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调节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以期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就诊的冠心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周期为12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炎症因子水平(如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不仅能够有效调节血脂水平,还能显著降低炎症反应,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提示,瑞舒伐他汀可作为冠心病患者辅助治疗的一种有效药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相较于单用帕罗西汀或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在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间,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3至34例。第一组接受帕罗西汀药物治疗,初始剂量为20毫克/天,根据病情调整至最高40毫克/天;第二组进行心理治疗,每周一次,共12周;第三组合并使用帕罗西汀与心理治疗。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简版(WHOQOL-BREF)于基线、治疗结束及随访期(治疗结束后3个月)评估患者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变化。研究采用双盲设计,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结束时,合并组HAMD评分平均下降22分,显著高于单一用药组平均下降14分和单一心理治疗组平均下降16分(P<0.05)。WHOQOL-BREF评分显示,合并组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四个领域均有所提高,其中生理健康领域得分从基线的45分提升至70分,心理健康领域从40分提升至65分,社会关系领域从42分提升至60分,环境领域从43分提升至62分。单一用药组和心理治疗组在生活质量上也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在所有评估领域中改善程度均不及合并组显著(P<0.05)。结论:对于抑郁症患者,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比单独使用任一疗法能更有效地缓解抑郁症状,并且能够更大幅度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尤其明显。此研究结果支持了综合治疗方法在抑郁症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前白蛋白水平与肝门部胆管癌(HCCA)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62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HCCA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158例,女性104例;年龄(57.6±9.9)岁(范围:32~78岁)。以术前前白蛋白水平为170 mg/L为界,将患者分为低前白蛋白组(n=143)和正常前白蛋白组(n=119)。随访至2020年9月,主要研究指标为总体生存(OS)时间,次要研究指标为无复发生存(RFS)时间。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对累积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变量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62例患者的1、3、5年OS率分别为73.4%、32.1%、24.0%,1、3、5年RFS率分别为54.6%、25.2%、16.2%。低前白蛋白组患者的中位OS时间和中位RFS时间分别为21个月和12个月,正常前白蛋白患者的中位OS时间和中位RFS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19个月。低前白蛋白组患者的OS率和RFS率均低于正常前白蛋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前白蛋白水平低、CA19-9>150 U/L、肿瘤浸润长度>3 cm、术前减黄、大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低分化可能是HCCA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OS的预后因素(P值均<0.10),前白蛋白水平低、肿瘤浸润长度>3 cm、大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是HCCA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RFS的预后因素(P值均<0.10)。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前白蛋白水平低、肿瘤浸润长度>3 cm、微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OS和RFS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结论术前前白蛋白水平可预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长期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价值及获益人群。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10家三甲医院接受意向性根治性切除术的685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355例,女性330例;年龄[M(IQR)]59(14)岁(范围:22~83岁)。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术后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辅助化疗组)及未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未辅助化疗组)的组间差异进行均衡,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预后,以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14个月)为目标变量构建贝叶斯网络无复发生存预测模型,依据多态Birnbaum重要度计算对预后影响因素的重要度进行排序,进一步建立生存概率预测表,分析辅助化疗的获益人群。结果685例患者中,接受辅助化疗214例,未接受辅助化疗471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筛选出124对患者,辅助化疗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均优于未辅助化疗组(总体生存时间:32.2个月比18.0个月,P=0.003;无复发生存时间:18.0个月比10.0个月,P=0.001)。贝叶斯网络无复发生存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124。预后影响因素重要度排序结果依次为脉管侵犯(0.158 2)、神经浸润(0.158 2)、N分期(0.155 8)、T分期(0.120 9)、肝包膜侵犯(0.090 3)、辅助化疗(0.072 1)、肿瘤位置(0.057 5)、年龄(0.042 3)、肿瘤分化程度(0.034 0)、性别(0.029 3)、甲胎蛋白水平(0.028 9)和术前黄疸(0.008 5)。基于重要度大于0.1的变量(脉管侵犯、神经浸润、N分期、T分期)与辅助化疗建立生存概率预测表,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可从辅助化疗获益(无复发生存时间≥14个月概率增幅2.21%~7.68%),早期患者行辅助化疗后无复发生存时间≥14个月的概率提升更为明显。结论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早期患者从辅助化疗中的获益可能更大。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肝内胆管癌(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8月至2021年5月国内13家医疗中心连续收治的接受腹腔镜根治性肝切除治疗的351例I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190例,女性161例,年龄[M(IQR)]61(14)岁(范围:23~93岁)。将总队列随机分为训练集(264例)和验证集(87例)。通过门诊或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基于训练集数据,利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通过内部和外部验证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获益。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远期生存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CA19-9、CA125、腹腔镜术中中转开腹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是训练集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基于上述筛选得到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生存列线图。ROC曲线提示,训练集患者术后的1、3、5年总体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94(95%CI:0.721~0.867)、0.728(95%CI:0.618~0.839)、0.799(95%CI:0.670~0.928),验证集患者术后的1、3、5年AUC分别为0.787(95%CI:0.660~0.915)、0.831(95%CI:0.678~0.983)、0.810(95%CI:0.639~0.982)。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CA19-9、CA125、腹腔镜术中中转开腹和淋巴结转移状态等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生存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11-2021.12期间收治的48例DR视网膜新生血管患者,告知患者手术风险后进行手术,术后观察患者眼压情况、及虹膜新生血管情况,根据角膜血管分级情况进行判断。结果:术后一周内患者的眼压情况具有明显下降,与术前差异显著,P<0.05。术前患者的分级为(3.75±1.17),术后1d患者的虹膜新生血管分级为(2.15±1.48),术后3d患者的血管分级为(1.45±1.12),术后一周血管分级为(1.42±0.74),差异显著(F=42.384;P<0.001)。结论:在DR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中,采用玻璃腔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眼压情况及虹膜血管分级情况,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10家中心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意向性根治切除治疗的516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66例,女性250例,年龄[M(QR)]58(14)岁;116例(22.5%)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43例(27.7%)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根据不同变量特征分别采用树增益朴素贝叶斯网络(TAN)及朴素贝叶斯网络算法,应用BayesiaLab软件建立以12个月为目标节点的生存预测模型。同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的优劣。结果516例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5.0个月,1、3、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6%、37.9%、2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术前有无黄疸、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血管侵犯、有无脉管侵犯、有无肝包膜侵犯、T分期、N分期、切缘、有无结石、癌胚抗原水平、CA19-9水平是患者的预后因素(χ2=5.858~54.974,P值均<0.05)。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肝包膜侵犯、T分期、N分期、有无结石及CA19-9水平为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依据19个临床病理学因素建立的TAN模型的AUC为74.5%,依据单因素分析得到的12个预后因素所建立的TAN模型的AUC为74.0%,依据多因素分析得到的7个独立预后因素所建立的朴素贝叶斯网络模型的AUC为79.5%,依据多因素分析得到的7个独立预后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的AUC为78.8%,C-index为0.73。结论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的肝内胆管癌根治术后生存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较列线图具有一定的优势。
简介:摘要62岁男性患者,发现右心室肿物1天。既往有骨肉瘤病史。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心腔内及右心室壁占位性病变。2019年2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右心室肿物切除术+三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缝置术。术后病理检查示间叶源性恶性肿瘤,考虑心脏转移性骨肉瘤。术后随访1年,患者心功能良好,心腔内未见肿瘤复发,右心室壁占位无明显变化。