± 2.2)mm,椎管矢状径为(6.2±1.3)mm,病变节段角为10.2°±3.5°,腰椎前凸角为16.2°±6.2°;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11.5±1.8)mm,椎间孔高度为(19.2±2.6)mm,椎管矢状径为(10.4±2.5)mm,病变节段角为19.3°±7.8°,腰椎前凸角为27.4°±8.3°;以上五个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3, 4.21, 6.59, 10.32, 7.65;均P < 0.05)。术后即刻出现屈髋乏力及大腿前外侧麻木各1例,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均缓解;1例术后1个月发生融合器下沉并出现腰痛加重,再次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后缓解。结论采用PELD联合OLIF手术可以克服单纯OLIF技术间接减压的不足,治疗合并腰椎间盘脱出的退行性腰椎滑脱、不稳或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达到椎管直接减压的目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6年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4例;年龄65~86岁[(76.0±5.5)岁]。损伤节段:T7 1例,T10 2例,T11 3例,T12 4例,L1 6例,L2 2例。均采用经皮后路内固定联合PV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Cobb角和楔形角。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17.7±4.4)个月]。手术时间110~175 min [(137.9±21.9)min],术中出血量50~165 ml [(110.7±35.6)ml],骨水泥注入量2.5~6.0 ml [(4.7±0.9)ml],术后住院时间7~14 d [(9.4±2.3)d]。VAS术前为(7.8±1.2)分,术后1周为(3.3±0.7)分,末次随访时为(2.4±0.7)分;ODI术前为(67.3±7.3)%,术后1周为(30.5±7.5)%,末次随访时为(21.8±8.3)%;Cobb角术前(26.2±9.5)°,术后1周为(12.6±7.2)°,末次随访时为(16.7±6.2)°;楔形角术前为(21.1±6.1)°,术后1周为(8.4±4.6)°,末次随访时为(13.2±4.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5例螺钉有轻微松动,内固定无明显移位;1例术后6个月发生远端椎体压缩骨折,再经PVP治愈。结论对于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经皮内固定联合PVP可有效恢复和维持脊柱序列,快速缓解疼痛,改善临床功能,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